进入2024年没多久,第一轮涨价潮就已经来了,但这可能不是结束,相反大规模的涨价潮才刚开始。
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水电费都迎来了一轮上涨,尽管目前范围还不算大,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多城市跟进基础设施和交通费用涨价的政策。
不久前,就有消息称上海水费将在今年上调20%-50%。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两地的公共交通已经正式涨价,此前的地铁乘车优惠被砍了一大截,对于每天都要坐地铁通勤的上班族来说,一个月可能要多缴纳100元以上的费用。
公共交通的费用只是开始,下一个涨价的有可能是电费、水费和燃气费,而且大概率会从一线城市扩散到其余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答案和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钱,地方政府缺钱了。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财政其实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大多数城市的运转都依靠两部分收入来源,一部分依靠转移支付,另一部分则是依靠土地财政。
毫不夸张的说,卖地才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头。
别指望工商税、个人税能收上来多少钱,除了几个一线城市还算过得去,绝大多数城市都没庞大的工业园、高新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所以这些城市的税收真不算多。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拿到的土地出让金只有1.86万亿,同比下降20.9%,看似降了两成还不特别严重,但这是建立在2022年已经同比下跌31.4%的基础上的。
对比前几年高峰时期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多数城市现在拿到的可能只有6到7成左右,而更麻烦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是看不到尽头的。
这不是单纯一两年的下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将持续降低。
地方政府收入下滑,另一方面却面临庞大的地方债压力,即使本金可以展期,但利息总是要支付的,因此你看到许多人都减少了公共交通的运营,这也是出于节省开支的原因。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接下来寻找另一个庞大的财政来源很重要。
地方政府的收入与当地产业规划,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关联,但当前中国的大环境是城市化接近尾声,工业化基本完成,当前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且阵痛的转型期。
只有开源节流两方面同时下手才能缓解财政缺口的问题,而在即将到来的水费、电费和公共交通费用的全面涨价,也是地方政府“开源”计划的一部分。
不只是上面提到的东西会涨价,未来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可能降低,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来说,哪怕是国企和公务员裁员也不会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