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30 22:09
  200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压紧逼,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市经济在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拉动下仍保持了高基数上的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为建设西部强市和小康咸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根据经济普查的最新结果并经省统计局核实认定,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为19.8:44.5:3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47%和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680元,按当前市场汇率计算,约合1070美元,首次突破一千美元大关。

  市场物价先扬后抑,平稳回落。自年初以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从101.7%逐月下滑,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6%。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以“平稳”为主基调。这是由于2004年粮食大幅上涨,拉动了整个市场物价快速上涨,形成高基数;而2005年以来粮食类价格逐月走低,带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全年同比下降0.4%,为平抑市场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国家政策性调价项目减少,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未发生改变,使全年物价逐步回落,物价涨势随之减缓。但受燃煤、房屋贷款利率、房租、液化石油气和水价上调及汽油、柴油价格屡屡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居住、交通等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2.1%,成为替代商品类价格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5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6.02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388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98万人,社区组织就业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4%的控制目标。全市有1300余人输往日本、约旦、苏丹、阿联酋、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我市全力打造“纺织女工”、“电子青工”、“果业农工”和“足疗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劳务输出98.3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子工业增速下滑滞缓了工业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资源优势还需进一步开发利用;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 业

  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随着取消农业税及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粮果牧菜”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34亿元,占到总产值的92%。

  种植业喜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粮食总产199万吨,比上年减少1%,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油料播种面积2.6万公顷,减少15.7%,总产量4.5万吨,减少6.7%。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积极实施“优果、兴牧、增菜”工程,果畜菜三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9.4万公顷,增长7.9%,水果总产265.4万吨,增长0.2%,果品质量显著提高。蔬菜种植面积6.8万公顷,增长8.6%,蔬菜总产达到242万吨,增长10.8%,其中大棚菜发展到0.5万公顷,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5%。全市肉类总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7.4%;奶类产量40.4万吨,增长13.1%;禽蛋产量8.2万吨,减少4.5%。年末大牲畜存栏48.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8.5%;其中奶牛存栏14.3万头,增长15.9%,生猪存栏145万头,增长1.1%;羊存栏78.9万只,增长1.8%。一些新兴的种植业快速发展,全市中药材收获面积0.3万公顷,产量1万吨,花卉种植业产值710万元。

  林业重点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全市共完成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7.8万亩,飞播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15.5万亩,育苗2.6万亩;共完成退耕地造林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5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使我市林业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356.2亿元,增长16.4%。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7%。七大支柱显露雏形,能化工业独占鳌头。我市牢牢抓住全国性煤电油原材料及化工产品供应趋紧的市场机遇,加大投资和生产经营力度,支柱工业格局发生可喜变化。继我市传统的能化、电子、食品、纺织、医药五大支柱产业之后,机械装备和建材工业较快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七大支柱工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产值已达347.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98%。其主要特点:一是地方工业尤其是县属工业高速增长。我市地方工业继续保持了自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完成产值201.1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05.3亿元,增速达39.8%。中省工业总产值155.1亿元,同比下降1.6%。二是能化及食品、医药工业快速发展。能化工业实现产值139.9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煤炭工业超常发展,实现产值12.2亿元,增长1.5倍;食品、医药工业实现产值39.4、17.2亿元,分别增长40.6%和38.5%;纺织工业略有回升,实现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8.4%电子工业受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实现产值74.8亿元,下降15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工业重新崛起,建材工业崭露头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作为制造业“母机”的装备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市军工装备企业乘势而上,生产和效益同步上扬,全年已实现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26.6%,成为我市工业的第三支柱。建材工业实现产值11.1亿元,增长59%,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四是50余种主要产品七成以上增长。原煤848万吨,水泥1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4%和22%,乳制品、果汁、钢材等大幅上升。彩色显像管1308万只,同比下降4%。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4.6%,同比下降14.8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为98%,上升1.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3.9%,下降4.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1%上升45.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7%,下降5.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7次,加快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6827元/人。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0.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4.3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7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二产投资成为亮点。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快和民间投资活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市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亿元,总量超出去年50亿元,增长31%,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97亿元,增长33.8%,全年形成新增固定资产120.6亿元,增长45.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8亿元,增长27.2%。从投资构成分析,一是二产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大幅提高。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89.4和100.1亿元,一产下降5.4%,二、三产分别增长38.9%和33.5%。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68.3亿元,增长50.1%。二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二是中央项目投资增长较快。在长庆炼油配套技改、彩虹超大屏幕建安工程等项目带动下,中央项目完成投资37.2亿元,增长64.5%;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9.8亿元,增长28.2%。三是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成为主流,目前已占全部到位资金的六成以上,表明我市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从我市投资项目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能源和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拉动了全市投资高速增长。

  2005年全市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指  标 单 位 绝 对 数 原煤开采 万吨/年 1025 热轧钢材 万吨/年 50.8 输电线路总长(11万伏及以上) 公里 147.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年 1630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 万吨/年 516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吨/年 1200 合成橡胶 吨/年 500 纺棉锭 万锭 0.71 化学原料药 吨/年 100 中成药 吨/年 1605 奶粉 吨/年 676 其它乳制品 吨/年 4000 啤酒 万吨/年 10 新改建公路 公里 543.5 长途电缆线路长度 公里 280.4 中小学校学生席位 万个 1.75 医院病床 张 664 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 万吨/日 5.33 城市供热能力:蒸汽 吨/小时 10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 辆 67 城市道路扩建长度 公里 35.1 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 公里 12 城市防洪提长度 公里 2.1

  五、交通和邮电

  公路建设成绩卓著。全市公路建设投资19.8亿元,其中银武高速公路项目路基土石方和桥涵隧道工程全面动工,完成投资9.6亿元;路网项目中关中公路环线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亿元,建成成型路基45公里,二灰土底层30公里,二灰碎石基层20公里,沥青混凝土面层20公里,泾河、清峪河大桥2座,渭河咸阳桥改建工程完成年度投资0.2亿元,部分国省道改建、滑坡治理、过境改造、迎检大修、中修及小修保养等项目均已建成通车,完成年度投资4.2亿元;农村路网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8亿元,新修农村公路通达工程480公里,改建县乡三级公路35公里,新改建村级公路300公里,通达102个行政村。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45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旅客周转量27.8亿人公里,增长6.2%;货运量2627万吨,增长18%,货物周转量29.4亿吨公里,增长6.5%。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增长6.9%,电讯业务总收入10.1亿元,增长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4万户,其中乡村电话29.2万户,“小灵通”用户12.9万户,大灵通用户2.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7.9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13.9万户。

  六、国内贸易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伴随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消费市场在住房、装潢装饰材料、新型家具、新型家电和数码产品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推动下,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增速连年提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1亿元,同比增长13.5%,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从销售地区看,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市区零售额59.7亿元,增长13.5%,县以下零售额36.5亿元,增长14.1%。农村快于城市0.6个百分点,这是农村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的体现。从销售行业看,餐饮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人口的增加,人们在外就餐的机会大为增多,同时餐饮企业自身水平的提升,促进了餐饮市场的发展,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13.5%。从经营方式看,连锁经营市场份额日益提高,其经营理念符合时代潮流,已为更多的消费者所认可。从销量看,品牌消费成为时尚。名牌产品受青睐,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化妆品、衣着等都有较高的增幅。

  七、对外经济和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增。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总值1.8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进口总值0.8亿美元,同比下降9.8%。我市积极壮大外贸出口队伍,努力培养新的出口增长源,全市有18户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使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了115户(不含三资企业)。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737个,合同引进资金25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21.8亿元,较上年增长7.5%;合同利用资金上亿元的项目50个,2个建成,33个开工。乾县海升果蔬汁、永寿安德力果蔬汁、三原白象方便面、泾阳统一润滑油等一大批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彬县大佛寺井田、泾阳冀东水泥、乾县纳米碳酸钙、三原娃哈哈、秦都长庆油田专用车生产线等一批新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这些以工业制造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煤炭、石灰石、苹果、粮食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壮大了全市能化、食品、医药、机械、建材等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实力。

  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增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户,总投资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5.2倍;直接利用外资0.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全市外派劳务人员730人,完成年计划的117.7%。积极争取国家外贸扶持资金,提高全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全市进出口企业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4大类35个项目0.13亿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先后有各类进出口企业参加“2005年陕西?新加坡经济贸易及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等9批40多户企业80人次,为全市企业提供了一个个走出国门,扩大交流的平台。

  外事工作更加活跃。2005年,我市先后接待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泰国、冰岛、印度等国家的外宾22批215人次,办理因公出国出境114批171人次。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我市已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等5个国家的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旅游项目开发步伐加快。2005年是全面建设西部旅游强市的起步之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海外游客人数4万人,增长4%;旅游综合收入31.8亿元增长10.8%。目前全市有星级饭店27个,星级饭店客房2115间,A级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8个。旬邑石门山森林公园于7月正式开园,成为全市自然风光旅游的亮点。旬邑马栏革命旧址、泾阳安吴青训班以及淳化爷台山等红色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成为全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咸阳区域内实现财政收入34亿元,同口径增长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同口径增长10.2%,其中工商税收完成6.9亿元,同口径增长9.8%;地方财政支出31.4亿元,增长17.1%。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71.3亿元,比年初增加66.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6.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5.9亿元,比年初增加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7.9亿元,中长期贷款67.3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222.5亿元,现金支出1259.4亿元,货币净投放36.9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005年全市保费总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亿元,增长19.2%,占总保费收入17.1%;人身险保费收入9.5亿元,增长42.4%,占总保费收入82.9%。全年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0.9亿元,人身险赔(给)付0.5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市主体公司已发展到1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5家,下属分支机构62个,从业人员6千多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我市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点调整步伐,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年度完成投资0.8亿元,完成改造面积21.7万平方米,是历年来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全市撤并农村学校137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建成寄宿制学校和学生饮水工程20个。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投资8707万元,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城市学校开工建设13个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完成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一大批新校舍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全市校舍紧张的状况。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累计完成投资0.7亿元,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2527所农村中小学,使全市中小学全面实现了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年内正式开通咸阳教育信息网和咸阳教育电视台节目有线传输。年末有高等学校14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0所,普通中学354所,小学2532所;有专任教师5.66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0.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0.16万人,普通中学2.21万人,小学2.79万人;在校学生109.1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依次为8.03万人、1.1万人、4.45万人、44.9万人、50.7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万人。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全年上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27个,QH800B型粘合剂等6个项目列入全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宫瘤消胶囊等8个优秀项目荣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环氧包封料等4个项目获陕西省重大创新计划专项支持;推荐金属橡胶复合板等15个项目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制造业信息化“12345”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化咸阳建设一期工程26个项目进展顺利,第二批已经征集到15个新项目,初步建立起信息技术中介服务应用体系。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顺利,全市确立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5%,在已认定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90%。民营企业面向市场,以科技为先导,注重技术创新,已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全市共组织各类科技讲座活动,印发科技书籍、技术资料15万余份。

  全市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推进艺术创作,繁荣市场演出。2005年咸阳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独具特色、成效显著;通过召开剧本创作座谈会,推出一批优秀创作剧本;举办多场戏曲晚会,并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2800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化市场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音像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查缴违法侵权盗版音像制品5753张,取缔地下非法经销店8个。开展全市网吧集中整治行动,先后对50家违规网吧进行行政处罚,其中,12家违规网吧给予停业整顿,2家严重违规网吧吊销《网络文化准营证》,取缔黑网吧1家。加大对印刷秩序整顿规范的力度,取缔无证照印刷企业2家;收缴各类违法印刷品4.1万册;加强对中省及外地报刊驻咸记者站的管理,依法取缔非法记者站两个。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2座,广播节目10套,电视节目14套,调频发射机319部,电视发射机691部,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24万户。新建广播电视传输光缆2067公里,传输光缆总长达4110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8.8%,电视覆盖率达98.9%,比往年略有提高。为81个自然村安装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了盲村收看问题。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3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0.7万人,注册护士0.5万人。拥有乡镇卫生院186个,床位2300张,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全市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380例/10万例,碘盐覆盖率99.8%。全年无偿献血3.26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省级试点县彬县参合人数达到26.1万人,共为3.88万人报销医药费用620.5万元。禽流感防治工作、结核病、艾滋病、出血热以及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5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场捷报频传,竞技体育成绩斐然。7月份在全国重点运动学校射箭锦标赛上,我市射箭运动员李联龙勇夺一金、一银、一铜;10月份在全国十运会上,射击运动员张波勇夺男子双多向飞碟金牌;11月份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射箭锦标赛上,射箭运动员张敏与队友合作击败韩国队,夺得女子团体金牌。成功举办了市第八届运动会;组队参加了省年度单项体育比赛,部分项目成绩喜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全市各级组织的群众竞赛和健身活动达两千多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人数超过159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8.07万人,比上年净增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4万人,占总人口64.16%;非农业人口142.67万人,占总人口35.84%。人口出生率10.28‰,死亡率5.79‰,自然增长率为4.49‰。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伴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步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也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实现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0元,同比增长6.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7765元,同比增长7.7%。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47元,比上年增加708元,增长11%。居民消费档次提高、消费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比上年增长8%。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养老保险覆盖37.8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4.88亿元,清欠养老保险费0.53亿元;全市失业保险覆盖40.56万人,失业保险征缴0.62亿元;医疗保险覆盖36.04万人;工伤保险覆盖16.45万人;生育保险覆盖10.36万人。全市全年为11.3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7.95亿元,为1.3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0.29亿元,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支付医疗费用1.66亿元,为286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18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3.59万户,9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5616万元,做到了动态化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民政办社会福利企业安置840名残疾人就业,下拨救灾款1610万元,恢复倒房4436间,下拨救灾棉衣棉被1.48万床套,捐赠衣物8.11万件,共救济灾民17.73万人次。

  十二、资源与环境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我市全年建设占用耕地654公顷,因灾废弃耕地1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089公顷,其中生态退耕减少耕地426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438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412公顷。

  城市环保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全市上下以打造绿色咸阳,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龙头,抓紧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全年共拆除燃煤锅炉157台,累计拆除715台,改用燃油、燃气、用电锅炉107台;完成100平方米以上餐饮业油烟治理119家,推广使用环保烧烤炉78家;检测机动车尾气8622辆,治理不合格车辆1876辆,完成双燃料车改造906辆。坚持以改善渭河水环境质量为主线,以沿岸重点企业达标治理和“七河一渠”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消除行业污染。全市累计淘汰关闭造纸企业170家,淘汰关闭重点印染企业10家。三水河、冶峪河、漆水河水质基本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渭惠渠“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渭河、泾河、沣河水质明显提高。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家,省级绿色单位33家,市级82家,县级372家。蓝天碧水映古城,清风白云拂面来,令人心旷神怡。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95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005年总投资2.87亿元的渭河、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咸阳湖实现成功蓄水并经受渭河洪水冲刷考验,成为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新增城市绿地42.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7.1平方米,城市绿化率36.7%。天然气用户发展到10万户,天然气加气站3座,市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90%。当年新铺设供热管线4公里,新增供热能力105吨/小时,新建换热站1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5万平方米,城市居民集中供热率达到40%。公交线路总里程达到430公里。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194.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6%。我市入选“2005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今年初我市摘得第一个“中国地热城”桂冠,并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百强城市。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数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199.1 -0.4 #夏粮 万吨 104.4 -2.9 秋粮 万吨 94.8 2.5 油料 万吨 4.5 -6.7 烟叶 万吨 0.7 —— 蔬菜 万吨 242.5 10.8 水果 万吨 265.4 0.1 肉类 万吨 15.3 7.4 #猪肉 万吨 11.4 8.0 奶类 万吨 40.4 13.1 #牛奶 万吨 33.4 18.6 禽蛋 万吨 8.2 -4.5 大牲畜年末存栏 万头 48.6 8.5 猪年末存栏 万头 145.0 1.1 羊年末存栏 万只 78.9 1.8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8 1.3

  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848.1 44.3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7.6 -9.4 布 万米 26525 4.7 纱 万吨 4.7 -5.6 软饮料 万吨 25.9 154.1 合成氨 万吨 19 -1.4 化学肥料 万吨 2.62 50.1 水泥 万吨 140.65 22.1 中成药 吨 2084 31.1 原油加工量 万吨 200.3 16.4 彩色显像管 万只 1308 -4.1 小麦粉 万吨 12.9 41.9

  2005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指标名称 实际数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99.6 #市区 97.8 农村 101.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0 1、食品类 101.4 #粮食 100.5

   肉禽及其制品 99.2

   蛋类 105.1

   油脂 97.2

   菜 98.9

  2、烟酒及用品 101.0

  3、衣着 99.9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3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9.8

  6、交通和通讯 101.0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4

  8、居住 103.2 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6.1

  #1、小农具 102.2

  2、饲料 108.5

  3、产品畜 100.6

  4、役畜 102.2

  5、化学肥料 109.6

  6、农药及农药械 101.1

  7、农用机油 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