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鹏1958年2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0岁那年父母不幸去世,他成了孤儿,被送进了宝鸡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所。16岁那年,他被院里正式招工,当上了货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买菜、买粮、拉煤……。1992年,王东鹏被提拔为社会福利院的副院长,主要分管儿童福利工作。两年后,王东鹏接任社会福利院院长。
福利院的工作生活经历,让王东鹏对孤残儿童的所思所需感同身受。成为院长后,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福利院的软、硬件条件,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情化服务,为孤残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家园。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王东鹏高兴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他无数次往返于宝鸡和省城、北京之间,争取项目和资金,终于使宝鸡市儿童福利院列入民政部第二批“蓝天计划”项目。
2009年4月,宝鸡市儿童福利院正式开工建设。王东鹏忙里忙外,从整体建筑风格到颜色搭配,从房间布局到功能设置,都从残疾儿童的饮食起居实际需要出发,力求尽善尽美。宝鸡市儿童福利院实现了由“综合型”、“专业型”、“供养型”向“供养康复教育型”的巨大转变。
2010年7月的一天,宝鸡市儿童福利院从市公安局一次接收了3名孤残儿童。经过会诊,两个孩子患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患先天性肛门闭锁,情况都十分严重。情急之下,王东鹏抱着这些还输着液孩子乘火车前往西安。西安高新医院医生对孩子进行了全面检查后表示,“这些孩子病情严重,手术难度大。”
王东鹏不假思索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我们做好了各种准备,请给孩子们做手术吧!”幸运的是,3个孩子的手术都很成功,守候了一夜的王东鹏热泪盈眶。
在宝鸡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300多名孤儿中,98%的孩子患有心脏病、唇腭裂、脑瘫等疾病。建院至今,先后有110多名孤残儿童被送往省市大型医院进行医治。
为了让孤残儿童提早感知家的概念、享受家的温暖,王东鹏按照赵、钱、孙、李百家姓给孩子们排序取姓名,建立了“月、芽、宝、贝”和“多、彩、星、辰”8个养护家庭,月月家养育的全都是刚出世不久的婴儿,芽芽家收养的大多是未满周岁的幼儿,周岁的孩子全部进入宝宝家,1至2岁的儿童成为贝贝家的成员,而多多家、彩彩家、星星家和辰辰家,分别收养2到6岁的孩子。他还尽可能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制定包括膳食、护理、医疗、康复、心理、教育等各个环节在内的“程序化个案服务”方案,让每个孩子享受到科学温馨、人性化的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与社会生活无缝隙融合,王东鹏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儿童福利院科学设置了儿童居室、儿童成长早期教育室等18个功能区域,配备了生活、特教、医疗、康复等器材,为孤残儿童供养、康复、教育搭建了一流的平台;建立了孤残儿童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儿童的特点、习性等,为社会家庭领养准备完备的资料;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采用先进的水疗康复技术进行康复,对先天畸形、肢体残疾等儿童,通过配戴矫形支具、进行矫治手术和肢体训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运动行走能力。
目前,宝鸡市儿童福利院有30多名儿童被中外爱心人士领养,10多名孩子长大后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儿童福利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基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王东鹏也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个人、省建功立业标兵,并荣获全国“孺子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