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明亮:国外学者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观点及重要启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2 05:56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主张。2021 年 8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对此,国外学界很快作出了反应。曾任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智库非常驻高级研究员的白安儒(Andrew Batson)指出,“‘共同富裕’主张的政治重要性显而易见 :它已被写入中国的‘十四五’规划, 而且在各种重要讲话中被领导人反复强调,并在官方媒体上不断进行宣传”。“共同富裕”话题再 次引发国际社会的热议,尤其是得到国外学者、智库研究人员、记者等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著文立说,向国际学界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将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观点、重要启示等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 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一定意义。

一、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

  国外学者密切关注我国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新主张、新举措和新战略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我国的每一步发展得到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往往选择第一时间跟进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对于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张,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2021 年 10 月撰文指出,“共同富裕”概念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由来已久,在 20 世纪 50 年代、70年代末就被多次提及,而 2021 年 8 月 17 日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共同富裕”,随即引发海外的高度关注。综合来看,目前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如下。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国外学界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根据德国著名电子期刊数据库施普林格(Springer link)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在线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以 “Common Prosperity” 为检索项)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 22 日,共有约 9.2 万条检索结果,涉及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表明整个国际学术界都较为关注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问题。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美国学者德克斯特·迪夫·罗伯茨(Dexter Tiff Roberts)的《什么是共同富裕,它将如何改变中国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澳大利亚学者劳伦·约翰斯顿(Lauren Johnston)的《西方对共同富裕的主要误解在哪里》、日本学者三浦有史(Yuji Miura)的《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主张面临的现实》、美国学者瑞恩·哈斯(Ryan Hass)的《中国的“共同富裕”评析》、美国高级记者珍妮特·帕斯金(Janet Paskin)的《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为什么要想实现它》、加拿大学者亚历山大·奇普曼·科蒂(Alexander Chipman Koty)的《如何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加拿大华裔学者吴国光的《中国的共同富裕计划 :根源、挑战与启示》、英国学者迈克尔·邓福德(Michael Dunford)的《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等。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作者们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在各自国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而拥有数量较多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成果还具有建言资政的功能和性质。 

  (二)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体现在研究目的上的差异。有些国外学者拥有与政府相关的工作背景,如经济、外交等领域,他们研究共同富裕问题主要是出于政策咨询建议的实际需要,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服务于本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决策。例如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亚洲安全倡议高级研究员德克斯特·迪夫·罗伯茨于 2021 年 12 月 16 日公开发表的文章《什么是共同富裕,它将如何改变中国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就是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和安全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具有鲜明的政策性指向,通过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应对的政策建议。也有一些学者是出于单纯的研究工作需要而关注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例如 :澳大利亚学者劳伦·约翰斯顿(Lauren Johnston)的《西方对共同富裕的主要误解在哪里》、日本学者三浦有史(Yuji Miura)的《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主张面临的现实》等文章。因此,对待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要予以具体的分析。其次,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还体现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从基本的政治立场上看,大部分国外学者能够秉承公正和客观立场,如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迈克尔·邓福德(Michael Dunford)在 2022 年发表的《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文中就秉承公正客观的政治立场,指出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中国将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在资本无序积累、垄断和投机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的富人将能够保持富裕,而穷人将不会继续贫穷。但也依然有少数学者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多以提出批评性意见为主,例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柯比(William C. Kirby)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则标志着社会主义承诺得以实现,但是如果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牺牲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代价,那么这种胜利将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外相关研究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我们应当有着充分的认识,秉承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其中正面评价共同富裕的观点,要予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同时对于批评性的意见,也要冷静分析、深入挖掘国外学者产生“误解”的原因,以便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和国际传播能力。

二、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主要观点

  国外学者的研究虽然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研究的出发点和秉承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研究中关注的具体问题也稍有不同,但梳理之后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的文章谈到了“为什么共同富裕再次被提及”“为什么现在提及”“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将实施哪些政策”“中国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等问题。可以说,以上“四问”浓缩地概括了目前国外学者关注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经历过三次解释 

  对中国问题进行历史性的研究是海外中国学的一大传统,“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中的缘起和演变历程是国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中涉及这一话题的,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是 2021 年 8 月 7 日美国学者大卫·班达尔斯基(David Bandurski)发表的《共同富裕史》一 文。① 班达尔斯基“借助中国官方文献追溯了中国提出共同富裕的时间线,进而分析共同富裕概念在中国共产党话语史中的演变”。总体上看,国外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演进,“共同富裕”的内涵共经历了三次“解释”的发展过程。

  一是毛泽东的“第一次解释”。国外学者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基本内涵主要是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均富”。国外学者指出“共同富裕”内涵的初次界定是毛泽东时代,“‘共同富裕’一词第一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报刊,即‘第一次解释’是在1953 年。当年 9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口号的第 38 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 

  二是邓小平的“第二次解释”。国外学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发生重大转变。国外学者们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同富裕”的内涵解释首次发生转变,被解释为适应 19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即邓小平所强调的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构成了“共同富裕”内涵的“第二次解释”。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三次解释”。国外学者们指出,2021 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因为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再次发生重要变化,构成了“第三次解释”,即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关键性选择。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美国学者保罗·萨拉查(Paulo Salazar)等人在《中国共同富裕 :旧观念的新含义》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本质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改善再分配机制和缩小收入不平等来改善人口的整体福祉”。加拿大华裔学者吴国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做大蛋糕’必须与‘分好蛋糕’相辅相成、相互平衡,让每个人都有更公平的份额。共同富裕将使‘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提升公民的日 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坚持历史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主张的内涵演变,其关注是长期的、持续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还算比较中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内涵已经上升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 年 1 月 11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论断在国外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反响。他们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予以了解读。国外学者们认为,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外部挑战、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解决国内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需要推进共同富裕。 

  从外部政治挑战来看,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学院教授谢尔盖·齐普拉科 夫(Sergey Tsyplakov)认为,“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中国领导层倾向于从国家安全角度来 看待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共同富裕非常应景,契合当下的政治议程设置”。

  从内部政治目标来看,美国学者德克斯特·迪夫·罗伯茨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被视为至 关重要的任务。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吸收了一些西方国家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教训。巴西瓦加斯基 金会法学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认为,“很多西方国家失业率高,很 多人挣扎在社会边缘,无法得到相应的卫生、教育和安全保障,这些国家并没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 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即通过促进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能够从国家经济发展中获益”。 

  国外学者们指出,中国政府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有着极强 的现实针对性,是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项。印度塔克什希拉研究所研究员马诺吉·凯瓦拉马 尼(Manoj Kewalramani)系统分析了中国当前强调推进共同富裕的五个方面的现实原因 :一是过去 40 年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因此中国还将坚持保增长的发展路径;二是熟练的人力资本被视为推动中国未来增长的 科技创新的关键;三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越来 越不可持续,人们希望能够刺激国内消费,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人们期望通过“做 大蛋糕”和更好地“分好蛋糕”来扩大国内消费;四是中国共产党借鉴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导致 一些国家出现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的教训,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旨在防范和化解各种 重大风险;五是中国现阶段发展和矛盾的解决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 界”,追求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清醒认识到,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 

  (三)“共同富裕”主张有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一理念将指导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存在误读现象 

  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 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②。实际上,中国共产党 的共同富裕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 物。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共同富裕”主张时,也将研究视野提升到了“文化”层面,分析和论证中 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传统文化根源。例如:2022 年 3 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高级讲师、《新南 方经济学》主编劳伦·约翰斯顿(Lauren Johnston)在《日本经济新闻》发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 同富裕”主张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有着丰厚的中国儒家文化基因,未来这一理念将指导中国的 高质量发展。

  为此,劳伦·约翰斯顿指出,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主张存在某种程度上的 误读,这种误读把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理解成是一时的政策,不会持久。为此,她进一步解释说,西 方学界观察到 2021 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此后又 在其他场合多次强调,但是在 2022 年“两会”期间“共同富裕”被提及的次数比较少,因而就被一 些西方分析人士“捕风捉影”式地解读为是这一目标的淡化,她认为实际上这种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看法忽视了其背后强大的文化力量,“共同富裕”主张有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从《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和“小 康”,到《管子·治国》强调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再到《新书·大政上》中“夫为人臣者,以 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均蕴含着古人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我们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绝 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短期的目标,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久久为 功的重大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其长远性、坚决性、复杂性要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可以看到,约翰斯顿 对于“共同富裕”主张背后的文化基因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学界存在的“误读”现象的分析是十分敏锐的。 

  (四)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对世界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积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 大的贡献,积极为解决全球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外学者也非常乐观地看待中国推动共 同富裕所具有的国际意义,约翰·里德尔从制度对比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再次强 调“共同富裕”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和优越性,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给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因此将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和人类价值。

  加拿大学者亚历山大·奇普曼·科蒂(Alexander Chipman Koty)则从具体层面指出,中国实施共 同富裕,将为国外公司在华投资和发展创造契机。科蒂指出,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可能揭示出该政 府的优先发展事项—— 从正在进行的资本监管到外国企业在华可能迎来的发展机遇。科蒂认为,机遇 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第一,医疗和健康行业。共同富裕的监管措施旨在解决家庭作业过多、无薪 加班和电子游戏成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善中国公民的健康状况。这些努力可能会与改善 健身和健康的运动同时出现,可能会导致运动、健身房、健身应用程序和健身服装的需求量增加。其 中,增长最大的将是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因为中国政府正在寻求提升准入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除 了医疗设备、制药和老年护理等传统行业,数字医疗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可能会吸引更多投资。第 二,环境与清洁技术行业。正如共同富裕寻求促进更健康的人口,它也寻求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要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将改善垃圾回收和废物管理的做法,更加倾向可持续能 源的发展,这意味着环境法规、税收政策将变得更加严格。因此,那些积极采用可持续性生产方式的 企业,未来将在中国更加严格环境监管政策环境下占据发展的最佳位置。第三,零售和消费行业。共 同富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富和缩小地区差距。如果取得成功,这将培育一个更 大的消费群体。此外,政府打击过度加班等行为可以让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个人消费”。 

  (五)浙江是观察中国共同富裕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窗口” 

  2021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提出到 2025 年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 2035 年浙江高质量 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意见》的出台也得到了国外记者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 注。国外学者认识到共同富裕理念对中国的重要性,同时也比较关心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将实施 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哲理(Paul Tembe)强调,“中 国将浙江省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鼓励其他地区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途径。这些经验以后要总 结起来,逐步加以应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建立共同富裕的局面”。国外学者和相关媒体已经 将浙江作为观察中国共同富裕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窗口”或“样本”。 

  英国学者托尔斯滕·韦勒(Torsten Weller)指出,“理解共同富裕真正意味着什么的一个方法就 是看看浙江省”,“该计划的重点是通过经济产业升级和对当地企业的更多投资,来缩小富裕和贫穷地 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2021 年 6 月,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的文章指出,在努力应 对城乡发展差距、收入分配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中国准备利用东部的浙江省试验一系列旨在促 进“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亚历山大·奇普曼·科蒂指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最近宣布了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新计划。浙江省计划到 2025 年将年可支配收入在 10 万至 50 万之间的家庭比例 提高至 80%,同时确保年收入在 20 万至 60 万之间的家庭比例达到 45%。2021 年,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7541 元人民币(约合 9051 美元),这还不包括该省约 3000 万外来务工人员。如果浙江—— 以 及中国其他地区—— 能够成功地在当前水平的基础上迅速提高收入,数百万人将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用于购买可自由支配的商品和服务”①。 

  (六)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可能将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阻挠 

  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战略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密切关注着中 国发展的一举一动。事实上,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一提出,就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美国等 西方国家媒体甚至抛出了“劫富济贫”等荒谬论断,对我国的共同富裕主张进行抹黑。例如:英 国学者埃勒斯·霍韦林(Elles Houweling)就认为,“这一计划让国外投资者难以衡量中国‘共同 富裕’目标的长期影响”。委内瑞拉学者塞尔吉奥·罗德里格斯·盖尔芬斯坦(Sergio Rodriguez Gelfenstein)也指出,“西方分析人士批评中国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让国家对经济实施更加强有力的 监管,以平衡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再将批判的矛头指 向中国呢?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里德尔分析认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确面临着一些现实挑 战,尤其是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来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抹黑、阻挠中国发展的根本原因在 于,“今天中国通过其伟大的革命,在抵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非人化倾向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 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苦难铸就辉煌。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实现的”。

三、重要启示

  目前来看,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议题,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随 着我国共同富裕事业的逐步推进,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持续跟进,也会有更多的来自广大发展中国 家的专家学者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正如亨利·斯托里(Henry Story)在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所 表达的观点一样,“来自泰国、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很多政治家和外交官都赞 美了共同富裕。很容易看出,对海外听众来说,‘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理念”⑥。国外学者 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共同富裕的大部分研究成果秉承公正客观的学术立场,得出的结论符合 客观事实,他们从不同视角开展的研究,助推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国际传播,但是对于其中 少量丑化和抹黑我国发展的言论,我们应当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坚决驳斥。大部分国外学者基 于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中国推动共同富裕进行正面解读的文章和著作有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国际阐释,塑造了有利于“共同富裕”国际传播的舆论环境。国外学者的研究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识性概念的受众群体,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宣传了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政治主张,促进了中国主张和中国智慧的海外传播。但与此同时,其中一些研 究成果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倾向,完全站在维护美国等西方国家战略利益的立场之上,是为了 制定遏制中国的政策进行建言献策,还有一些研究完全受困于意识形态的束缚,采取歪曲性解读、刻 意抹黑中国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积极予以正面批驳和澄清。 

  第二,当前要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 抓。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将会继续对我们的共同富 裕主张、第三次分配、规范资本运行等政策进行无耻“抹黑”和“丑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 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就是要用中国先进理 论阐释中国鲜活实践,用中国丰富实践宣传、升华中国先进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 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当前,推动中国先进理论、中国重要思想走向世界,是新时代国 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职责和重大使命。首要的是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传 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 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佳故事,这一重要思想植根中华文明沃 土、立足时代发展潮头,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系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道路,回应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了发展道路的多元化,为走向伟 大复兴的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处于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国际宣传和对外传播 中,要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基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 畴、新表述,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系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中 国价值、中国力量,积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知名知华友华人士以外国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宣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的宣传和推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 开展国际传播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 价值理念,特别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等理念,推动经济全球 化、完善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主张,以及团结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 思想和做法,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为推动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重要遵循,应采取一切有 效方式加以宣介,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和赞成上述思想、理念与主张,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最大共 识。总之,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中,既要制定整体性、系统性的对 外传播策略,又要具体化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识性概念和核心性话语的国际 阐释力度,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着力提升中国智慧 和中国方案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 中统一领导。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党政军民学,东西南 北中,党是领导的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 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完成这一历史 重任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的伟大力 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 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②。 

  第四,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既要坚持“四个自信”,又要坚决反对“美 国速衰论”和“中国速胜论”等错误论调的影响,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大势清楚、全局掌握。当前, 有人提出“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等观点不断出现,“捧杀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谨慎的眼光看待这些论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时刻保持战略警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两国的较量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反复性和艰苦性,并为此做好全方位 的准备。正如 2013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 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 面准备”。 

  总之,国外学者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想上的启迪和研究视角上的参考,其中许多正确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有谬误的地方亟需回应和批判。当前,我国理论界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主动权,积极做好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学术阐释工作,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用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识性概念的大众化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还要关心关注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动向,加强中外学者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学界研究成果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舆论引领力,为“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禚明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