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余亩旱地 如何变为高标准水田? “雷州模式”为全省垦造水田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07:36

雷州把垦造水田与后期管护、旅游策划等工作并联推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要按照“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补充耕地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占用耕地质量等级,占用水田必须补充同等数量的水田,这是中央为保护耕地提出的要求。

  去年9月,湛江市与省建工集团联合,在此开展面积达4500多亩的垦造水田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拉开水田垦造序幕,成功开创了“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的垦造水田“雷州模式”,为全省垦造水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率先拉开全省水田垦造序幕

  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昔日的旱坡荒地,如今种上了绿油油的稻田。其间建起的防渗沟流水淙淙,机耕路四通八达,风景树整齐划一。一座座古朴的泥坯屋,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石狗,还有惟妙惟肖的稻草人和耕牛等雕塑群,“稻海桑田,石狗守护”,这道极富特色的农耕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旱地,100多元一年租给别人,人家都不愿意要。为啥呢?都是沙土。种不起来东西,长满荒草,但现在变成了‘香饽饽’,一亩地租金要700元。”雷州农业种植大户庄为银指着面前绿油油的禾苗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都受益于当地垦造水田项目的开展。

  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垦造水田,既关系到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是一项关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非农建设用地需求和助力欠发达起区扶贫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工作。

  垦造水田是国土管理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湛江市为此先后开展了四项试验:2016年11月,在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项目区选取10m×10m旱地作为渗透试验;2017年5月,选取雷州市东里镇伟家村90亩土地作为垦造水田全过程试验;2017年8月,在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项目选取15亩地作为犁底层构筑试验;2018年4月,在廉江市进行耕作层剥离试验。这四项试验工作的开展,为当地垦造水田提供了切入点和施工组织案例,为大规模垦造水田奠定了基础。

  2017年9月,广东省制定了相关方案,决定由省级财政拿出34亿元作为资本金,垦造30万亩水田,由省属国企建工集团推进广东省14个地市垦造水田工作。湛江市率先启动,市国土资源局与省建工集团、雷州市联合,在客路镇恒山村开展面积达4577.51亩的垦造水田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拉开水田垦造序幕。仅仅过了8个多月,恒山村、塘塞村试点项目4577.51亩已竣工,正在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其它3个项目13532.73亩将在今年7月完工。届时,雷州半岛将会呈现“万亩稻海桑田”的独特风景线。

  打造全新水田垦造模式

  短短8个多月时间,雷州客路镇与其它乡镇共计1.8万余亩的旱地是如何变为高标准水田的?

  “垦造水田是解决我们发展用地的唯一出路。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大胆探索,创造出垦造水田的‘雷州模式’,即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湛江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吴松江告诉记者。

  为了加快推进垦造水田项目顺利进展,湛江市建立全市垦造水田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由国土资源、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形成合力,协作顺畅。

  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湛江市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镇政府连续召开15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深入宣传垦造水田有关政策。特别是针对客路镇恒山村委会和塘塞村委会耕地多水田少,口粮不能自给的特点,通过垦造水田项目完成后,人均可增加水田面积0.53亩,可确保口粮自给等实际收益的深入宣传,使村民代表全票同意垦造水田项目实施。

  为寻找合适的垦造水田试点场址,国土资源部门与建工集团组成工作组,迅速踏勘,完成“一看、二挖、三蓄水”工作。同时,深入田间地头搜集用地信息,了解土地权属和村民意愿,开展地籍测绘和土壤采样等基础工作,各方形成共识。

  湛江市把开展垦造水田与精准扶贫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结合起来,始终把保障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按照不低于建设用地征用青苗补偿标准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雷州市垦造水田建设项目青苗补偿标准》。补偿标准比征地建设项目青苗补偿标准略高,有效确保了农民群众的权益。

  “除了合理补偿确保农民权益之外,加强沟通紧密对接也是垦造水田工作快速推进的关键。”省建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省建工集团在湛江市垦造水田规模达1.81万亩,主要布点在雷州市2个乡镇和4个村委会。湛江、雷州市派出专人共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双方形成良好工作关系。“在项目施工前有600亩青苗补偿与群众谈不拢,雷州市国土资源局与建工集团一起召开群众会议协商,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通过前期的探索,垦造水田包括除杂清障、耕作层剥离、土方平衡、犁底层构筑防渗、耕作层回填、灌溉排水工程、土壤改良等施工工艺。其中犁底层构筑防渗和土壤改良工艺是至关重要。为此,湛江市严格按照技术程序,认真抓好犁底层构筑防渗试验和土壤改良工程。

  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初检、复检、终检三级检验制度对本标工程施工质量全程控制。采用无人机开展定位拍摄和定期上传能够反映实际工程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照片,特别加强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隐蔽工程的施工监管和拍摄记录。

  据介绍,“雷州模式”的探索成功,推动了湛江市垦造水田往纵深发展。目前湛江市已立项垦造水田项目共58个,建设规模56700.97亩,计划新增水田面积55145.15亩。其中自行垦造水田项目54个,建设规模38590.97万亩,计划新增水田面积37663.88亩;省建工集团负责实施的垦造水田项目4个,建设规模18110亩,计划新增水田面积17481.27亩。

  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吴松江告诉记者,目前湛江市垦造水田初见成效,首先就是耕地占补平衡短板得到了补齐。湛江与建工集团合作的1.81万亩和889.7亩自行垦造水田项目,经验收后将形成新增水田指标,为重大项目落地和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较好落实了“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

  与此同时,垦造水田让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现代农业得以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直接受益者就是当地的农民。

  “旱改水”前,这里旱地一年只能种植一造甘蔗,垦造水田项目试点工作的推进实现了一年三造“稻稻菜”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旱地改造成水田后每年可种春夏两季水稻,秋季收割后可抢种辣椒、白菜、韭菜等冬季北运蔬菜,“稻稻菜”种植模式实现了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的“双丰收”。

  客路镇恒山行政村有10条自然村,共93户300多名贫困人口,得益于省水田垦造项目的实施,该村涉及旱地的2861.73亩都得到了改造建设。农田将从过去一年仅能收获一次作物飞跃到一年收割三季粮食作物,真正意义上确保农民的收益翻倍。“过往旱地一年只能种植一造甘蔗,垦造水田项目试点工作后,一年可以种植两造水稻以及一造北运菜,实现‘稻稻菜’模式,实现每亩增收1200元。”恒山村党支部书记蔡汝湘说。

  恒山村村民蔡宏杏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原有的20多亩农田用于甘蔗种植,每年一亩地纯收益大约700元,在雷州垦造水田项目试点中有4亩地属于旱改水范围,一年可种植至少两造水稻,剩余农田仍种植甘蔗,这样一来收益将会大幅度提高。

  垦造水田前,农村各户分散经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经过改造,对土地集中连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推广优良品种,为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雷州农业种植大户庄为银告诉记者,经改造变成水田后,尽管租金升至700元/亩,他还是大胆承包了4500多亩,并于今年4月底开始播种,现在禾苗已分蘖,长势喜人。

  “我们将把垦造水田与后期管护、旅游策划等工作并联推进,加快打造‘稻海桑田,石狗守护’农耕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塑造具有岭南风貌的农耕文明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来必定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农民受益更多。”雷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五一期间,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垦造水田试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客到此犹如走进了一座绿色生态文化公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配套方案,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地人文、建筑、饮食、农耕等传统文化底蕴,以垦造水田为抓手,打造“稻海桑田、石狗守护”农耕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