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从“面子”美到“里子” 河津市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15:56

仲夏黄昏,夕阳如画,橙红相间,惊叹双眸。

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浪漫沙滩”观景台上,人群往来不绝。带家人自驾出游的王红霞眺望着远处的禹门口黄河大桥告诉记者:“这几年,黄河流域的环境越来越好,平时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你看旁边停车场都停满了车。”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沿线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近些年,山西运城河津市阳村街道借此机会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和周边县(市)游客观光游玩,以文化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幅优美的画卷,是河津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河津市把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主抓手”“动力源”,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愈发清晰。

聚力生态宜居 让农村有“看头”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近年来,河津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出动机械2240台次,清理门前“五堆”2800余处,清理各种积存垃圾800余吨,拆除残垣断壁137处,村庄基本达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和和美美”。

走进城区街道西王村,整洁的村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无不令人感到惬意舒适,保洁人员正对道路两侧绿化带进行造型修剪、抗旱浇水、枯枝清理等养护工作。

“虽说城市很繁华,可如今农村也不差,吃喝住用不发愁,可以说是生活充满了阳光。”说起村里的变化,76岁的郭录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西王村位于河津市最东边,又称“河津东大门”,全村共1728户6640人,粮食种植为主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采用“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法,整合投入各类资金资源,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硬化巷道、治理排水、拆除违建、清理垃圾、美化村庄,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站、警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人书画室等,着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打造和美乡村。

在赵家庄街道赵家庄村,一条条硬化道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院落绿意盎然,每个巷口都竖起一块崭新的标识牌,与整洁的巷道相得益彰,铺开了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

“人居环境整治见成效,全村环境大变样,广大村民笑开怀,街道卫生洁净美,就像旧衣裳,洗了洗,熨了熨,干净整洁很舒畅……”近日,赵家庄村村民拿着手机在村里拍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平台,宣传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并号召广大村民都参与进来。

“要说啊,咱们可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垃圾有了‘家’,专人清运不落下;人居环境大改善,村民心里乐开花。”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赞不绝口。

近年来,赵家庄街道赵家庄村、新仁庄村、垣上村联合党支部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完成了巷道拓宽硬化、上水管网改造、污水管道铺设、巷道高标准绿化等项目。实施村中心小学提标改造,实现天然气入户488户、改厕332户、增补太阳能光伏路灯、设立巷道标识牌、绿化美化小游园。同时,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四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为村民树立好榜样。

据了解,赵家庄街道各村通过微信群晒做法、晒进度、晒成果,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评比,在整治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调整措施、巩固成果,在全街道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环境整治生动局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河津市,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着新颜,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萌生新的希望。

聚力产业兴旺 让农业有“奔头”

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转向乡村,从山水田园到古镇风情,从民俗文化到特色美食,魅力乡村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假日选择。

今年,运城市围绕旅游热点门户城市高标准发力,大力培育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河津市以运城“打造全省旅游热点门户”为抓手,认真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河津市僧楼镇小张村民俗园,但见写满时代记忆的马车、风车、木犁铧等各色生活用具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游客徜徉其间,拍照打卡,留下美好瞬间。

今年5月,随着小张村民俗园、德孝园开园,游客、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庭院展区、窑洞展区等,近距离感受编织柳活、纺线织布、尽孝侍亲等场景,全面领略古村落民俗文化的魅力,唤醒美丽乡愁记忆。

小张村是“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典型村。民俗园、德孝园属于该村“一街三中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于2020年5月启动,“一街”即一条宽25米、长2500米,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的具有鲜明河东民俗文化风格的主街道;“三中心”即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德孝文化活动中心、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该项目在建成“一街”和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广场的基础上,立足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融入生态文化,依托小张村古堡及古建文物遗存较多的优势,挖掘全国“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历史文化特色潜力,将独具特色的古堡文化、德孝文化、晋南民俗文化、天涧花园景观及高标准游乐场融为一体,将文化、故事、人物、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有机结合,建设德孝园、民俗园、明清商业一条街、天涧游乐园等,全力打造配套完善的河东民俗特色文化小镇,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

“‘一街三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由小张村集体创办的旅游公司经营,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余元。”小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向平说。

在文旅兴村的道路上,小张村先行先试,迈出关键一步。当下,河津市充分挖掘红色、民俗、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打造集体验、餐饮、住宿、乡村游、设施农业、有机农业、亲子教育、研学教育等涵盖一二三产的田园综合体,以文旅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除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河津市还积极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打造连伯韭菜、刘村葡萄等特色产业36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绿色农产品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

河津市推进工业主导、资产经营、生态旅游、规模种植、特色养殖“五大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开展“一企帮一村”活动,规上企业结对帮扶125个行政村,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村40个,500万元以上村10个,1000万元以上村4个,1亿元以上村1个。

开展“乡村e镇建设”行动,河津市全面铺开电商服务中心、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副产品仓储及冷链中心三大项目,建成全省县域首家智能化快递分拣总仓,积极构建“产业+电商+配套”的电商生态体系。

聚力民生幸福 让农民有“盼头”

绿随车移,满目苍翠。驱车行驶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上,休闲驿站、观景台应有尽有,风光美如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是周边群众节假日的首选胜地,更是他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市阳村街道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旅游等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被誉为河津的“菜篮子”“果盘子”“粮屯子”和“城市后花园”。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让全街道农村公路发展速度、网络规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农村路,构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血脉和骨架。”阳村街道负责人说。

阳村街道设立街道和村两级路长,辖区乡道、村道监管员和护路员实现全覆盖。建立“巡查→报告→处理→反馈→跟踪”五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对公路开展常态化巡查。将“路长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定期开展检查督查,确保路有人养、养必到位,事有人管、件件落实。

道路建设成效显著。阳村街道按照“修一条公路、添一道风景、美一群村落、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因地制宜建路强基,实施农村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了黄河滩涂交通网络,推动了万亩粮食、万亩韭菜、万亩中药材、千亩干鲜果、万亩特色经济作物5个基地建设,一条条绵延的“高颜值”公路,实现从交通要道到旅游生态长廊的“转型”,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助力了乡村振兴。

道路养护提档升级。阳村街道强化顶层设计、精准定向施策,根据各村路形、路段特点,拓宽路面,加铺沥青,绿化美化,解决道路环境“脏与乱”问题,使乡村道路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大道和亮丽风景线。定期组织路长开展技能培训,夯实业务能力。督促各村把“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的维护管理,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阳村街道,一条条整洁平坦宽敞的道路在乡间纵横交错;一辆辆城乡客运车辆穿梭往来、安全便捷,农村因路而富、因路而兴,群众行在路上、美在心间。

据了解,在群众出行上,河津市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乡村道路硬化改造1435公里,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免费公交实现全域覆盖,单日出行乘客2万人次以上。

在教育上,河津市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新建龙门学校,维修改造14所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

在医疗上,河津市残疾人医疗保险由财政买单,省人民医院第三轮托管该市人民医院,该市中医医院新院开诊,完成70家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找到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孩子顺利入托入学、村里开起了老年食堂……河津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在群众的真切感受中,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不断上演。(记者 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