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林业局 规划计划 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18:14

索引号: 016004321/2021-00022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1-10-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10-26 14:32:11 浏览次数:次


宝鸡市林业局     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宝鸡高新区管委会:

《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宝鸡市林业局      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9月22日


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基础地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市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宝鸡,根据国、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建设的任务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林业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林业提质增效和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生态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

国土增绿增景全面提升。推进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全域景观化建设,完成营造林313.53万亩,义务植树4000余万株,森林面积增加20.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5.26%提高到56.04%,森林蓄积量达到7500万立方米。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区1个、全国生态文化村4个、国家森林乡村52个、省级森林城市5个,实现省级绿化模范县全覆盖。“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作获国家表彰,乡村美化成果入选《全国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典型经验模式汇编》,实现城乡绿美协同提升。

森林资源全面有效保护。聚焦秦岭覆盖全域,依法审批审核占用林地271宗、查处涉林案件706起,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1‰,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下降到1.93‰。如期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和禁食野生动物处置,自然保护地占到国土面积的17.49%,保护古树名木近3.5万株,野生动植物种群达到3000多种。建成国家湿地公园4个、试点建设1个,湿地保护率达到35.9%。全市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分别为1801.5万亩、4.5万亩和53.8万亩,森林综合价值达到1708亿元。

林业产业发展扩面增效。坚持抓基地、建园区、强示范,培育国、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9家,创建国、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个,建立林业产业基地和园区143个。核桃、花椒等经济林达到180.96万亩,苗木花卉留存面积20.93万亩;林麝养殖存栏达到1.9万只,林麝数量麝香产量全国、全省第一;生态旅游年均接待人数2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亿元。凤县获中国林麝之乡。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30.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3%,荣获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市县森林公安机关和行政许可事项管理顺利划转。完成国有林场(局)改革,28个县级国有林场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个市属国有林业局按照公益事业单位标准,采取购买服务形式实现森林资源管护,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5.3万元,较改革前提高了30%。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林地不动产登记制度,2.18万农户开展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等适度规模经营,集体林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林业收入提高到1624.75元。

生态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精准落实生态管护、政策直补、生态劳务、产业发展、扶志扶智等多项政策和措施,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6465名,开放“五个一批”单位吸纳3501名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经营,700个贫困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6万亩,推行“8+”模式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林业实用技术培训4.6万人次。倾斜落实到贫困户各项惠农政策补助资金1.34亿元,惠及6.28多万户、21.08多万人,户均增收2134元,探索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

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落实中、省、市财政投资近30亿元,凤县实施首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中、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8项,建成林业科技示范县2个、示范点120个,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建成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6个,培训林农技术骨干8400人。建设林木良种和采种基地 5个、林业育苗苗圃56个,全市良种使用率达到60.1%。7名个人和2个班组获全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班组),凤县张彦明获全国最美护林员,展现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素质。

总的来看,全市林业“十三五”各项建设任务和发展指标已经全面完成,增绿增质增效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林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生态空间全面进入森林、草原、湿地、荒地、自然景观系统治理新阶段。

表1 宝鸡市“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

 

 

森林覆盖率

 

%

 

56以上

 

56.04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

 

0.75

 

0.75

 

 

林地保有量

 

万亩

 

1801

 

1801.5

 

 

自然湿地保护率

 

%

 

≥30

 

35.9

 

 

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

 

%

 

≥8

 

17.6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年≤0.2

 

年均0.01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年≤4.8

 

年均2.3

 

 

林业良种使用率

 

%

 

≥60

 

60.1

 

 

林业科技贡献率

 

%

 

≥45

 

50

 


第二章 “十四五”林业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迈进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我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期,也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宝鸡的重要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中省重大决策部署为林业发展明确新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陕视察考察,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为我省林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行动遵循;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国和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林业发展增加了驱动力;科学绿化为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林业发展夯实了新机制。我省按照“565方案”和“三步走”愿景,制定实施“3+1”四个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探索形成了陕西生态空间治理“实践路径”。这些都为我市林业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推动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任务和方向,增添了持久信心和动力。

——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赋予林业发展新使命。“多规合一”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以生态空间为根脉的国土空间治理和管控新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林业、草原和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新一轮机构改革林业部门由“农口”转入“自然资源口”,增加了草原、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公园等监管职责,被赋予了专注监管生态空间主体资源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林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任务更加艰巨,进入了历史性跨越发展的新时代。我市林业同步构建起了生态空间治理新体制,担负着生态空间之治的历史责任,在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构筑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使命更加光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林业挖潜增效提出新要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加快林业三产融合发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广阔空间。人们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好生活向往与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市国土空间70%是生态空间、60%是森林植被富有的山区,这为我市更好地发挥林业多产品、多功能、多效益优势,更多地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增加生态福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与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助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积蓄动能、注入活力,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需求潜力。

——林业改革发展基础环境蓄积加快发展新定力。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鲜明导向、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实施“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市作为战略定位之一,全社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共识,各级关注、支持和参与国土绿化美化,壮大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市林业系统及涉林工作者创新进取,探索形成了“森林四围”路径、生态产业扶贫“8+”模式等生态发展新路子,森林资源保护和改革发展成效显著,赢得众多工作荣誉和成果,蓄积了坚实的发展定力和潜能,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生态修复难度增大。渭北千山区域、秦岭坡脚地带和直观裸露陡崖等困难立地造林成林越来越困难,成为当前和今后生态修复的“硬骨头”。秦岭、关山天然林保护修复,重点区域退化防护林修复和曾经遭受破坏或质量不高的生态空间修复任务繁重;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之林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地等要素优势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与国家投资标准相对较低等矛盾突出,生态修复难度越来越大。“绿色”基调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换跨越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资源保护压力加大。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林业监管范围涵盖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空间主体与精华,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我市地跨秦岭南北、渭河两岸,区域内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地比重大,秦岭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挤压趋势越来越明显,违规占用林地、草地、湿地现象时有发生,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不断增大,加之全市林业管护执法、技术力量“双薄弱”,全面监管保护森林资源任务艰巨。

——体制机制缺乏活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一些生态资源还存在交叉管理、职责重叠的问题,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和赔偿机制尚未建立。公益林生态补偿尚未实现全覆盖,地方公益林补偿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配套机制还不健全,森林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规模经营的需要。生态公共服务体系不完整,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林业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基层林业机构特别是镇(街)涉林服务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国有林场和林区管护站点的道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长期滞后。林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林草执法体系和基层执法队伍弱化,林业科研、技术推广等科技创新和资源监测与和保护技术装备落后。基层林业职工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薄弱、老龄化严重,与打造“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尚有较大差距,影响着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发展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全市林业事业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实施“一四五十”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四个提质增效”,强化森林、草原、林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五个安全保护”,做实深化改革、项目投资、科技创新、组织队伍“四个支撑保障”,全面提升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奋力谱写宝鸡生态空间治理和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保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健全以林长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绿色惠民、共享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培育的布局和结构,强化森林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优质供给,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推进林业重点领域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生态空间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林业提质增效和生态产能持续增长,实现林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生态美、百姓富。

——坚持强化基础、高效治理。牢固树立空间治理理念,注重生态空间统筹规划,分区施策,系统治理,协调发展,建立严密的法治体系、科学的治理体系,健全长效的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基层队伍,全面提升生态空间治理能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林业发展主要目标是:努力打造全省生态空间治理先行示范区和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推进宝鸡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森林草原质量精准提升。坚持大工程带动,生态修复与重建并进,推动森林草原提质增效。到2025年,完成造林种草1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06%,森林蓄积量达到8250万立方米。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地、草原保有量分别稳定在1803万亩和4.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0%,重点野生动植物全面有效保护。

——绿色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生态空间福利全民共享。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城镇村庄生态空间更舒适,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规模不断扩大,年生态旅游、康养人数力争突破 300万人次,群众获得感和幸福度提升。

——林业服务体系更加高效。林业改革活力不断释放,基础设施环境全面改善,智慧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全覆盖,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75%以上。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森林覆盖率(%)

 

56.04

 

57.06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

 

0.75

 

0.8250

 

约束性

 

 

林地保有量(万亩)

 

1801.5

 

1803

 

预期性

 

 

草原保有量(万亩)

 

4.5

 

4.5

 

预期性

 

 

自然湿地保护率(%)

 

35.9

 

50

 

预期性

 

 

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

 

17.6

 

≥20

 

预期性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130.3

 

150

 

预期性

 

 

年生态旅游、康养人数(万人次)

 

200

 

300

 

预期性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控制率(‰)

 

0

 

年≤0.9

 

预期性

 

 

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1.93

 

年≤4.5

 

预期性

 

 

林业良种使用率(%)

 

60.1

 

≥75

 

预期性

 

 

林业科技贡献率(%)


 

50

 

≥55

 

预期性

 

表2 宝鸡市“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


第四章  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要求,立足全市生态空间特征和优势,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进一步优化布局生态空间,构建“一屏、二区、三带、多点”的全市保护发展新格局。

“一屏”,即秦岭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秦岭、关山林区,以及长江上游主支流嘉陵江流域,范围涉及太白、凤县全部和眉县、岐山县、渭滨区、高新区、陈仓区、陇县、千阳县部分等中高山地区,森林、湿地、山地草场、生物物种和水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众多,是我市天然林资源集中分布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关中地区重要水源地,更是区域保护核心和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质量效益和整体生态功能不高,林地生产率低,森林结构还不合理,林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专栏4-1 秦岭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主攻方向

加大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以陕西打造秦岭国家公园为契机,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预防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对陡坡耕地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加强秦岭北麓、关山浅山台塬区生态修复和嘉陵江两岸防护林建设,提高林草植被质量。建设优质花椒、核桃等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林麝、中药材为主的种植养殖基地,秦岭红豆杉、云杉、油松为主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以及森林康养基地,以生态保护促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二区”,即渭北台塬生态修复重建区和关山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区。

渭北台塬生态修复重建区。包括千山林区和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范围涉及麟游县、凤翔区全部和陇县、千阳县、岐山县、扶风县部分地区,沟、壑、梁、峁、塬并存,森林总量不足,植被覆盖度低,植被群落稳定性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造林成活率不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修复与重建任务繁重。

专栏4-2 渭北台塬生态修复重建区主攻方向

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为主,开展封山育林、补植补造、防护林改造,固沟保塬,保护湿地,以林养水,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增加自然生态资源总量,逐步形成功能稳定、类型齐全的生态系统。开展直观坡面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加强森林经营和人居环境优化美化。建设优质核桃、油用牡丹、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和人文生态旅游产业,以生态经济模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关山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区。主要是陇县关山、固关老爷岭及陈仓区大水川的高山草地,是我市以高山草甸为主的草地集中分布区。随着关山、大水川草原旅游开发,地域自驾游日渐兴起,使关山地区草地承载负担急剧加大,草地食草性牲畜的保有量超过其实际载畜量,造成局部区域草地退化加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专栏4-3 关山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区主攻方向

实行封山禁牧、轮牧、控牧、分类治理措施,保护草地生态空间,草地面积逐步稳定。科学改良土壤,强化固土、涵水能力,快速恢复退化草地植被。加大草地病虫害、虫鼠害防治和预防,生物种群合理增加,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建立草地权属、利用、监管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科学合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使草地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达到草地景观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的协调、永续发展。

 


“三带”,即渭河沿岸生态经济带,渭河北坡森林休闲带和千河沿线生态重建带。

渭河沿岸生态经济带。包括西起陈仓区凤阁岭镇建河村,东至扶风县绛帐镇南仵村与杨凌区分界, 以渭河河道为轴线,辐射至秦岭北麓、渭河北坡坡脚区域,范围涉及陈仓区、金台区、渭滨区、高新区、岐山县、眉县、扶风县流域区,镇村密布,人口聚居,城市森林和类型多样防护林体系基础坚实,是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绿色增长极。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防护林体系趋于退化,森林质量不高、功能不强,自然生态承载力不强。

专栏4-4 渭河沿岸生态经济带主攻方向

增加渭河两岸林草植被盖度、提升森林质量、维护生态效能。实施好沿黄防护

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保护优先,造育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并重,大力推进国土增绿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渭河沿线村镇绿化美化;加快退化防护林林分修复,加大低效林改造,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显著改善沿线防护林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尽快建成区域性绿色生态廊道。发展经济林采摘等休闲观光林业,建设以省苗木繁育中心为核心的苗木花卉产业园区,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沿线生态经济体系。

 


渭河北坡森林休闲带。包括西起金台区硖石镇林家村、东至扶风县绛帐镇双庙村的渭河北坡区域,范围涉及金台区、高新区、陈仓区、岐山县、眉县、扶风县,企地共建义务植树基地多,森林植被基本覆盖,是迎渭水阳坡、贯通市域东西的绿色森林屏障,也是我市着力保护修复的重点。天然次生植被稀疏,景观片林缺少,陡崖裸露面积较大;人为活动频繁,已建林木林地损毁现象突出,管护难度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专栏4-5 渭河北坡森林休闲带主攻方向

实施坡面现有片林林相改造和补植提升工程,分区域多类型的景观片林。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大植被裸露陡崖、沟壑绿化治理,实现绿色全覆盖。加强封护管理,保护林木林地和地质地貌,促进生态全面恢复。改造提升城镇近郊森林公园,建设郊野游园和休闲采摘园,提升森林休闲、健身、康养功能,建成关中西府城镇群的重要森林屏障和休闲健身康养基地。

 

千河沿线生态重建带。包括西起陇县唐家河,东至入渭河口段,范围涉及陇县、千阳县、凤翔区、陈仓区流域区, 作为渭河支流在整个渭河流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塬,川兼有,森林植被支离破碎,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五荒地”面积大,不合理经济活动多,森林植被损毁现象突出,生态修复与重建任务艰巨。

专栏4-6 千河沿线生态重建带主攻方向

依托水资源丰富优势,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和经济林等,加快沿线村镇绿化美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益。加快退耕还林,实施荒山荒坡造林种草,开展直观坡面绿化整治,统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遏制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防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生态资源总量。

 


“多点”,即城镇村和自然保护地生态节点。城镇、村庄是全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身边增绿的主战场。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是我市生态系统的精华,也是生态安全的主阵地。

专栏4-7 城镇村和自然保护地生态节点主攻方向

城镇、村庄主攻方向是依托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扩大森林围城、围镇、围村面积,建设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附属绿地,修复提升城乡主干道路两侧、河流渠岸沿线森林质量,实现城乡森林一体化升级,构建功能完备、健康稳定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主攻方向是全市范围内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整合优化、管理提升,把碎片化、岛屿化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块链接为一个更大的永久性生态空间,全面加强重点保护和生态修复,完善配套设施功能,重要栖息地休养生息,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整体生态功能优化提升。

 


全市林业生态空间布局图

第五章  发展重点任务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按照“一屏、二区、三带、多点”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以生态空间提质增效,加快林业各领域建设发展,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现林业追赶超越发展新作为。

第一节  科学推进全域增绿提质

落实国务院《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实施造林任务上图入库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大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全域景观化建设,深化绿,加快美,巩固扩大健康稳定的生态空间。

加快推进生态重建。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试点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抓好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为主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秦岭、关山、千山森林植被裸露区和渭北台塬、千河两岸等生态脆弱区实施精准造林,增加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建立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实施黄河支流渭河两岸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改造提升沿线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构筑渭河沿岸森林生态廊道。以凤县、千阳县、麟游县、扶风县、陈仓区为重点,实施和带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多功能森林。

着力推进生态修复。坚持封造退抚改并举,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协同推进退化防护林提质增效、低质低效防护林修复改造、退耕还林林分修复、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抚育等保护修复工程,精准提升低质低效林质量,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加快生态空间提质增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加快退化草原治理和草原植被恢复,加强对渭河、嘉陵江等流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增强涵养水源能力。完善落实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

推进森林城乡升级。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组织太白县、扶风县、千阳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巩固扩大成果,创建一批以县为主体的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以城镇街为中心的区域造林绿化和美化提升,建设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附属绿地,构筑城镇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生态景观。推进农村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统筹抓好村庄庭院、河流湿地、道路渠系及园区、景区绿化美化,实施“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60个,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开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承载乡愁的美好印记。

创新义务植树模式。落实《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赎买租赁等机制,积极引导各方面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国土绿化,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的强大合力。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设计一批具有公益属性和影响力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开展造林绿化、自然保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植树义务活动,共同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树木管护机制,加强抗旱浇水、巡查护绿等管护工作,树木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巩固提升绿化成果,提升生态效益。

专栏5-1  造林绿化重点工程

生态重建和修复提质增绿工程

坚持封造退抚改并举,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试点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协同推进退化防护林提质增效、低质低效防护林修复改造、退耕还林林分修复、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抚育等保护修复工程,加快生态空间提质增效。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1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50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森林管护面积1392万亩。

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工程

坚持科学规划、节俭务实,实施和巩固完善道路、河流水系、直观坡面、围城镇林带、“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重点出入境口及园区、景区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渭河北坡绿化提升暨生态保护修复3.3万亩,实施森林围城、围镇50个,新建“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60个,在市域主干道路沿线和重点河流滩涂沿岸建设花卉景观团块144个、绿化美化5500亩。

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

在渭河沿线陈仓、高新、金台、渭滨、扶风、岐山、眉县7个县(区),落实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堤岸防护林恢复提升、退化防护林修复、村镇森林乡村防护林建设、低效经济防护林提升改造、道路防护林绿化美化等工程措施,改造提升防护林15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绿化美化乡村115个,提升渭河沿岸防护林质量,改善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构筑渭河沿岸森林生态廊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聚焦渭北旱塬、千河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困难立地多、林分退化严重等现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项目,营造水土保持林,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加大退化林分修复,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加大困难地造林技术创新,尽快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

在全省规划的凤县、麟游、千阳、扶风、陈仓5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县区,采取“法人借款、集团担保、收益还款、林权抵押、政府增信”的模式,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等措施,着力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努力营造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成集约化经营、高标准管理的储备林基地5万亩,改造管护19万亩。

 

第二节  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安全

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理念,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严格依法保护、循规管理,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稳固生态安全节点,筑牢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安全屏障。

建立和落实林长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林长制工作部署,制定和实施林长制工作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实践创新,2021年底全面建立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林长制会议、巡林护林、督办考核等配套制度,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新机制,实现全域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地等生态资源网格化、制度化、法治化管理。

加强秦岭顶格保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扎实落实《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巩固拓展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成果,推进秦岭生态保护模式持续升级。以秦岭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秦岭北麓生态示范带和秦岭重点国有林区为重点,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湿地修复、退化林分修复等,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全面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积极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编制修订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开展勘界立标,全面加强管护站点、巡护道路、应急防灾救灾、疫源疫病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建设;积极开展自然公园自然植被恢复和林相改造,完成各类自然公园定位和范围划定,确保自然公园内的珍贵自然资源及其承载的生态、景观、文化、科研价值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森林资源监管。积极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评估工作,严格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开展森林生态监测评估,坚持以一张图经营管理林地,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加强林地草原征占用审核管理。常态化开展森林督查,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林地、违规占用林地、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严格落实81.286万立方米森林采伐限额,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实施草原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禁牧区、禁牧期、禁牧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实时掌握草原生长量、植被覆盖度等重要植被数据,定期发布调查监测数据。在关山草原设立科普研究基地,培育优良草种,实施退化草原改良,加快关山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生态功能。强化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警和火灾防控。

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以实现湿地全面保护为目标,实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生态质量、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积极认定一批市县级重要湿地,努力晋升一批国家、省级重要湿地,推进小微湿地建设。健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站、点保护管理体系,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加强湿地监测、湿地基础设施和湿地科普基地建设,强化破坏湿地行为督查。开展围垦湿地恢复、“岛屿化”和“破碎化”湿地治理、水质改善、采石采砂河道恢复、栖息地生境恢复、生态隔离带建设等措施,加强秦岭区域、渭河流域重点湿地保护修复,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健康发展。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野生动植物普查调查,调整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明晰重点保护监测的种类和范围,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与人工繁育,做好秦岭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外来物种监管,开展非法采挖、运输、携带、售卖重点野生植物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生境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保护专项行动,规范非食用性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实现源头保护、流通领域、经营环节等监管执法全覆盖。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和收容救护站点建设,强化重点区域野外巡护,建立野生动物致害救助保险补偿制度。

抓好森林灾害防控。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建立“市、县(区)、镇(街)、村(社区)、护林(护草)员”五级包干的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建设预警监测系统,推广“防火码”;健全防火机构体系和护林联防队伍体系,加大火险防范、火源管控、火情监控等方面重点设施建设,推进政策性公益林和商品林林木火灾保险统保统赔全覆盖,提升重点区域综合防控水平,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不发生重特大火灾和人员伤亡。完善重点林区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机制,加强检验鉴定、检疫封锁、检疫监管和除害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推广无人机监测、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防控和华山松大小蠹、侧柏叶枯病及鼠兔害等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4.5‰以内。

专栏5-2   森林草原资源保护重点项目工程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  程

 

国家公园建设。太白、凤县、眉县、岐山县、陈仓区、渭滨区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秦岭国家公园设立与建设,加强本区域重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争取特色小镇建设。

 

自然保护地建设。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勘界立标,明确管理边界,推进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和自然公园林相改造等,提升保护管理、自然体验、科普宣教等水平和能力。

 

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就地迁地保护。在自然保护区外,划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类型和植物类型保护小区,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地和稀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做好秦岭红豆杉、珙桐等保护利用和古树名木保护与人工繁育。

 

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点和野生植物外来入侵物种固定监测样地,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和收容救护站点建设,建立野生动物致害救助保险补偿制度。

 

湿地保护修复工  程

 

建立完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体系,恢复湿生植物2000亩,营造水源涵养林1000亩,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推进重要湿地建设和小微湿地建设,增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草原保护修复工  程

 

以关山地区草地为重点,划分封山禁牧区、轮牧区、控牧区,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保护恢复林草地10万亩,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组织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和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草原保护恢复能力提升。

 

森林草原防火项  目

 

争取实施一批森林草原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和秦岭、关山林区新建及改造瞭望和视频监控系统,新建改造市县级物资储备库,搭建省、市、县三级森林防火通讯与信息指挥系统、林草防火调度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有害生物防治项  目

 

青松抢救工程。主要开展松材线虫病、华山松大小蠹监测普查、检疫封锁、综合防治、科技支撑等建设。

 

黄土高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主要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华山松大小蠹、侧柏叶枯病、鼠兔害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普查、检疫封锁、综合防治、科技支撑等建设。

 

第三节  加快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着力抓基地、建园区、强示范,发展自然教育经济、美丽生态经济、林草产业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林文旅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空间绿起来与富起来双赢,推进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   

提升做优传统产业。以标准化栽培、良种化改造、集约化经营为手段,对核桃、花椒、板栗、柿子特色经济林基地进行提质增效,重点建设凤县、陈仓西山和陇县、麟游、千阳、太白等生产聚集区。实施核桃、花椒低产园改造项目,全面落实高接换优、集水灌溉、配方施肥、烟雾防霜等关键管理措施,加快现有经济林基地转型升级,建设管理示范园和高产示范园10 个。开展红仁核桃引种试验,建设1至2个良种繁育基地。

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模式整合、培育示范、产品加工等技术转化推广,扶持凤县林麝、陈仓西山柴胡等特色种养和凤翔油用牡丹、扶风元宝枫等特色苗木花卉种植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优质柴胡种植和优质元宝枫苗木生产基地,推进全国区域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国有林场利用林区保护空间、农民利用承包的林地,发展以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培育一批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申报一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增加90万亩。

培育做强新兴产业。融入全省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设布局,整合现有森林草原旅游资源,开辟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做精特色景点,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市(县)、示范园区。利用丰富的森林、山水、新鲜空气等生态资源,拓展自然体验和森林康养路径,建设特点鲜明生态探秘线路和特色突出、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的自然教育体验、森林康养基地,打造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同时,培育核桃、油用牡丹、元宝枫等林业生物产业,加强林业生物产业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

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 “互联网+” 营销业态,发展林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农社对接,推进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行动,健全林业产业和林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加强林业产业和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林业品牌发展战略和名牌林产品认定。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400个,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筑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链。 

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对摆脱贫困的县,在 5 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生态脱贫主要帮扶政策稳定连续,逐步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坚持落实好国家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新一轮退耕还林(草)政策,支持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发公益就业岗位,吸纳更多脱贫人员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新型经营主体联结、集体经济成果共享、扶持自主发展产业等多种途径,将农民牢嵌在林业产业链条上,开展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脱贫人口生产技能,确保脱贫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专栏5-3  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升工程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林产品牌,大力推进自然教育、美丽生态、林草产业“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新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基地5万亩,实施改造提升50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园区10个。

特色产业扶持工程。力争林麝养殖规模突破4万只、西山柴胡面积达到18万亩;新发展元宝枫、油用牡丹等苗木花卉10万亩,特色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5万亩;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殖基地39.5万亩。

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依托国省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秦岭四宝、褒斜古道、高山珍稀植物、高山湿地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拓展自然体验和森林康养路径。,力争建成10个国省级自然教育体验、森林康养基地,创建3至5个森林旅游示范市(县)、示范园区。

产业服务体系工程。争建3个全国、15个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国、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50个,打造“生态+”“互联网+”“标准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筑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链。

 

第四节  持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

围绕重规范、抓经营、增活力,巩固扩大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不断增强林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推进现代国有林场建设。完善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双赢的国有林场管理机制,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和合理利用。落实国有林场经营方案,科学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种养等森林利用经营,依法管好林区森林资源。推进国有林场与城镇新型社区双向集中,依托公路建设、引水工程、农电网改造、国有林场扶贫等项目,加大管护站点用房和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国有林场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森林经营和依法管理森林资源能力,推动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林场建设,打造不同类型的示范林场。

专栏5-4  国有林场老旧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从2021年开始,按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目标要求,对林场场部、管护站等老旧电网实施改造升级,解决一些基层管护站未通电问题,全面提升国有林场基层场站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流转,鼓励通过土地流转以及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合法流转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沙、荒滩等未利用地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保持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优化延续,加大林业金融服务力度,扩大森林保险和特色经济林参保范围,落实林业贴息贷款,探索推进林农小额信用和联户担保贷款,扶植引导林农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经营增收。力争“十四五”末,林改户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600元。

推进林业行政职能转变。理顺生态空间行政执法体制,建立起以市、县两级为主体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林业普法体制机制,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监管水平。同时,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适用于重点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

第五节  提升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紧扣生态空间高效能治理,推进林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撑保障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以实用性为重点,努力攻克困难地生态修复、林业产业振兴、森林保护经营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转换、林木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推广;持续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研发项目,争取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现代栽培模式、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以高效化为目标,完善市、县、镇三级林技推广体系,建成10个科技推广站、镇标准林业站;实施“52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成果交易活动,让大量科技成果走向林区、走向森林、进村入户,为林农和企业提供便捷精准服务。

专栏5-5  林业科技能力提升及技术推广项目

基层林业推广站建设。新建科技推广站、镇标准林业站10个。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储备一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组织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25项。

“52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立示范点100个,推广林业科技100万亩,培养林农技术骨干或业务能手50名。

 

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以卫星遥感、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空间资源数据为基础,以生态空间治理需求为导向,加快生态空间资源检测监管、数据采集存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森林草原灾害监测预警、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自然保护地综合监测等系统建设。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努力实现生态空间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全面提升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专栏5-6  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生态云”应用平台建设。对接全省“生态云”综合平台,搭建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系统和生态卫士、国土增绿、视频会议、森林资源动态监管等应用子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构建“平台共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安全高效”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总结推广眉县智慧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成果,实施“雪亮工程”,建设网格化森林草原灾害预警监测、自然保护地监管、野生动物保护等设施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空间治理监测体系。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和制度,及时调查和跟踪掌握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跟进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宣传推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林业碳汇行动,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森林、草原、湿地等碳库固碳作用,争取实施“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一体推进“碳库”“水库”“氧库”“基因库”建设;建立林业碳汇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机制体系。

专栏5-7  “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增加捕碳力、减少排碳力、增加储碳力”总体思路,结合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分布状况和碳汇潜力,选择碳汇潜力大、有代表性、类型各异的区域,通过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湿、退化林分修复、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统保护天然林等措施,高质量建设3个森林碳库基地、1个草原碳库基地、1个湿地碳库基地,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林业贡献。

 

第六节  加强生态空间文化建设

创新教育模式,拓宽传播渠道,普及生态空间文化,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新时代生态价值观,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创新提升生态文化内涵。以秦岭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突出秦岭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培育新的秦岭地理观、秦岭生态观、秦岭人文观,凝聚全社会秦岭祖脉、中央水塔的生态文化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以各类自然保护地、特色林业产业为基础,提炼和培育宝鸡特色生态空间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推进自然体验、生态科普等内涵式生态文明教育,用产业传承文化,用文化引领产业。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开展湿地日、爱鸟周、植树节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借助国家“关注森林活动”和全省林业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采风、摄影、写作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文创作品,树立优秀典型,讲好林业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丽宝鸡生态空间新形象,不断提升宝鸡生态文化软实力。

第六章  林业项目工程投资

坚持把重大项目带动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以项目集聚资金、扩大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科学谋划储备项目

紧紧围绕全国“双重”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对接全省生态空间治理九种类型、“3+1”十大行动、十大重点工程,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工程,全方位储备健全项目库,引领全市林业长远发展。“十四五”期间,策划储备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88亿元,按类型分,生态类项目31个,总投资56.41亿元,占64.1 %;产业类项目11个,总投资25.2亿元,占28.64%;基础设施类项目12个,总投资6.39亿元,占7.26%。

第二节  争取项目资金落实

把握新时代各项政策机遇,落实中省项目储备入库制度,多途径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项目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全面改善林业发展基础和环境,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林业发展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拟争取中、省财政性投资37.79亿元,占总投资的42.94%,其中中央资金31.49亿元,省级资金6.3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5.78%、7.16%;落实地方投资1.67亿元,占总投资的1.9 %;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吸纳其它资金48.54亿元,占总投资的55.16%。

第三节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推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面达产、达标、达效。细化落实考核奖励措施,完善项目建设跟踪服务、领导包抓等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制定、绩效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规范项目工程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程序,落实项目公示制、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等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确保林业资金运行安全。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推进“十四五”林业发展,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把林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监督考核机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包容合作、共享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合力解决林业保护发展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完善林业投入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实现财政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稳步增长。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倾斜投入林业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构建以财政资金为主导、金融资金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运用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支持建立生态保护修复PPP项目示范机制。积极拓展对外国际合作,实施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援助生态建设项目,推进全市生态空间治理。

第三节  健全林业机构队伍

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完善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骨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术岗位等各类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加强林业系统政治建设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力度,推进工作、思想作风转变,培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着力造就“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卫士、生态绿军。

第四节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广泛发动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努力调动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倡导认种认养绿地,实现全民动手参与城乡绿化美化。加强林业普法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全民法治精神和行为规范,用法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构筑依法治林、保护生态的无形红线,形成奋力追赶超越、建设美丽宝鸡的强大合力。

第五节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规划实施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制定责任清单,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和单位,形成市、县(区)联动实施机制。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和对接工作,确保林业各级各类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协调一致。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林长制考核。(来源:宝鸡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