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近路过一次簋街,疫情原因,这里没那么火爆了,但想到关于“簋”的来源,也是老北京的一个经典话题,挺有意思,今天就来聊一聊。但咱聊的可不是吃货关注的美食,而是它的历史由来。
面对“簋”字,外地人可能一时有点蒙圈,不知咋念,也不知啥意思。但对北京人来说,就太熟悉了,因为这里是有名的美食一条街。“簋”读作gui,意为古代的一种食器。似乎与美食的故事也能有所关联。
因为发音为“gui街”,记得前些年,很多人以为是“鬼”,甚至有报章也写成“鬼街”。再后来,似乎更加研究文化了,媒体不断说,“gui街”不是“鬼街”,而是“簋街”,这明明是古代的饮食文化,哪来的“鬼”,凡是说“鬼街”的,那都是没文化……
不过,拨开迷雾看历史真相,或许这条街的名字,还真的跟“鬼”有关。
说不定,说“鬼街”的才叫有文化,因为这背后折射的都是老北京的历史。
一,“城门鬼说”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各个城门不仅是一条通道,而且都有讲究,都有各自的专门用途。
▲旧京城市格局。来自网络
比如西直门,旧时瓮城上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多走水车。因为北京城内的水质不好,皇宫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车皆从西直门入城。
德胜门,旧时军队凯旋时就是从此门入城,多走兵车。
朝阳门,附近粮仓最多,像海运仓、南门仓、北运仓等,从通州大运河漕运而来的粮食,就是从这里运进京城。
而簋街的东头是东直门,其实在正式的交通地图上,并没有“簋街”这条街,而是称作东直门内大街,也就是说在东直门内侧。
东直门的功用是什么呢?这里在旧时多走木材车,是专门作为往城里运送木材和往城外运送死人的城门。
▲1956年的东直门内大街(上)和东直门外大街(下)。来自网络
老一辈的人还有人能记得,站在东直门门楼上往城外看,就是一望无际的坟场。这片地区其实就是今天的左家庄一带,这边的老居民都知道,左家庄就是原来的坟地。
一有坟场,当然就跟“鬼”联系在一起了。而簋街又是穿过东直门出城的必要通道,时间长了,这条街被称作“鬼街”,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二,“晓市鬼说”
北京买卖旧物的所在,名为“小市”。“小”字的意思就是多买卖零碎物件和吃喝拉撒所用的物品。“小市”又分“早市”“晚市”“夜市”,其中“早市”也称“晓市”,通常在拂晓三四点钟开始,甚至有的半夜就开始起摊,待天亮或上午九十点钟就散场了。
老北京有不少“晓市”,比较有名的像崇文门外的东晓市,至今还有这地名。但凡有“晓市”的地方,一般也多称作“鬼市”。这是为何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大半夜的出摊,可谓黑灯瞎火,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就像鬼影憧憧。所以也就有了“鬼市”一说。
东直门内的这个“晓市”也很出名,民间自然也有称东直门“鬼市”。
▲资料图片,疑为旧京晓市场景。来自网络
“鬼市”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据一位作家回忆,他打小在崇文门外长大,那会儿家里大人都吓唬小孩,说东晓市是“鬼市”,小孩不让去。但越这样越好奇,于是他趁父母有次不在家,就找了几个小兄弟,半夜爬起来去“鬼市”一探究竟,发现确实挺像阴间的——隔几十米才有一个25度的灯泡,微弱的灯光下都是摩肩接踵的人,远看上去这些人光比划,但不出声,更像“鬼”了。
这样看来,“簋街”叫“鬼街”,也很有道理吧。
三,“夜市鬼说”
非疫情期间的簋街,大家都知道,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晚上。到处是馋人的美味,尤其是麻辣小龙虾、牛蛙、烤鱼等,生意好的店要在门店外排成大长队,店家会给每人准备好马扎和瓜子,让你耐心等待。
这种生意氛围的养成虽然不是老北京传承下来的,但也有些年头了。
据说最早开辟簋街美食生意的是一家火锅店。那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吃饭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单位食堂,极少有个体饭馆。这家火锅店的主人看到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并认为东直门挨着即将兴建的使馆区和商贸区,就开始干了起来,而且开辟了通宵营业的餐馆运营模式。后来,跟随其后的餐馆越来越多,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夜市一条街”,半夜过去也有的吃。夜市点灯的一多,也就有了说法,说就像半夜有“鬼”一样。
说起来,这种说法该是一种现代“鬼”了。
所以,综上所述,簋街之gui的由来,或许真的是跟“鬼”相关,历史上它就应该叫“鬼街”,只是后来形成了美食一条街,人们更愿意通过谐音将它雅化,并赋予“古代食器”的文化内涵,这可能是一起文化策划而已。
▲东直门内大街街口,建起了一座青铜器伯簋雕塑。
其实,叫“鬼街”才更有文化,从上面的几个起源来看,“鬼街”的叫法,才跟老北京文化中的城市格局、市集习俗等息息相关。而且,叫“鬼”也没什么不雅的,毕竟北京还有很多类似八王坟、公主坟之类的地名,也没啥。
今天我们在网上检索“簋街”,有的也会明确辟谣说,“簋街跟古代历史没有关系,跟青铜器簋也没有关系”。嗯,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