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历史文化故事》丨青史芳华:马鞍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0:24

“一门忠烈”气壮山河

马鞍山

曾选入小学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可谓是气壮山河、感天动地,而在山东淄博也有一个和“狼牙山五壮士”相似的英雄壮举,那就是抗战时期的马鞍山保卫战。

马鞍山,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口头乡(今太河镇)境内,海拔618米,分东西两个峰顶,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山势峻峭,四周悬崖,只有山前一条石凿的132级石阶小道能通往峰顶。如此易守难攻的地势,历史上曾是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由于山势险要,易守难攻,马鞍山成为八路军的“小后方”,30多名伤病员和一些群众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就有负伤截肢后在山上休养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原副团长王凤麟。

1942年10月,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9日,日伪军集结1000多人进攻马鞍山,在孟良台、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数架飞机配合轰炸南天门和顶峰,向山上发起猛攻。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在山上养伤的王凤麟带领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30余人英勇还击。

在王凤麟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击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为了攻下马鞍山,敌人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1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次次向山顶发动进攻。

在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中,八路军将士凭借马鞍山天险和与敌血战到底的气概,用仅有的少量弹药和石块顽强拼搏,击毙敌师团参谋长一名及敌官兵一百余人。八路军伤病员、家属、王凤麟等27名同志,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入夜后,幸存的守山指战员、伤病员和家属英勇跳下悬崖,除了三人因树枝托挂幸免于难,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门忠烈”的感人故事。在淄博市博物馆,有一块长197厘米、宽85厘米、木质黑底金字门匾,上首写着一行小字:“烈士旭臣冯老先生暨子女媳孙殉国纪念”,在门匾中央刻着“一门忠烈”四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这块门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1984年8月,由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冯毅之捐赠。

冯毅之,1908年生,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长秋村人。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并带动全家都参加了革命。其父冯旭臣1939年当选为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其兄冯登奎1939年任八路军修械所所长,其妹冯文秀任长秋村、蓼河区妇救会会长,其弟冯登恺也随军战斗,冯毅之的妻子孙玉兰也是中共党员。

马鞍山保卫战中,冯旭臣、冯文秀、孙玉兰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新年、平洋、芦桥正在山上。他们在炮火中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和石块,并和战士们一起,击退了日军无数次进攻。最后终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受伤的冯文秀面对涌向山顶的日军,毅然跳崖自尽。冯毅之的大女儿新年被日军炮弹炸死。妻子孙玉兰和另外两个女儿拽绳下山,坠崖身亡,冯毅之一家6口英勇殉国。

马鞍山战斗整整持续了两天一夜,八路军在这场以寡敌众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主播:邹林津

原标题:《《淄博历史文化故事》丨青史芳华: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