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03:17

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辩手席瑞发觉,家庭经济状况属于“成人秘密”的一种。他是“90后”,身边许多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一直被父母告之家里条件不好,长大后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家经济状况还可以。“回避”或许是“70后”父母家庭教育的惯用方式。但如今,“80后”父母告诉我们,他们不仅愿意和孩子谈论金钱,甚至愿意更早地谈论金钱以培养孩子的财商。

除了谈论金钱,他们也愿意谈论性与爱,愿意沟通,也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他们选择的权利。既往的传统中式家庭关系当中,那种被视为不善言辞的沉默的爱似乎正在撤退。

但“80后”父母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为孩子争取空闲?怎样为他们创造和自然亲近的机会?如何让孩子的童年留得久一点?界面新闻邀请《奇葩说》辩手黄执中、席瑞,还有三位“80后”母亲,她们当中有职场妈妈、育儿博主,也有畅销书作者,从“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这一问题切入,来探讨“80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进步,也可以观察他们的担忧。

界面新闻: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Linda(80后职场妈妈,儿子10岁):我认为应该告诉孩子真实情况,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而且即便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比如同学买了很好的玩具,但我没法买给他,他迟早会明白的。作为不富裕的父母,我没办法给孩子制造一个看上去很富裕的假象。

C酱酱(漫画家,育儿博主,女儿2岁8个月):我的态度有点模棱两可。我觉得可以告诉孩子赚钱不容易,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帮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但不要刻意跟孩子哭穷,不要刻意强调我们买不起,不要让他因为家里没钱而自卑。

席瑞(《奇葩说》辩手):我觉得不应该告诉。家里不富裕是一个现存问题,家长在跟孩子诉说这个问题时,孩子一定比家长更无力,他会有一种更强烈的负担感。父母跟孩子抱怨“不富裕”时,实际上把责任进行了转移,父母的一句抱怨,很可能成为孩子世界里的大问题。

大J(育儿畅销书作者,女儿6岁):我觉得应该告诉孩子,但是怎么告诉是有讲究的,有“三不”和“一要”。不要造成孩子的恐慌,不富裕不意味着达不到基本生存条件;不要造成孩子的内心匮乏,不富裕不意味着不能表达“想要”的欲望;不要让孩子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富裕和幸福不是必然联系的,即使不富裕仍然可以很快乐。同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富裕”和“富足”的区别,富裕只是金钱、物质的数量,而富足是内心的感受,“穷到只剩下钱”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的。

黄执中(《奇葩说》辩手):我认为应该告诉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家庭当中,我们非常“推崇”撒谎这件事,我们总觉得欺骗对方是一种保护行为。家庭关系中还会出现类似问题,例如父母生病该不该告诉孩子?父母之间感情有问题,该不该告诉孩子?为了保护而进行欺骗的人会同时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如果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欺骗行为,他也会感到委屈,感到别人不懂自己的苦心。我认为这样的家庭关系是拧巴的,但这种情况却广泛存在,甚至孩子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把隐瞒和欺骗的习惯带入亲密关系,我们居然都没有学会坦诚才是最大的保护。

界面新闻:为什么金钱是父母不乐于跟孩子交流的话题?

席瑞:中国父母不是不乐于跟孩子交流金钱,而是乐于跟孩子“隐瞒”金钱,乐于向孩子传递一种“匮乏感”,传达“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类观念。我身边很多朋友都遇到这样的情况,长大后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家的经济状况还可以。因为在此前,家长总是告诉他,“家里不富裕,你要努力,要拼搏。”很少有家长跟孩子说,“别担心,咱们家有钱。”

C酱酱:在成人世界,金钱通常会被挂上“物欲”的标签,而孩子像白纸,天真又纯洁,金钱和天使一样的灵魂形成强烈的对比,家长可能不愿意把两者放在一起。除此之外,家长也可能觉得赚钱辛苦,不愿意让孩子过早接触来自工作和社会的压力,所以较少提到金钱方面的话题。

大J: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追求金钱,一方面又害怕金钱,这种纠结拧巴状态的根源在于我们这一代从小是缺少系统完整的财商教育的。回到这个问题,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其实答案不重要,而是我们每个父母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应该直面自己内心的害怕和担忧,然后调整反思自己的金钱观。

界面新闻:除了“金钱”“财富”外,还有哪些话题是父母不太乐于跟孩子沟通的?

C酱酱:就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父母避而不谈的是性。但我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会很重视交流这方面的内容。我小时候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得到的答案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女儿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告诉她,“因为爸爸和妈妈相爱了,我们组成家庭,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相遇变成你,你在妈妈肚里长大,一开始像橘子、苹果那么大,慢慢长到可以出生,医生就从妈妈肚子里把你拿出来。”我是剖腹产,也会给她看肚子上的伤疤。她听完后说,“我知道了。”好像真的完全明白了,她之后再也没问过这个问题。

Linda:我的孩子现在10岁,在他这个年龄阶段,我不愿意跟他交流复杂的人际关系类的话题。我不太喜欢“少年老成”,很希望我的孩子在回忆起童年时感受到更多天真和无忧虑,他以后会有很长时间去感受幽深、复杂的人性,我希望前面这18年,他能尽量过得单纯。

席瑞:“爱”是父母不太愿意提及的。我接触到的“70后”父母,他们一般不愿意公开表达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爱,甚至口头上的表扬也不多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无言的爱更伟大,但每个人感受到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因为对方做了服务性的行动而感觉到被爱,但也有些人可能需要肯定的话语,我们依然需要学习表达“爱”。

界面新闻:你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是必要却常被忽略的?

大J:真实和真相。不粉饰结果,不美化环境,这是教育的基本,但也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我们见不得孩子哭,害怕孩子受伤,会下意识地做“除草机”父母,提前帮孩子把成长路上会遇到的“不好的”内容去除。但我相信孩子的成长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确有些“真相”会让孩子哭,但要知道,好在现在我们还能陪着孩子哭,安抚他们情绪,然后再给他们分析解读,这就是成长本身。

Linda: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太重了,他们没有时间接触自然,没有时间体会生活,甚至没时间学习如何帮父母做家务,如何跟父母一起打理家庭杂事,他们只有写不完的作业。我在想,他们这代人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每一个都是学霸吗,每一个都能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吗?我反而担心他们的内心是“虚”的,最后他们可能什么都不在意。我的无奈在于,我很希望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但在大环境下,我无力改变,只能跟着潮水向前。

黄执中:其实不需要列举有哪些话题是父母与孩子一定要去讨论的,因为每个家庭面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我要告诉爸妈一个概念,隐瞒从来不是保护,而且要记住,一件事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跟这件事无关,跟沟通的方式有关。如果你发觉自己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父亲,是一个暴躁的母亲,因为不愿花时间跟孩子沟通而选择隐瞒或欺骗,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你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千万不要找借口说,这个话题我不谈是因为我的孩子不希望听或不该听。

界面新闻:如果要做一个类型划分,你认为自己可被划分为虎爸虎妈一类(把孩子从头管到脚),还是佛系爸妈一类?

C酱酱:我属于佛系妈妈那一类。我们邻居家的小朋友三个月大时就被送去上早教班,但我女儿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报过班,一直是家人在陪伴她成长。我觉得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对于以后她的择校、读书,我也不会太焦虑,我当然希望她能考到更好的学校,但不会强迫她去完成一个我设立的目标。以前家长愿意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你就完蛋了,人生就毁掉了。我不认同这个观念,我不会用分数去衡量我孩子的成功,因为人生真的有太多条路可以选择。

Linda:我既不属于虎妈那一类,也不是很佛系、很放松的那一类。在成绩方面,我对孩子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偶尔上班时也会想,把工作辞掉,成天关注着他是不是能让他的成绩提高一点?我儿子班上有些同学,他们的妈妈全力以赴地服务孩子一人。相比起来,我一直在忙自己的工作,儿子读小学以前,我没送他上过补习班,他入学时是班里基础最差、成绩最低的。说来轻松,实际上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我想无论我的教育方式有多开明,在这种情况下,我都做不到佛系。

大J:我觉得我两者都不是,我自认自己是成长型父母。我会把自己当母亲的状态看作是动态的,不是“完成时”,所以哪怕有一些事情我第一次做错了,我并不会过度苛责自己,而是会认为这是自己成长的必要阶段。也是基于自己的“成长型”状态,我看待女儿的问题,也不会过度焦虑和苛责,毕竟很多事情她也是第一次做,而且她的人生经验比我更少。我们经常会强调的一个词就是“暂时”:暂时没做好,暂时落后了。也正因为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我不会把自己放进“育儿竞技场”去互相比较,我只和自己的过去比,也只看女儿比过去进步了多少。

界面新闻:你通常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吗?例如当孩子明确表示没有兴趣参加补习班时,你会怎么做?

C酱酱:我觉得没兴趣的可以不学,女儿感兴趣的,我一定支持。我读一年级时,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弹钢琴,很羡慕,告诉爸妈我想学琴,爸爸从黑龙江坐火车到北京,专门去给我买了一台近3000块的电子琴。我只学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后来对练琴没兴趣,就搁置了。但我并不后悔放弃学琴这件事,强扭的瓜不甜,没兴趣就是没兴趣了。到初中快毕业时,我发现我喜欢画画,毅然决然地决定走画画这条路,后来我成了漫画作者,现在20年过去了,我还在坚持画画。真正的爱好是需要寻找的,我会尊重孩子自己探索、寻找的过程,我会支持她的选择和决定。

大J:如果孩子明确表示不参加补习班,我会让孩子和我说说,她是怎么考虑的。基于这个回应,我会和她分析为什么要去补习班,它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这些好处为什么重要,不去补习班怎样才能同样获得这些好处。当利弊结果都展现给孩子后,孩子如果仍然坚持她的决定,那么我会选择尊重。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我会呈现给孩子看,很多选择不是二选一,而是多维的。

界面新闻: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能获得一个无忧无虑、不被打扰的童年?

席瑞:童年是人一生中唯一不需要理由也应该被保护的时段,但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好像逝去地越来越快,越来越早了。有很多孩子已经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给他一下午空闲,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许会想“我还是继续做题吧”。这是让人遗憾的,没有空闲,孩子的创造力也会下降。我认为不断地细化社会分工,给予不同职业同样的晋升路径、同样的尊重,给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性,可能会让孩子的童年不被打扰地如此厉害。

Linda: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尽可能地给了儿子一个不被打扰得厉害的童年。小学之前,我儿子的生活内容就是到处玩,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我会不遗余力地帮他拓展他的兴趣,比如他喜欢天文,我会专门带他去卫星基地看卫星发射,家里会买非常多的天文书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匹配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限制下,尽力帮孩子创造相对自由的、较少束缚的家庭环境,我认为这是我能提供的。

C酱酱:现在社会更加复杂,小朋友可能面临的危险也比以往要多,父母肯定想给予孩子足够的保护和监护,让他们免受外界的侵犯,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觉得孩子已经没办法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不被打扰。我也觉得孩子们的童年丧失了很多趣味,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太吵闹,直接塞给他iPad、手机,声光电的刺激对于孩子来说太强烈了,会导致他们对其他很多事物都失去兴趣。当他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被电子设备“抢走”,自然中许多好玩的东西已经没办法对孩子产生吸引力。

黄执中: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童年是最容易忧虑的,隔壁的女孩没有多看我一眼就会让我忧虑,隔壁的小胖子上课一直打呼也会让我忧虑。我们觉得童年无忧无虑是因为我们长大后带上了回忆的滤镜。

我同时也认为,孩子不需要无忧无虑。当你告诉他爸妈要离婚时,你也会告诉他离婚不是完蛋了,爸妈不是不爱你了;当你告诉他家里不富裕时,你也会告诉他现在不富裕,不代表以后一直不富裕,不富裕不是绝境。当你把这些都告诉他的时候,他不会无忧无虑,但也不会痛苦,他是抱持着无限的成长潜力和对未来的期盼往前走的。

界面新闻:你认为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孩子较早地形成金钱观是不是必要的?

Linda:孩子跟我们小时候面对的物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我小时候想买一辆自行车,把所有的商场都走遍了也没买到,因为我喜欢的那款已经卖完了,现在的小朋友不会再遇到这种状况,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太宽广了,有时甚至不用做选择,在还没表达自己的愿望时,父母就已经把东西买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反而觉得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应该提前,金钱可以教他判断,在实践中,孩子会很清楚地认识到当手里只有10块钱时,他买不到100块的商品。这也告诉他并不是别人有的,自己就要有,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判断是否可以拥有这件东西。而且在对金钱的讨论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延伸到别的话题,比如信用的重要性,比如在能力范围内做事,才能获得自由。

C酱酱:我觉得是必要的。现在的小朋友可以接触到太多内容渠道,但没有能力辨别这些内容。比方说抖音上的人住了一栋豪宅,小朋友看到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他有这么好的房子?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有一个这样的房子?在没形成辨别能力的时候,接触到这样的信息会让他对“财富”“金钱”之类的概念产生疑惑。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仅要提早告诉孩子钱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向他传达“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告诉他,人不总是能够轻松地获得他想要的东西,欲望的实现也没有那么容易。在物质丰盛的年代,更早地教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是为他形成成熟的人生观打基础。

大J: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确,“金钱观”不简单等同于让孩子明白钱很重要。金钱观是财商的一部分,从2、3岁开始让孩子学会认识钱币,知道东西是花钱买的;4、5岁开始理解工作的意义,钱的使用途径可以有消费、存款、公益等;学龄后的孩子可以开始区分“需要”和“想要”,明白简单的“投资”概念,等等。这些都是金钱观,而这些就是可以从小开始做起的。

席瑞:我认为不要让孩子很早就对“我们家富不富裕”这个话题作出定性的评价,但家长当然可以跟孩子聊金钱。培养孩子形成金钱观的恰当方式有很多,比如告诉孩子我们家每月在不同支出上的分配比例,并教他学会自己做分配。

黄执中:亲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钱,怎么看待富有,怎么看待贫穷。这个话题学校老师不会深入教的。如果我们跟孩子谈到了家里不富裕这个话题,并且很坦诚地告诉了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在这个情境下,我们往往还会延伸出别的话题,例如贫穷真的丢脸吗?有钱、有权代表什么意思?有钱是不是一定能获得快乐?我们怎么看待那些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这个聊天的过程,就是亲子共享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形成金钱观的过程,它当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