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追梦路上脱贫攻坚凯歌嘹亮 ――宝鸡打好三大攻坚战之精准脱贫综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12:28

        宝鸡日报记者韩正强 
  全年实现2.3万户7.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我市去岁交出的这份精准脱贫成绩单,让人心潮澎湃。 
  脱贫攻坚,我们都是追梦人。去岁,我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产业扶贫、扩大就业扶贫、落实生态扶贫,积极拓宽帮扶资源,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新路子,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称号。 
  贫困群众的山货卖出去了,家里有了赚钱的产业,告别危房住上了漂亮的新房,有的脱贫户甚至开上了小汽车出门看世界……这一年,宝鸡因精准脱贫发生了许多变化。 
  做强脱贫产业让贫困户致富有门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强调,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利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模式,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我市市、县(区)、镇(街)党政“一把手”下沉工作重心,查短板、补弱项,督导落实各项工作。全市从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新提拔的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派705名第一书记、3173名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一个个群众的意愿被收集上来,一项项富民的项目被梳理出来。 
  2018年,我市在产业扶贫方面,以“产业园区覆盖到村、增收门路落实到户”为目标,找准用好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1124个,产业覆盖贫困户8.9万户,中长期产业覆盖率达95%以上。 
  “借袋还菇”是陇县产业脱贫的一大亮点。食用菌基地(园区)给有发展食用菌意愿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生产大棚和水电,并给每座大棚借菌袋8000袋。贫困户出菇后,基地又保底回收,保证每座大棚一年收入不少于16000元。据了解,去年陇县共有206户贫困户利用这一模式增收,户均增收18000元,16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这只是我市扶贫产业中的一项。去年我市共发展104个“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奶山羊、肉羊、中蜂、苹果、猕猴桃、干杂果、高山菜等农业产业为主,以旅游带动、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为特色的产业扶贫格局,带动贫困地区产业提升和贫困人口脱贫。去年9月,全省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介绍我市的经验做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眉县是中国猕猴桃之乡,但仍有一部分贫困户因缺乏劳力、技术等原因没办法享受这一“红利”。去年,该县在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同时,将全县48个贫困村的贫困户牢牢嵌入猕猴桃产业链,使得猕猴桃成了眉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广大群众纷纷拍手叫好。 
  拓展帮扶资源合力奏出致富强音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 
  市长惠进才要求,全市上下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精准对标目标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把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落细落实,不断提高我市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水平。 
  去年,我市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调动全市各方力量,想方设法拓展帮扶资源,把人力、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凝聚起来,全市上下一盘棋,合力奏出了致富强音。 
  去年,眉县汤峪镇新联村的贫困户许海龙特别担心家里种植的5亩猕猴桃咋卖出去?电商企业陕西云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6元的价格包销了他家的猕猴桃。去年该县许多贫困户的猕猴桃都由这家电商企业包销,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猕猴桃销售难问题。 
  采访中,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他们动员19家行业协会,组织员工深入贫困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贫困户发展电商、代理销售贫困户的农产品,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助力精准扶贫。全市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培训38场次,培训总人数7641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407人,547户贫困户参与网上农产品购销,通过电商销售增收1167万元,占贫困户家庭收入的36%。 
  岐山县雍川镇宣旗营村紫叶矮樱苗木基地是在西农大的产学试验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全村流转土地2500亩,每亩每年流转费800元,贫困户另外还能得到每亩400元的政府补贴。村上有52户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里,并常年在基地务工。2018年,村里各类苗木总产值近千万元,并带动周围13个村的村民在园区打工。市林业局负责人说,我市现有森林面积1465.7万亩,森林资源在关中各市中位居第一。面对这一独特优势,我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在建设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走出了增绿增收的双赢局面,去年有2.02万户贫困户靠此户均增收1183元,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分布在各村的专业合作社,在我市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我市西山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发展较慢。陈仓区积极探索“合作社+贫困户”新模式,发展土猪、土鸡、中蜂养殖及花椒、核桃、柴胡种植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目前,西山地区共有种养专业合作社213家,相继建成年出栏100头以上的黑土猪场15家,带动373名贫困群众致富。据了解,全市参与扶贫的专业合作社达1062个,带动了上万名贫困人口致富。 
  做实就业扶贫家门口就能挣钱 
  今年26岁的李超超,是陈仓区周原镇文广村人,当年为给老人看病,他家欠下亲友许多钱,成为贫困户。镇上帮扶干部介绍李超超到镇上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3000余元,他的妻子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夫妻俩辛勤工作,不仅还清了旧账,还用打工的积蓄购买了一辆价值8万元的小轿车。 
  去年,我市按照“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的思路,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全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190人、创业发展609人,技能培训16287人。 
  打工是实现家庭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有不少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脱不开身。去年,“社区工厂”“村镇工厂”在我市悄然诞生,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变成现实。 
  扶风县贫困户姚红有缝纫手艺,但要照顾上学的孩子,没办法外出打工。去年,县上引来“九彩蝶”服装厂后,她到这家“村镇工厂”就业,每个月3000元工资,还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她说:“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 
  去年,我市仅扶风县就发展“村镇工厂”62户,让1965人实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就有420人,为脱贫攻坚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支出达9.29亿元。目前,全市已退出贫困村355个,剩余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3.9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2%。我市多项扶贫模式和做法受到中省肯定,其中,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驻村帮扶等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扶风县脱贫户王喜玲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