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长江中游湖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19:24

华容河在隋唐时期只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入大江的小溪。唐宋时期(618—1127年),由于云梦泽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九穴十三口”逐渐淤废、填塞,荆江洪水被约束在两岸堤防之内,水位显著抬高,迫使下荆江洪水从“华容隆起”的垭口(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华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为南泄。两宋时期,河道形态无定。至元末明初,沿河两岸开始大规模筑堤围垸,引导河水循堤间水道南下,逐渐形成固定河床。据《大清一统志》载,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公堤溃,冲垮安津垸,洪水在万庾铺分西南、东南两股向南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后,华容河正式成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1958年,调弦口堵口建闸。华容河首(调弦口)尾(旗杆嘴)堵坝建闸成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