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诸暨农村,“万元户”大多靠织布起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4 11:19

改革开放40年,我眼中的诸暨蜕变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短到只是历史的沧海一粟,长到足以让暨阳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诸暨人民以“三不相信试试看”敢闯敢拼、勇于挑战的精神,“石板道地掼乌龟”实打实、硬碰硬的精神,“小布衫里脱出”大气担当、大局为重的精神,披荆斩棘,踏浪前行,闯出了诸暨迅猛发展的好局面。跨入新时代,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三种精神”,更全面、更深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在暨阳大地谱写诸暨发展新篇章。

诸暨发布推出《改革开放40年,我眼中的诸暨蜕变》系列专题,介绍40年来诸暨的发展成就。今天推出第十三篇。

三十多年前

如果你来到在陶朱街道所辖三都镇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贡缎织机

一进村口

就会听到一阵阵“嚓嚓”的织布声

整个村里昼夜可闻织机声

“陶朱织机响,贡缎西非飘”,曾经是诸暨贡缎特色产业的真实写照。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贡缎产业,一度是陶朱街道乃至诸暨经济的一大支柱。早在二十多年前,以陶朱街道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贡缎年产值高达上百亿,贡缎产品98%出口西非。贡缎将曾经经济发展落后的小镇神奇般地变成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的新型经济区,也让陶朱街道拥有了“全国贡缎之乡”的美誉。

回首这40多年来

陶朱的贡缎产业

经历了“三起三落”

曾经的辉煌

1985年原三都镇蒋坞村叶伯良等3户村民从余杭集体企业淘汰下来的一台被面木机开始创业,带动全村群众开始从事织造业。

1992年,三都的轻纺业红得发紫,当时全镇有织布专业户2042户,拥有各类织机4600台,从业人员6960人。

1994年开始,为了获得跟多的利润,织机户和经营户们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终于使三都贡缎因质量问题导致收购价格大跌,使得许多织机陷入绝境。1995年,全镇织机减少了三分之二。

痛定思痛

轻纺业的萧条

并没有击垮三都人的精神,

他们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认为不重视质量

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1998年之后,一部分有实力和远见的从业者吸取了经验教训,在三都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出“定织机、定规格、定质量、定工期、定价格”的“五定”模式,一定程度解决了质量上的“短视”问题。

1999年,三都镇政府又成立了三都轻纺业行业协会,重点抓三都贡缎产品质量。在政府的积极带动下,贡缎产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涌现出了如华都纺织、永发纺织等定机超千台的龙头企业。

质量至上

在2001年,“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在镇乡轰轰烈烈地展开,干部发现群众意见最多的是三都贡缎的质量问题,强烈要求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在多部门协作下,终于出台了全市《大提花棉本色布(贡缎布)质量标准》,正式宣告三都贡缎业无序竞争时代的终结,预示着贡缎产业从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3年之后,一部分有一定原始积累的经营户,开始通过考察绍兴、江苏、广州等市场,利用原有设备,转型从事经销装饰布、衬里布、床上用品等系列产品生产。

但以跑量取胜的低端贡缎产业最终无法持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日显颓势。

转型升级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盘活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陶朱街道从产业提质增效切入,逐步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开放式的政企协同创新机制,助力一批企业迅速发展。

以丰宇纺织有限公司为首的织布企业,果断放弃低端提花布产品的生产,开发生产出时尚性、功能性墙布和窗帘布等新产品,迅速获得市场青睐,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尤其在重要的国事活动中频频亮相,提升了诸暨提花布的影响力。

G20杭州峰会

西湖风光,

江南韵味。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航丰针织,研发出了几十种航空纺织品,小到一方桌布,大到一块毛毯,“航丰”已成为包括美联航、法航、英航等国际航空巨头的供货商。

在丰宇纺织、航丰针织的带动下,诸暨市贡缎产业中已有一大批织造企业加入到时尚性、功能性中高端墙布、窗帘布生产大军中去,推动了诸暨市纺织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和提升工作。

三都贡缎,从当年白手起家到抱团成立协会,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到品牌品质取胜,这40年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时代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