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户撒米:这份软糯喷香,藏不住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15:33

编者按:一个柚子、一颗蓝莓、一只胡蜂……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近年来,云南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了一大批“土特产”。“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德宏学习平台联合推出“‘土特产’成长记”(德宏篇)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看这里如何扎根“土”资源、突出“特”优势、延伸“产”链条。

山清水秀抱古村,河水蜿蜒穿坝而过,万亩稻田满目碧波……走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的田间地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阿昌族群众卷起裤筒,头戴斗笠,埋头弯腰娴熟地插着秧苗。转眼间,一块块空荡荡的水田就换上了崭新的“绿装”。

沙相 摄

素有“佛祖后花园”之称的陇川县户撒乡,地处高黎贡山之下,群山环抱,地形地貌犹如天然粮仓,自古便是朝贡粮仓府地,拥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这里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滋养出了“洁白如雪、冷不回生、清香浓郁、软润适口、食后留香”的户撒米。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善种水稻的民族——阿昌族,凭借其精湛的稻艺技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种植出了被当地人誉为“水稻之王”的水稻品种“毫安公”。

桂金再 摄

“以前,我们阿昌族都是用有机农家肥或将树叶掺杂在水田里作肥料,这样种出来的大米不仅味道好,还原生态。”趁着夏种夏管好时节,户撒乡户早村村民曹运东正在将有机肥均匀地撒到田里,为秋收丰产打基础、做准备。这些肥料既能为秧苗提供必要的养分,又能保证其品质,减少污染,体现了阿昌族人民对自然生态循环利用的智慧。“犁田耙地、栽秧插苗、施肥管护……每个环节都需要精耕细作,每一步都蕴含着我们阿昌族特有的稻作文明和农耕文化。”

生态的种养模式,虽然保障了户撒米的良好品质,但由于产量低,加之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为做大做强户撒米产业,2008年,陇川县启动“一乡一品”工程,户撒乡开始打造户撒米品牌,选育优良品种,培育龙头企业。

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户撒老品种水稻的基础上,选育出了“滇陇201”品种。“‘滇陇201’颗粒饱满、晶莹如玉、香润可口、出米率高,我们公司就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推广种植。”阿昌族女企业家张润相说道。2008年,张润相创立了一家集粮食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以“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生产模式,为农户提供种子,签订保护价格,并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推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组织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生产,该公司如今是陇川县规模最大的户撒米生产企业。

范庆荷 摄

“‘滇陇201’口感好,产量可观,再加上有合作社和农业相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公司的销路保障,我们根本不愁卖。”户撒乡朗光村村民沙新广种植“滇陇201”已经6年了,明年打算再扩大种植面积。据悉,2024年户撒乡共有水田面积5万多亩,主要水稻品种“滇陇201”种植1.1万亩,其中,张润相的公司共种植了6000余亩,积极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开展水稻种植,预计2024年收购、产出5000余吨,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

多年来,陇川县坚持大整合、大投入,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科研等资源力量,在选育良种、规模化种植、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桂金再 摄

桂金再 摄

如今,户撒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陇川县成功打造出了“阿露窝罗”“阿露贡米”“目瑙纵歌米”“福睿户撒米”“阿昌红贡米”等户撒米高端稻谷品牌,户撒米系列产品也越来越走俏,户撒米酿成的土锅米酒香醇清冽,以户撒米为原材料的阿昌族风味小吃“过手米线”,味道更是细软松滑、风味绝佳。“吃着户撒米,饭都能多吃两碗!”提起户撒米,当地群众一致认可其美味。

如今,户撒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陇川县成功打造出了“阿露窝罗”“阿露贡米”“目瑙纵歌米”“福睿户撒米”“阿昌红贡米”等户撒米高端稻谷品牌,户撒米系列产品也越来越走俏,户撒米酿成的土锅米酒香醇清冽,以户撒米为原材料的阿昌族风味小吃“过手米线”,味道更是细软松滑、风味绝佳。“吃着户撒米,饭都能多吃两碗!”提起户撒米,当地群众一致认可其美味。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德宏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统筹:唐莉娜 和晓 杨清舜 郭晶

策划:朱边勇

文案:刘亚旭 杨曦萌 赵玮宇 董绿叶 何真玉 周小远

海报设计: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