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满桑干河谷——河北省阳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见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8 06:55

原标题:阳光洒满桑干河谷——河北省阳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见闻

冬日午后,阳光洒满桑干河谷地。河北省阳原县南良庄晶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晒谷场上,晾晒过的小米金灿灿铺成一片。蓝天白云映衬下,周围的乡村景色,显得如此温暖。

阳原县1849平方公里土地,干旱少雨,地瘠民贫。桑干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南北被恒山与阴山余脉所夹持,全域仅有16%的河滩地适宜稼穑农耕。古老土地上世代躬耕的农人,久困于穷。200多万年前发源于此的泥河湾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东方人类遗址,静卧于荒山老岭间供游人追思探寻。

历史走到今天,28万阳原人的小康路,开始在眼前铺展。截至2019年10月31日,阳原县退出贫困人口27592户48557人,18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20.18%降至0.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万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步步扎实。

阳原县委书记孙海东说:“能够摆脱贫困,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取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汇聚起方方面面扶贫力量,以超常规的举措向贫困宣战。近3年来,产业井喷式增长,基础设施历史性跨越,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极大提升,各级干部作风大改观。”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阳原县委、县政府直面挑战,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新支撑,推进新跨越,干部沉下去群众动起来,聚合社会各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奋力啃下硬骨头。

拧开自来水龙头,告别千年苦咸水

“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恰恰像抽水机一样,裹挟着大量土壤有机质顺流而去。阳原县不少地区农村饮水条件很差,西部村镇饮用水氟超标达70%以上,祖祖辈辈被氟斑牙、氟骨症等疾病困扰,“告别苦咸水,喝上放心水”是农民群众长久以来的渴望。

“水是曲长城村的命。”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驻阳原县曲长城村第一书记严春晓说,前几年村里的老百姓想要吃水,都要到邻村去拉。3000多口人的大村子,要去几公里外的邻村拉水、引水,水质还往往不理想,“烧完锅底一层白”。庄稼浇不上水,老百姓收入也上不去。

严春晓急村民所急,铁了心要“掘地千尺找水源”,他请来河北省水文地质队的专家多处勘察,终于在村南山脚下找到水源位置。而且出苦咸水的原因也找到了——过去打井要么太深要么太浅,触动了坏水层,深井要打到300米处刚刚好。

南山脚下的地质复杂,塌陷严重,不仅要更换凿井设备,而且进度非常缓慢。寒冬下,施工队的工人嫌工作太苦跑了大半,“签了协议”的施工队老板在苦苦坚持。严春晓带人每天两次上山送饭,好生招待,协助组织人力施工。历时半年多,终于出水,清凛凛的好水。曲长城的老百姓高兴得“像小孩儿过年似的”。

东井集镇一度是阳原县水质最差的地方,水质含氟量高达1.4%,远超国家标准。2018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工委和西堰头村建立了中西部帮扶关系,由建外街道筹资69万元,在村里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水站,同时联系北京北工雄峰机床工具有限公司援助了价值100万元的净水设备,“爱心水站”速战速成。

“经多次测试,净水设备系统总脱盐率超98%,净化过的水晶莹清澈、甜美甘醇,水质完全达到设计标准。”北京市朝阳区帮扶干部,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水伟介绍。此外,村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有30多个送水员公益岗位,每月补贴300元,免费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送水。

“有点矿泉水的味道。”在爱心水站门口,村民王万林笑着对记者说,“以前年轻人回村里除了买礼物,也会顺带买些纯净水回来,因为村里的水实在难喝,现在他们把村里的水带回城里吃。”

做好水文章,阳原下了真功夫。县委、县政府按照“新建一批、维修改造一批、管护一批”的原则,分类推进,逐村解决。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49亿元,实施了98个贫困村和31个非贫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94个村更换水源地,新打机井23眼,更新管道78.48万米,实施自来水入户31个村,巩固提升健康水站25个,确保了14.95万人饮水安全。困扰阳原农村群众千百年来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谋百姓安居乐业,告别百年旧窑洞

打量一个地方的贫困状况,住房是一个直观指标。

阳原的先辈们,傍山建房、凿窑而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活动范围的延展,不少老化的旧居存在安全隐患。村落空心率高、留守老人多的现状,也倒逼着村庄整治改造。

然而,实现居有所安,面临巨大困难。土窑房偏僻分散,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整治投入大,一部分村民“穷窝虽破不愿挪”的观念根深蒂固。

阳原县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形成了“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该模式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集中整治散乱、废弃、闲置的房屋院落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腾拆出一定规模的土地,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获得收益,用于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盘活土地资源、产业发展的四个目标。

“不能一搬了之,还要考虑好整体的、长远的发展。这是‘四位一体’的宗旨。”孙海东说。

2017年底,千家营村利用贫困地区土地指标跨省交易的政策优惠、深度贫困村“双基”建设支持,推行“四位一体”,开始整体搬迁。经过两年努力,千家营村建成民居170户、互助幸福院12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实现“电代煤”。村里还建设了养殖小区,实现了人畜分离居住。互助幸福院里,房间还设有洗菜池、储藏间,厕所里还安装了安全扶手,既方便又贴心。

大田洼乡官厅村是集中安置了7个村的新村。为扎实落实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要求,大田洼乡同步规划了80亩设施农业园区,还结合泥河湾遗址保护开发工程进行劳力输出,每个施工单位认领10-20个劳动力,帮助其就业。

阳原县对全县所有农户房屋进行了安全等级鉴定,“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近3年来,累计实施危改6738户;“四位一体”模式下,18个村完成整治提升,973户搬入砖瓦房,155户特困老人住上幸福互助院;通过拆旧复垦,累计节余新增耕地指标1019亩,收益1.2亿元。

2019年,总投资2.43亿元的6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目前,全县完成安置人口6469人,建成7个配套产业园区,并通过就业培训、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做到后续帮扶全覆盖。

让群众看得起病,让穷娃娃上好学

脱贫攻坚,健康为先。“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这是阳原县健康扶贫的核心指标。”孙海东说。

阳原县成立了健康扶贫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牵头,卫健、医保、民政为成员单位的健康扶贫专班,负责对全县各项健康扶贫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各乡镇党委书记挂帅本级健康扶贫工作专班,行政村配备“健康扶贫助理”协助开展健康扶贫,从县、乡、村三级构建起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格局。

全县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救助联动机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政府全额资助,参保率达100%。

阳原县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医联体”严格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县域内“一站式”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所有乡镇卫生院,贫困人口县域内合规医疗补偿比超90%。开辟了贫困人口慢病卡办理绿色通道,开展了“慢病卡人员遍访”行动,确保慢病卡应办尽办、随增随办、报销及时。

“乡村医生入户调查识别、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入村指导、县级医院对大病病情指导巡查等有效方式,打通了医疗扶贫‘最后一公里’。”阳原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李卫军说。419名家庭医生定期对贫困人口、残疾人、低保人员、特困人口全覆盖巡访,签约服务57377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穷根的长久之策。阳原县明确把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工作重点,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上好学;不仅能接受学历教育,而且还拥有一技之长。

井儿沟中心校书声琅琅。这座覆盖了13个行政村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帮扶单位资助300万元新建了一个操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校学生每年补助500元,住校免费。“牛奶、苹果、火腿和鸡腿每星期都会发放一至两次,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幸福多了,长得也高。”校长杨荣金说。

阳原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的负责人介绍,县里大力实施“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教育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2016年在全省率先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累计为9150名大学生发放贷款6877.5万元。在硬件设施方面,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39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56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位居全市前列。

阳原县的职业教育也同步推进。县里利用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70万元,对符合“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贴政策的1800名在校生发放补贴。投入资金近100万元,采取讲座、田间授课等多种形式,围绕种植、养殖技术技能,举办了12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类致富带头人879人。

兴产业因地制宜,助增收多业并举

阳原县有一张国家级名片“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碎皮缝制”技艺在行业内独树一帜。集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起西城镇、东城镇、揣骨疃镇、浮图讲乡、东井集镇、化稍营镇等一批加工重点乡镇及特色专业村。

在东城镇东城村的皮毛微工厂里,机器嗡嗡地响着,工人有条不紊地分拣、缝整皮毛碎料。该村有皮毛加工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年加工成品褥子70多万条,产品内销北上广等大城市,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8亿元。

附近的卡窑村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村里的微工厂老板李永峰说,县里大力支持厂子的发展,用扶贫资金买了88台缝皮机,“微工厂深入到最基层,让村民家门口就业,稳定带动农户脱贫。”

貂皮毛料加工的生意红红火火,养殖“带皮带毛动物”的畜牧养殖业同样风生水起。

阳原县养驴的传统始于两汉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驴繁殖基地,优良品种“阳原驴”个高体重、产肉率高、驴皮厚实、出胶率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阳原县推出了肉驴养殖“三金”模式:集中代养分股金、分散领养赚酬金、企业租场领红金,形象一点说来,即“农民的驴由公司养”“公司的驴农民养”“公司租场农民领租金”,实现政府、业主、贫困户“三赢”。阳原的驴产业日趋壮大,建设了2个万头驴、5个千头驴、8个百头驴养殖基地,引进了宸鹏佳禾、张家口建投、天厦牧业等6家养殖企业。全县肉驴养殖覆盖70个村7986户贫困户13892名贫困人口。

种植杂粮杂豆的传统优势,作为立地产业之本,自然不能丢掉。在精心谋划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原味桑干”“阳原扶贫”引领下,阳原县形成“原上皇”小米、“往柿”西红柿等系列扶贫品牌矩阵,供佛杏、鹦哥绿豆、阳原驴成功申请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原杂粮入选首批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县一品”品牌农产品,泥河湾产业公司的“泥河湾及图形”杂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摘穷帽事在人为,民不脱贫耻为官

孙海东到阳原县任职时,请人镌写了一张条幅“民不脱贫耻为官”,原本挂在他的办公室里,后来移到“县扶贫攻坚办”的会议室,“这样进进出出开会、办事的各级干部,都能看得见”。

“干部沉下去,群众动起来”,拧成一股绳,汇聚成全县上下脱贫攻坚大合唱。阳原县34名县领导分组包扶14个乡镇,省市县驻村工作队669名干部全脱产、全天候、全身心入驻所有行政村开展帮扶,6990名“一帮五”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户,2043名村级网格员轮番入户走访,真正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记者采访中接触的阳原当地干部群众,常常建议“多写写”外来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他们离家别小,扎根阳原帮扶,更加不容易。不仅帮助引资引智、引进项目,还帮助我们开阔思路、谋划发展路径。”

“乡亲们没把自己当外人,不好好干点事感觉对不住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帮扶干部、挂职阳原县委副书记的王羽霄快人快语。他在阳原挂职3年,遍访贫困村,学会了方言。因为经常早出晚归,不少县直单位与乡镇的保安门卫,都把他当成本地任职干部。他坚持“县里需要、政策允许、工委可为”的帮扶原则,为2500多个贫困户争取了护林员就业岗位,为7000余名贫困学子申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1.73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13亿元。

“这一年多的历练,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农业农村部委派的扶贫挂职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涛的足迹,遍布全县14个乡镇以及众多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规模以上涉农企业、部分涉农中小企业与合作社。陈涛依托原单位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立了科技扶农专家团、打造推广阳原品牌、拓展阳原驴产业、建设完备的县域电商体系、洽谈引进企业投资合作。

水伟谈起刚到阳原时的场景:“离首都这么近,竟然有那么贫困的地方,部分村子的房屋相当破烂。许多农户的家里有几口大缸用来腌咸菜,用咸菜下饭。”现状催使他的脚步加速,积极参与到生猪养殖核心育种项目、国家级生猪站基地建设项目、南梁村育肥牛养殖项目的实施中,协调优质农特产品的产销对接,协助蔬菜大棚、爱心水站的建设落实,组织企业参加洽商会。

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驻阳原县榆林关村第一书记刘景业,被村民取其名字的谐音称为“敬业书记”。他“把村民从墙根拉起来”,带领大伙儿建小米加工厂、开展“五星文明户”评选、铺设千兆光纤、开办健康大讲堂、建公共浴室,还买了2000只扶贫鸡,让村民每天有鸡蛋吃。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派驻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孙国亮,也是“超期服役的老工作队员”了。从2016年2月来到四十亩滩,他多次受到村民挽留,走不掉也舍不得。他帮村里建起来的蔬菜大棚,历经波折艰辛,正一年年迎来好光景。截至2018年底,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

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曾经的“大胖子孙国亮”,几年下来瘦了二十多公斤。采访时,孙国亮不时用手撑一撑腰部,他以不变的乐观应对记者的疑问“腰椎出了点毛病”。

记者所见所闻,感觉阳原县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有写不尽的群英谱。

“班子团结,干部队伍风清气正,不管本地干部还是外来干部都能做到‘三军用命’,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阳原县县长李德说。(本报记者 余向东 邓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