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载冀往】河北著名城市别名知多少(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1 16:09

一座城市的名称,定是其文化、文明的标志与象征,而它的别名,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内涵与意义,甚至还有更多美好的传说。

今天介绍古赵都——邯郸!

邯郸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的是《国语·鲁语》(公元前550年)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公元前546年)中的“织絇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多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一名来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就有“甘”的地名。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认为,甲骨文上的“甘”就是今天的邯郸。已出土的战国时期钱币,如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收录的耸肩尖足币、尖足平首币及刀币上均写作“甘丹”。晋国和赵国的铸币,可见的有武安、晋阳、兹氏、中阳、西都、蔺、离石、武平、平阳、宅阳、马服吕、平原、屯留、长安、襄垣、同是、平邑、白人、甘丹等。战国兵器上也多有“甘丹”铭文,如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邯郸市西百家村发掘的战国墓三号墓中,即曾出土一件铜戈,上有铭文“甘丹上”。由此可以推定,“邯郸”最初应为“甘丹”二字。

“甘丹”二字后来逐渐演变为“邯丹阝”。依据张晏及《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解释,是因为城廓从邑,故加邑字旁。这从实物资料中也可得到印证。1965年12月发掘的山西侯马盟誓遗址出土盟书中,即有“邯丹阝”的写法。盟书时代,唐兰、高明等认为是公元前424年赵桓子嘉逐赵献子浣而自立之事;《侯马盟书》的编著者认为是公元前470年前后赵襄子之子赵嘉(即赵桓子)为主盟人。尽管意见不一,但其时代大致锁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说明在这时已经出现和使用“邯丹阝”二字。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甘丹”或“邯丹阝的得名与山有关,“甘丹” 或“邯丹阝”的初始含义是因为“邯山”呈紫红色而得名。与位于邯郸市区的紫山,或位于今邯郸市永年区的明山(曾称邯山)有着直接的关系。

古赵都由来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