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6:53

咸政发〔2023〕8号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1日        



咸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落实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部署为抓手,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目标,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促进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促并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80万吨以上。

重点工作任务:

(一)抓住用好中省政策机遇,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一是落实中省政策,紧盯中省政策导向,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超前研判储备政策,存量、增量政策齐发力,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抓住各项政策红利,丰富政策空间和内涵,将政策更好、更快向市场主体兑现、向实体经济倾斜,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多空间。二是增强政策实效,常态化开展“千名党员干部暖千企”“三送一解”等活动,建立政策全周期跟踪问效机制,有效破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收缩、生产经营困难、利润空间降低等,帮助企业渡难关、扩产能、提效益。围绕政策落实、资金支持、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打通堵点难点,财政资金优先向增量企业和项目倾斜,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三是提振重点领域,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提振信心,统筹施策抓好重点领域稳增长,以点带面实现整体跃升。抓住稳工业重点,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工业的拉动作用;抓住稳投资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质量项目,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抓住扩消费重点,创新平台载体提振市场信心,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抓住房地产重点,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有效增加土地供应,更好发挥房地产的带动作用。

(二)加力秦创原先行区建设,全面提升创新驱动质量。一是构建成果转化良好生态,按下科技创新“快进键”,借力西安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以建设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科创走廊为抓手,深化与西安交大、西工大、光机所等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联合体。积极开展“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和常态化“路演”活动,以“离岸孵化”“飞地孵化”为重点,大力推进正泰松江产业园研发基地、经开区数字经济孵化园研发平台、苏州光电研究院合作研发等项目,力争全年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二是加大科创主体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平台等倍增计划,健全企业梯次成长培育机制,推动“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户、高新技术企业100户、瞪羚企业15户、省级上市企业培育库企业20户。组建电子、中医药等科技创新联盟,引进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项目,打造科创走廊和孵化样板。三是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模式,落实“兴咸人才”计划,办好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发挥外部人才资源力量,引进一批专家型人才,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努力打造西部一流人才集聚地。健全完善“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和科技顾问智囊团等制度,探索“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等模式,支持科技人才在县域园区创业创新、在中心城区生活休闲,配套提供住房、入学、医疗等高品质保障。

(三)纵深推进一体化进程,提高同城化发展水平。一是推进重点领域破题,紧盯与西安市、西咸新区签约事项,通过“两市一区”党政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等形式,常态化加强与西安市、西咸新区和省级部门对接沟通,加速协议事项落地。细化各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合力抓好组织实施。滚动实施一体化示范性工程,带动更大范围合作发展和共建共享。出台支持共管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各方资源推进共管区快速发展。加快都市圈功能组织建设,确定各组团发展定位、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推动组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同西安市、西咸新区产业规划相衔接,围绕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完善联合招商、重大项目落地准入机制,积极争取隆基、西电等企业在我市扩产扩能,全力承接西安优质产业转移和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与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对接,在合作机制、利益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发展“飞地经济”等模式,协同推动两市企业跨区入园。三是加快设施互联互通,以交通、市政等为突破口,加快各类设施与西安市、西咸新区对接联网,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改造提升城市道路,加快高泾大道—自贸大道、沣柳路北段道路等10条道路互联互通。完善立体交通网建设,推进地铁1号线三期按期建成,争取地铁11号线咸阳段纳入西安市轨道交通第4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等项目,加快西兴高速改扩建等工程进度,推进西安都市圈环线乾县至周至段、西安咸阳环线高架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四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按照“东接、西融、南优、北连、中疏”的城市空间布局,系统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年度249个城建项目,加快实现主城区与西安城区、西咸新区互融互通、无缝衔接。以建设“四大门”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西大门建设,推进西兴高速改扩建和咸兴道路建设,带动兴平融入主城区发展;加快东大门建设,推进西咸大道综合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展道路提升和立面改造,促进风貌标准和西安同城同标;加快南大门建设,统筹解决高速入口不便、交通拥挤等问题,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加快北大门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统筹建好北大门。五是实现公共服务一体融合,健全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小切口”解决“大纵深”问题,谋深谋细合作事项和重点项目,构筑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卫生协同、就业社保衔接等新格局。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共同梳理公布通办事项清单,推动区域内政务联通互认工程,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四)提高产业链规模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壮大重点产业链,强化链式思维、项目思维、协同思维,做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载体,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集群化。强化先进制造“硬支撑”,着眼建设制造强市,围绕16条重点产业链强化“链长制”和专班责任,加快打造新型电子显示国家级产业集群和输配电、中医药、太阳能光伏、粮油及食品加工4个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把光伏、输配电、新能源汽车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力争16条产业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明显提升。支持正泰等重点企业晋档升级、扩能扩产,加快西电智慧产业园、韩国新能源高端材料等项目建设,高质量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积极谋划数字化政府、智慧低碳园区、智能示范工厂等项目。二是有效提振实体经济,围绕工业产业优势再造,紧扣制造业提升、数字赋能、绿色环保等领域,加大重大产业和技改项目谋划落地,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00个、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户、规上工业企业80户。盯紧50户大企业集团,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指导,鼓励支持多产多销、以增补欠,支持现有企业扩大产能,对龙头企业扩产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市属国有企业同质化整合,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好平台公司融资和项目建设功能。支持20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孵化基地,力争新建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鼓励重点行业增长,在守好安全生产底线的前提下,鼓励能化企业抓住市场机遇,促进原煤产量、原油加工量稳定增长。鼓励装备、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多作贡献,深化企业对接交流,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加快工业互联网消费平台建设,扩大线上销售规模。四是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打造更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力争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4%以上。落实帮扶民营企业政策举措,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加强用地、用能、用水、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企业充分、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深化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15万亩、产量180万吨以上。以县为单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示范项目,完成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抓好双汇生猪产业链、淳化万头奶牛综合示范牧场等项目,打造全产业链典型县1-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加快建设粮食、苹果、蔬菜、茯茶等8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三原香油等更多地理标志品牌。全面提升果业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水果产量稳定在500万吨、蔬菜产量360万吨以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力争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全国一流、全省样板”美丽宜居示范村。推进品牌强农,用好咸泰协作、陕粤合作等平台,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促进产销精准对接,着力打响咸阳特色农产品品牌。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成果,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集体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统筹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加大各类项目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村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建设。

(六)深入推进高质量项目,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一是提升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牢牢抓住重大项目“牛鼻子”,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坚持“定期开工、季度观摩”,落实包抓责任,实行专班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严格落实“并联审批”和“一网通办”,建立重大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按照“前期项目抓可研、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思路,集中力量实施年度507个市级重点项目,加强调度保障,协调解决困难,一季度开工率50%、二季度80%、三季度全部开工建设,推进敏华智能家居、光伏新能源产业园、西北特种电缆二期等103个重大产业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全年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二是提高项目谋划质量,把握中省扩大内需战略和有效投资重点领域,实行“专班+专家+专业机构”模式,积极策划包装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突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创项目。紧盯国家投资方向,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实施市县两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政策性银行、大型央企省企支持,争取更多专项债和金融工具额度。三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按照“集中统筹、分级保障”原则,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对优选项目给予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倾斜,支持产业链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建立区域协作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实施县市区(园区)产业项目流转补偿、税收分成、统计核算等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共建产业园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深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定期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升投融资水平。四是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PPP和城市发展基金等模式,保障民间资本同等享受项目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强投融资合作对接,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一批收益好、条件好的项目。通过项目合理规划设计、资本合理运作经营、权益合理公平分配,增强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全年民间投资占比突破56%。五是加快招商项目落地,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一手引进链主企业,一手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引进关键环节、重点企业、配套项目。健全政企“月度早餐会”等机制,解决项目融资、企业上市等难题。借助驻外招商机构、商会协会、第三方招商机构等,深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精心策划一批大型自主招商活动,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跟踪对接咸阳招商号、丝博会等签约项目,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70亿元以上。

(七)多措并举提振消费,释放城乡消费潜力。一是恢复提升传统消费,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好省上促消费行动方案等政策,在改善消费条件上下功夫,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回暖。精心举办中国茶叶经济年会、陕西面食大会等主题活动,支持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加大消费券投放力度,进一步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改造提升人民路等商业街区,完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任务,推进商业示范镇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新型乡村连锁便利店等项目,提升消费基础支撑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扩大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文化康养、养老托幼、首店首发经济等新热点,丰富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全年新增限上企业100家以上。三是提升文旅发展水平,依托“两河一山”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编制《北山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实施渭河整体提升、泾河“百里画廊”建设。围绕“十大文旅景区”建设,实施“文化+”战略,谋划一批基础设施升等改造、品质提升等项目,打造我市标志性文旅品牌,推动旅游业多领域、多业态发展。立足大西安旅游市场,开发环西安都市圈生态游等优质产品,重点推进北山旅游路升等改造、东庄水库旅游开发、咸阳湖文化旅游新业态等项目。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策划包装文化休闲体验区项目,开展“老城复兴”计划和“百镇百品”行动,支持乾陵、郑国渠创建5A级景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和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推动咸阳博物馆建设。四是促进外贸持续复苏,用好“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外贸进出口达到185亿元。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等资源,着力扩大重点产品出口额,力争通过中欧班列出口突破12亿元。

(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落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学把握五类县城功能定位,围绕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招引落地一批重特大项目,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鼓励支持各县市区深化合作,落实“飞地经济”政策、探索离岸孵化模式,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流转机制。对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按照产业链落户在其他县市区园区的奖励300万元;对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按照产业链落户在其他县市区园区的奖励500万元,项目建成后产值、税收等由市级统筹,按照5∶5比例进行分成,推动项目向产业链集聚。二是发挥园区承载作用,深入实施园区升级战略,强化链条思维、配套思维、集群思维,全力以赴抓好企业引进、培育和服务,加快省级开发区创建、专业化特色园区建设,谋划招引一批基础设施、数字园区、产业孵化器等项目。支持咸阳高新区当好秦创原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咸阳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高品质临空经济示范新标杆,三原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开发区,力争渭城、旬邑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乾县、泾阳、永寿、彬州、长武、淳化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三年内实现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县域全覆盖。三是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细化落实中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政策文件,把城镇和乡村贯通发展,完善县城建设规划,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地标性商圈,推动都市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建设咸兴联结区域,拓宽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县城改造、小城镇建设,策划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示范村、连廊经济圈等项目。

(九)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着力促增收稳就业,落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系列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和经营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探索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高于经济增速。落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把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式,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通过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咸泰协作、打造劳务品牌等多渠道带动就业,稳定增加重点群体收入。二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向农村地区、向困难群体倾斜,积极实施年度民生实事,推动项目当年实施、当年见效。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谋划实施一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基础设施,完成115所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改扩建75所公办幼儿园,建成市特殊教育中心。实施一批公立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等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市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健康咸阳建设。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7个,新建停车位1500个、新增充电桩200个。三是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加快建设便民设施,统筹实施一批康养、养老、社区便民服务、托育等项目。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实现渭城、兴平、泾阳社会救助标准与西咸新区一致。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深化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强化医保基金运行管控,守护百姓“钱袋子”“养老钱”“救命钱”。四是系统改善城市面貌,实施咸兴大道改造、渭河咸阳城区段深化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咸北大道、秦皇北路改扩建、彩虹二路高架桥及星火大道等主城区道路畅通及提升工程项目。谋划实施城市疏堵保畅、生态宜居、城市更新、内涝整治等城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巷更新改造,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十)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生态环境立体改善。一是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贯彻落实中省和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意见,紧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存量“两高”项目、单位产品能耗超过国家限额标准的,采取关停淘汰、限期整改等措施,引导和支持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力有序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梯次实施工业企业应急绩效升级。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三是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以市域生态环境立体改善为抓手,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2天以上,PM2.5浓度不超过52微克/立方米。实行建筑工地PM10实时动态管控机制,推行“三扫两保一清洗”清扫模式,常态化开展农村“三堆六乱”整治,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统筹推进臭氧防控和“冬病夏治”,打赢夏季、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战。坚持“三水”统筹,加快雨污分流建设,扎实推进渭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认真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对雨污分流等省级环保督察未完成整改问题,倒排工期、尽快完成;对第二轮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不等不靠、加快推进。

(十一)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是优化常态化防控举措,贯彻国家疫情防控总体部署,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落实“乙类乙管”要求,抓好医疗救治、药物储备、疫苗接种和农村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持续做好市县传染病院改造提升工作,不断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安全发展能力,落实“一岗双责”和市级领导对口包联县市区要求,积极开展重大安全风险研判,加强重大灾害治理,着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瓦斯综合治理和水害、火灾、冲击地压防治工程,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聚焦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杜绝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认真排查劳动社保、房产领域、非法集资融资等重点领域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稳妥化解政府债务,加快组建咸阳农商行,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附件:咸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


附件

咸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

 

计  
  

 

2021
实际完成

 

2022
实际完成

 

2022年比2021
实际增长(%

 

2023
  

 

2023年比2022
预计增长(%

 
 
 

一、宏观调控与经济调节

 
 

    地区生产总值

 

亿  

 

2581.3

 

2817.55

 

4.4

 

3000

 

6

 
 
 

      其中:一产

 

亿  

 

383.6

 

408.1

 

4

 

425

 

4

 
 
 

            二产

 

亿  

 

1189.71

 

1336.7

 

5.2

 

1425

 

6.5

 
 
 

                工业增加值

 

亿  

 

995.24

 

1119

 

4.4

 

1200

 

7

 
 
 

            三产

 

亿  

 

1008

 

1072.8

 

3.8

 

1150

 

7

 
 
 

    就业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人

 

4.91

 

5.04

 

2.6

 

4.5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101.5

 

101.9

 

1.9

 

103

 

3

 
 
 

    国内需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  

 

1073.57

 

1253.4

 

10.2

 

1370

 

9

 
 
 

      固定资产投资

 

亿  

 

2291.91

 

2539.2

 

10.8

 

2800

 

8

 
 
 

    国际收支

 
 

      货物进出口额

 

亿  

 

149.09

 

174.9

 

17.3

 

185

 

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2.22

 

3

 

12.5

 

——

 

——

 
 
 

    地方财政

 

亿  

 
 

      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  

 

107.7

 

115.6

 

7.3

 

120

 

4

 
 
 

二、发展质量与效率

 
 

    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0.91

 

1.1

 

——

 

1.15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

 

%

 

5.99

 

4.28

 

——

 

4.3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51

 

1.65

 

9

 

1.78

 

8

 
 
 

    R&D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所占比重

 

%

 

16.12

 

20.5

 

——

 

21

 

——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36.45

 

46.4

 

27.3

 

47

 

1.3

 
 
 

三、民生福祉

 
 

    人口

 
 

      年末总人口

 

万 人

 

447.4

 

462.2

 

——

 

462.7

 

——

 
 
 

    城镇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7.25

 

57.8

 

——

 

58

 

——

 
 
 

    居民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525

 

28052

 

5.8

 

30200

 

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0846

 

42542

 

4.2

 

45600

 

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283

 

15239

 

6.7

 

16500

 

8

 
 
 

    保障性住房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万 户

 

1.8

 

2.5

 

——

 

2

 

——

 
 
 

四、粮食安全

 
 

    粮食种植面积

 

万 亩

 

514.7

 

518.7

 

0.8

 

515

 

——

 
 
 

    粮食总产量

 

万 吨

 

181.55

 

181.9

 

0.2

 

180

 

——

 
 
 

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每万元GDP能耗降低

 

%

 

3.35

 

3

 

——

 

4

 

——

 
 
 

    每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3.89

 

3.89

 

——

 

3.89

 

——

 
 
 

    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

 

万 吨

 

0.15

 

0.134

 

——

 

0.134

 

——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

 

万 吨

 

0.084

 

0.036

 

——

 

0.036

 

——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

 

万 吨

 

0.0012

 

0.0058

 

——

 

0.0058

 

——

 
 
 

    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

 

万 吨

 

0.133

 

0.0683

 

——

 

0.0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