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省份首席预报员“华山论剑”聚焦强天气预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20:11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收获很大,思考很多!”——这是多数全国的省级首席预报员对一场历时近两年的“华山论剑”的感受。

  从2016年起,在中国气象局高级访问进修制度框架下,中央气象台积极开展省级首席预报员业务客座交流项目。截至今年8月,此项交流活动共举办7期,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位首席预报员“集中充电”,聚焦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业务,研讨预报员转型发展。

  据了解,该交流项目主要关注的是破解制约现代气象预报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针对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引发的雷电、冰雹、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短临天气预报业务。

  在我国,多年来短临预报业务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承担。这是因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强等特点。而近年来,短临预报尤其是短时预报,已成为中央气象台的业务技术发展重点。短临预报预警能力也被业内公认为评价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为何要以国家级气象预报龙头单位为引领,带动全国气象部门集中力量攻关短时预报技术,为全国首席预报员“聚力集智”创造条件?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而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天气预报精细化、精准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的短时预报能力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常被吐槽“暴雨与预报齐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里量级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日臻成熟,中央气象台充分积累了开展短时预报业务的技术能力,并搭建起可供全国预报员交流切磋的平台。

参加交流的省级首席预报员在中央气象台强对流短时预报交流平台研讨预报业务。

  2016年,中央气象台开展建设强对流短时预报交流平台。该平台具备实时快速访问、调阅各类短时预报分析资料以及交互制作发布短时预报产品的功能,是对照中央气象台短时预报平台所搭建的一个“全流程”仿真业务平台。

  在暖季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席预报员分批来到北京,通过在该平台上开展业务实践,了解国际前沿短时预报技术、中央气象台短时预报技术和流程规范,熟悉中央气象台业务数据和平台环境,并结合本地区短临预报业务现状开展技术研讨、拟定预报试验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技术交流绝不仅是“坐而论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席预报员在中央气象台期间,也会依据强对流天气实况,滚动制作和发布短时预报试验产品,并适时指导本省份的短临预报预警业务。这些“业内大咖”会定期总结“实战”中的收获和问题,对短时预报业务方案进行反复调整和优化。

  这次首席预报员的“华山论剑”让大家收获良多。

  安徽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昆,参加交流活动期间恰逢江苏盐城发生龙卷风冰雹灾害。就在这次灾害发生前数小时,中央气象台短时预报试验产品准确预测到盐城会发生极强的强对流活动。“通过与各位专家分析、研讨,我对龙卷风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级和省级联动的平台,快速共享极端强天气的指导产品能够有效提升各地短时预报水平。”周昆说。

  今年4月,为提升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的气象保障实力,两名厦门气象台的骨干预报员获得了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机会。平时侧重海洋气象预报的张伟,在交流期间经历了几次飑线天气的考验,对强对流预报思路有了更深刻理解:“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举行期间正值台风季,也是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频发时段,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基础,在服务保障期间,国家、省级、市级预报员加强合作,交出满意答卷。”

  重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邓承之认为,中央气象台对于各种强对流参数及模式产品的使用更加丰富,部分中尺度模式产品在西南地区强天气预报方面应用前景较高。

  上海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智表示,加强中尺度模式产品的开发和业务应用非常重要,中央气象台拥有多家中尺度数值模式,如GRAPES和华东、华北、华南的中尺度模式产品,对短时预报业务具有很好参考作用,但是对模式产品的应用仍需加强,尤其要应对好模式表现不佳的情况。

  “中央气象台的强天气分析、实时强天气短期预报预警及短时天气预报等业务对省级台站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希望可以进一步改善中尺度模式在省地级台站调取方式,提高应用率。”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一平说。

  “国家级强天气预报平台资料丰富,功能强大,具备实况监测、短临预报和短期潜势分析等功能,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共享预报资料与产品,对各级气象部门提高强天气短时预报预警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