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鼎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通鼎集团”)董事长沈小平约在位于苏州吴江通鼎路的通鼎集团大楼里见面。
作为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沈小平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务。尽管靠在沙发上的沈小平略显疲惫,但他西装依然笔挺,皮鞋锃亮,头发纹丝不乱——看得出来,沈小平很注意外在形象。而外在的形象其实是内在心灵的投射,沈小平爱惜的不仅是外在的整洁,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的干净,做慈善也是为了心灵的“踏实和安心”。
累计向社会捐赠超9亿元
一步入通鼎集团大院,触目所及的是那一大片郁郁葱葱、像群山一样层峦叠嶂的小型森林——与通鼎集团的大楼遥相呼应。
森林广袤深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生命力,让人感受着自然界的伟大和生命的蓬勃——这一景一树,仿佛都在阐述着生命的力量和奥妙。仅仅是凝望着这层层叠叠的绿色,便能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心深处升起的力量——静生定,定生慧,慧自从容。
这片森林由沈小平一手培育而成。只是最朴素的相信“人和树息息相关”,沈小平在通鼎集团周遭打造了一个以森林为载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只是简单地相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沈小平在中国打造了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慈善生态系统。
这个慈善的生态系统从内容上涵盖了扶贫、救灾、教育、拥军、社工、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从慈善形式上,涵盖了直接出人出力,通过社会组织进行捐赠款物、出资设立基金、成立基金会等慈善捐助形式。
在1998年企业还未成立时,35岁的沈小平便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捐赠45台电脑,建立吴江地区第一个乡村电脑教室。从那时的电脑捐赠到现在26年来,沈小平和他带领的通鼎集团已累计向社会捐赠超9亿元。
从最初不遗余力地捐资架桥修路、扶贫济困、支持教育,到积极救灾、保护文物,再到与时俱进地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机制的同时,建立起现代的慈善管理机制,沈小平的慈善生态版图遍及全国23个省、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1个经济薄弱地区。
沈小平将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事业”,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5%—10%作为专项基金,支撑慈善版图的落地和扩大,让慈善的光驱散更多欠发达地方的阴霾。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那里有一棵树,三面的树皮都没有了,只有一面有树皮。”沈小平指着窗外的那片森林说。
从通鼎集团主楼高层的窗户外望去,那片森林看起来蔚为壮观,像是一群忠诚威武的卫士,守卫着沈小平和通鼎集团的安静和纯粹,将这个社会的欲望和嘈杂隔绝在外面。
沈小平在这样一方他打造的净土里,运筹帷幄:一方面实业报国,把在1999年时,他带领56位吴江的乡亲成立的通鼎集团,打造成为目前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综合型大型民营企业,连续8年稳居中国企业500强;另一方面,将作为“第二事业”的慈善,从“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从回应本土需求,在当地村子建路修桥,让村民们喝上干净的太湖水开始,不断将慈善版图扩大到中国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受益。
沈小平说,那棵树尽管只有一面有树皮,但是在那一面的树皮上,早就从发新芽、抽新枝开始,现在已经是枝繁叶茂。“人要脸,树要皮,只要有树皮在,假以时日,树木肯定会长成参天大树。”沈小平说,只要人注重脸面,就不会去做坏事,而是尽可能去做好事,走正道,做好人。
1963年出生于苏州吴江的沈小平今年61岁,体态匀称,举止儒雅,讲话慢条斯理,给人一种看尽千帆、万物尽览的沉稳和从容之感。他出现在公众面前永远西装革履,甚至随身携带小梳子,可以随时将头发梳得规规矩矩。“家里可以乱七八糟,但是在外面一定要整整齐齐,每一根头发都要梳得好好的。”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沈小平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世人,他爱惜自己的脸面,爱惜自己的羽毛,做不出任何有损良心的事,他愿意用那颗有温度的心,去温暖天下苍生。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慈善中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慈善当中去,这是做人的根本。”沈小平说,这也是一个慈善家的标准和条件,真正做到为慈善而奋斗终身,“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生的价值。”
在通鼎集团大楼展示中心的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沈小平从1999年至2024年这二十几年来的行善足迹。当然,这些还只是他行善的一部分。回顾沈小平过往的人生可以看到,他在将慈善作为“乐享之责”,将人生的时间尽可能多的投入到慈善之中并乐在其中,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创办实业,实业兴国;乐善好施,能服于人。创办企业和慈善捐赠,就好像是沈小平生命能量所迸发出的两条波澜壮阔的人生河流:无论眼前有艰难险阻,巨石堤坝,河流都义无反顾,激流勇进地奔腾前去,取得成功。
苏商杂志曾这样评价沈小平:“左手点石成金,他是玩转财富魔方的高手;右手雪中送炭,他是为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屡屡解囊的仁义豪客。他演绎了被业内人士称作‘通鼎现象’的财富传奇,打造了一个健康的企业公民。”
九死一生去创业,一掷千金为慈善,沈小平的这种坚强和善良的底色来自哪里?沈小平说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不难猜测出,沈小平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有一颗既充满韧性又非常柔软的心。除了家庭的影响,从沈小平的社会经历看,社会这个大课堂让他苦头吃尽的同时,也磨练出宝贵的金子一般的品质。
沈小平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的表述,有着那个时代追求进步的人们典型的时代烙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雷锋的语录。雷锋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图腾,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
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值得一提的是沈小平的从军经历,创业所需要的百折不挠的意志与沈小平所引以为傲的军旅生涯有很大的关系。
1981年,18岁的沈小平进入军营。在结束了部队的历练回到江苏吴江乡镇后,他先后成为驾驶员和销售员。在干销售时他凭借坚韧意志展现出过人才能,创单人电缆销售额超2亿元的业绩。
在沈小平入伍前的1978年,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民间经济活力被点燃,如燎原的星星之火,遍及大江南北。沈小平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的经济信号,在江苏这片本来就有肥沃经商土壤的土地上,1999年通鼎集团应运而生。而同样在通鼎集团成立的这一年,鼓励和支持企业慈善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出台,对于企业的慈善捐赠从法律上规定了税收的优惠。政府对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江苏,除了经商土壤肥沃,商人义利兼顾的慈善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也一直是源远流长。比如行实业,做教育,散尽家产做慈善的江苏南通人张謇,一直是江浙一带企业家的榜样。在这样一种经济和文化社会氛围下,沈小平心生“通容天下,鼎立久远”的魄力,“富而思源,富而有进”,认为慈善事业要像发展企业一样,由小到大来培育。
沈小平对待事业和人生的态度很佛系。他说人不要样样都占便宜,有的时候吃亏就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他认为做好该做的事情,不用去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用去证明自己能力有多强,“不要去管别人,也不要和人家比,这个是最高境界”。沈小平说,如果和别人比,自己会生气,生气不仅会让身体生病,而且也会在实际工作中消极,就不会追求进步,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听起来话语很简单,内容很鸡汤,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又蕴藏着大智慧:“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不去争高低长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也透露出为什么沈小平可以连续带领通鼎7年稳居中国企业500强的同时,可以孜孜不倦投入慈善的一种心态。
“道德+舍得”方为大德
在通鼎集团大楼会客室墙上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块写着“道德+舍得”方为大德的牌匾——这是沈小平的信念,是他在人世间行事的准则。
“道德“和”舍得“是沈小平追求大德的实现路径。追求“大德”是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的人间修行:修行不是遁世的暮鼓晨钟,更衣焚香诵读经书,不问世事,而是对人世间苦难的感同身受——是内心的一种良知,也就是“道德”;能在自己有能力时给予有需要人群关注和回应的行动力——关注和回应都是一种“舍得”。
“看到有人抢东西,你过去制止,也是一种舍得的心,为了别人的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安危。“关于舍得,沈小平举了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沈小平以凡夫俗子之身,在最烈火烹油追名逐利的商界和最磨练心性的慈善领域,尽己所能的修行其中。
沈小平坦言对于大德的追求更多为的是子孙后代——前人做了事情,后人承担因果。“其实人啊,做好事不一定在你身上会体现,但在下一代身上肯定会体现出来。”
“看着这些树,你就会感觉很舒服。”沈小平指着那片森林里树冠又大又密的一些树说,这种树最高达17米,在这里本来是没有的,2011年时特意从湖南运过来,到现在已经13年,“这种树木生机勃勃,生命力特别旺盛。”
没有森林,就将优质的树种从千里迢迢之地运过来,建一座生机盎然的森林,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身上有多余银两时,就捐出来,打造一个善意满满的慈善生态系统……无论是哪一个生态系统,沈小平都相信子孙后代会最终受益。
慈善对话
问:在商业领域,您带领通鼎集团从一个不知名的电缆生产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的佼佼者;在慈善领域,您从开始最直接的现金资助扶贫济困,到现在通鼎集团形成“做优1个基金会、打造9个专项基金、联结n个平台、实施系列精准慈善项目”,用更专业的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您是如何做到跟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发展企业和做慈善的?
沈小平:你看,100块钱在之前很耐用,现在很不经用,很快就花没了;你再看中国人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发展到摩托车,再发展到汽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在大街上看到一辆汽车已经很好了,现在几乎每家有车。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必然会被淘汰。
集团已经连续18年获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慈善方面,集团以科技向善、产业向善、组织向善、财富向善为统领,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教育扶智、防灾救灾、古迹保护、社工服务等慈善活动,回应时代需求,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问:您曾经规定,通鼎集团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5%—10%作为专项基金回馈社会,从而随着企业发展让更多人受益。通鼎在慈善领域的支出,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影响时,依然会遵循这个支出比例吗?
沈小平:这两年还是坚持这个原则,但是不能超过10%,因为我们是上市公司。不管我们遇到再大的困难,比如有洪灾的地方,都会结合当地需求,进行现金和物资捐赠,同时会把通信电缆在第一时间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问:您在用心地经营企业,也特意用心地在集团旁边打造一片生态林,创建一个万物和谐的善的磁场,您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实现家族的永远兴盛么?
沈小平:是的。要想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要想让家族持续受益,首先肯定要经营好企业;第二要做好事,做慈善。赚钱只放自己口袋,一点社会贡献都没有,一点社会责任都不承担是不行的,而且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去支持一把,要雪中送炭。
吴江区有个联星村曾是很穷的一个村子,我给村民修好自来水,让他们可以喝到干净的太湖水;给村民们把路修好,修了一条“小平路”;我连续9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帮助村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发慰问金。
问:您出生时,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当时家庭也非常困难。在这样的一种家庭环境下,您觉得父母给予了您怎样的力量和支持?您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待是什么?
沈小平:目睹父母的贫困,给了我去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也让我对身处贫困的人感同身受;父母在贫穷时仍然坚守善良,嘱咐我做个有用的人,让我受益终身。
我的女儿现在在北大读书,儿子在南大读书,我希望他们成为出色的学子,勤奋学习,努力奋斗,去迎接他们人生的辉煌。我希望他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更希望他们在班级、在学校、在社会成为有用的人。
慈善语录
“一个人为自己而活是非常渺小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而财富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己的价值奉献在社会中,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人生才更有意义。”
“小富即安、为富不仁是现代企业家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相信一句话:企业越大,与个人的关系越小。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企业创造的是社会财富。”
“对于财富与责任,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财富仅仅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责任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担当。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一定没错。”
“我出身农民,坚信道德加舍得方为大德。只有把钱捐掉,给最需要的人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堆数字,永远不是你的钱。”
“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慈善不是捐钱,而是信手拈来的事。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但我们感受的不是付出,而是获得,一种踏实和安心。做慈善的意义也就在此。”
慈善事迹
一、利用通鼎的产业优势推动共同富裕
依据通鼎产业特色,围绕光纤光缆产品信息通信属性,精准、持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1.同联星村等周边经济薄弱村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困境群体救助等方面投入千万余元。
2.依托“光纤入户”等产业优势,将光缆拉进重庆乌羊坝等多个悬崖上的学校,先后在江西、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9省开展产业扶植。
3.坚持“企业带动+学校培训+定向就业”帮扶模式,向徐州、盐城等地职业技术学校捐赠资金、产品生产线和核心技术,建立实训基地。
4.2008年汶川地震,公司注资1000万元成立爱心基金;同时对其他受地震、龙卷风、水灾等灾害影响的地方,投入近2亿元。
二、成立基金会推动社工事业专业发展
2018年,沈小平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地方性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苏州通鼎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推动社会工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基金会累计运营资助项目49个,落地全国20个城市,捐赠2200多万元。
1.与苏州民政局、苏州科技大学三方联合成立全省首个“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院”,打造苏式“产教融合”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
2.深度开发“农民工子女‘四点半课堂’”、“苏州市集宿区外来务工人员增能减压”“抗疫37℃暖心服务”等精品公益项目。
3.在省市两级民政部门指导下深入参与“苏皖豫社会工作‘牵手计划’”、苏州与宿迁、信阳、阜阳“暖心行动”与“牵手活动”等,创新项目化运作和专业化服务。
三、与其他社会组织携手回应社会需求
与省市区各级慈善总会、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围绕“扶弱济困、应急救助、社会公益”三大领域开展慈善工作。
1.连续10年参与省慈善总会发起的“情暖江苏”春节慰问特困群体项目,捐出善款1000多万元。
2.与全国多个慈善组织在乡村振兴、儿童福利、康养服务,以及残疾失能等生活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比如600万元成立“苏城检爱•司法救助基金”、向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捐赠2000万元等。
3.先后在全国22所高校助力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比如在震泽中学百年华诞之际捐赠1000万元支持校园建设,向北京大学捐赠1800万元支持通鼎博雅讲席教授等人才项目建设,向南京大学捐赠2000万元用于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向东南大学捐赠2000万元支持“至善青年学者”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