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麻花得排队,买个酸奶得排队,买个烧饼夹辣子得排队,甚至想坐下喝个老碗茶,不但价格不菲也还得排队。去咸阳礼泉袁家村游览过的人,都会对当地旅游的火爆场景印象深刻。对此还有网友调侃:去袁家村玩,凌晨四五点进村,早上八九点必须出来,不然你就会被堵在路上,进退不得。
袁家村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有着“陕西民俗第一村”美誉的岐山北郭民俗村却罕有这样热闹的场景,甚至很多经营户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站在马路边上招呼。除了北郭村之外,我市的大散关村、胜利村、西府古镇等很多主打民俗文化游的地方,吸引力远不如袁家村和马嵬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文化优势并没有凸显
周秦文化、青铜文化,这是宝鸡文化的根基所在;石鼓、刺绣、社火、泥塑,这是宝鸡文化的传承所在;山水、名地、名人,这是宝鸡文化的表象所在。可惜的是,在宝鸡所有的民俗旅游地当中,游客能看到的只有装饰一新的店面,或者为旧而旧的建筑;只有吃不惯的臊子面和机器生产的擀面皮。旅游想跟文化玩,但文化没来。
4月12日下午6点多,家住市区长青路的李萍带着儿子顺着大台阶爬到了北坡上。在这个饭点,李萍来北坡却并不进这里的农家乐,更不吃这里的农家饭,只是陪儿子骑一会儿自行车。在她看来,所谓的农家乐,早就没有了农家的味道。“这里既不农家,更不乐。我去过包括山西、成都、浙江等很多地方的农家乐,在那里,农家就是农家,无论是店面装饰还是服务上,都让人有回归农家的感觉,和城市生活完全是两个概念。”李萍认为,宝鸡的农家乐,有点四不像,“说是农家吧,从内到外跟城里的房子一样,看不出来农家的味道。说是城市吧,厨房和洗手间的环境实在不敢恭维,跟城里差太远。”
李萍看到的,是很多人注意到的表象。
魏刚从2000年开始在岐山北郭村做农家乐生意。他表示,城里人带着孩子、带着朋友来农家乐,就是为了看一看老旧的柴门,进一进风箱呼呼的厨房,听一听屋后池塘的蛙叫,尝一尝纯正的农家饭菜。“而现在面是配送的,菜是配送的,臊子是配送的,面皮是配送的,这样的农家乐没意思。”魏刚说道,“农家乐离农村的样子越远,那么衰败的速度就越快。农家乐的生命在一个字——农。”基于对农家乐发展的怀疑,魏刚早几年就停止了自己的农家乐生意。其实魏刚看到了宝鸡民俗文化游的弊端所在:缺少了以“农”为中心的农家文化,必然不能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但民俗文化游的内容,不只是“农”这么简单。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宝鸡很多民俗文化游从头到尾,民俗没有出现,文化没有参与,民俗文化游只是以宣传画的形式出现在墙上或者网络中,看得见,摸不着。“到了北郭农家乐中,除了吃臊子面,我们基本上啥都干不了。想体验周文化,除了去周公庙之外,就是到沿途看几处雕塑。到了北坡,除了吃油饼夹辣子,其他啥都跟市里的味道一样。现在兴起骑自行车,虽然锻炼了身体,可这不是宝鸡民俗文化范畴内的东西。”退休在家的老教师牟君认为,宝鸡民俗游中缺失的文化元素,正是被袁家村、马嵬驿不遗余力放大的内容。
去过袁家村的人都知道,整个袁家村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规划非常完整,包含了民俗展览街区、民俗体验街区、美食街区、酒吧街区等等,在保留了老建筑的同时,新建筑也严格与老建筑保持统 一风格。在浓厚的农家文化包裹下,商业活动变得有味道起来。反观宝鸡的民俗文化游,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文化的存在,也无法体现出周秦文化在其中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化基础要比袁家村“厚实”得多。在袁家村的村史馆里,对于村子的介绍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而在岐山随便找一个村子,历史就得从百年前说起,更别说京当附近那些有千年历史的村落了。将这些地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规模不用太大,但是有特色、有文化、有民俗味的可参与的旅游区,或许可以让民俗文化游更加名副其实。
管理营销更倾向市场
所有细分的市场,都需要精细化管理,包括民俗文化游。宝鸡的旅游版图里,山水游、文化游、都市游都有,但到了民俗文化游这一细分市场,乱象就出来了。你的臊子面卖得好,我也卖;你的油饼夹辣子吃的人多,我也做;你的面皮号称来自岐山八亩沟,我也这么说。各自为战的同时,产品严重同质化,既破坏了新奇性也降低了利润。
最近,随着气温直线上升,胜利村北坡农家乐的经营户虎子一家人,从早上六七点就要开始忙活,有时候要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左右。“来我这里的都是回头客,吃完饭了不着急走,打打牌、聊聊天、喝喝酒啥的,每桌的收入差不多在200元左右。”在众多的农家乐当中,虎子家以做鱼为主,生意很不错。
但像虎子家这样的收入,并不是所有农家乐经营者都能达到的。在岐山县何家道经营辣子面的王奎已经打拼三年了,他的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并不是就餐的人少了,而是周围的农家乐一家接一家地开办了起来。“我办得比较早,现在有了点名气,所以老顾客比较多。来我们这里吃饭的一般都是开车过来,有的车老远过来,我一看牌子就知道他会在哪家门口停下来。很明显,来来去去就是这么些顾客,新办的农家乐,无形中分走了我们一部分客流。”王奎说道。
说生意难做的人,还有在渭滨区神农镇大散关村开农家乐的刘毅。“一到夏天旺季,路边全是农家乐。你别看我家上下两层可以容纳很多客人,但坐满的时候特别少。我这里没有住宿,光靠吃饭,能在每个人身上挣个10元钱就不错了。这里除了吃再没有啥,留不住人,挣不到钱。”
在宝鸡经营农家乐的人目前正是这样的状态:对于生意较好的虎子等人来说,他们无暇考虑民俗游还缺点啥;而对于生意不好的王奎等人来说,他们没心情去考虑民俗游还缺点啥。那么,谁考虑过民俗文化游需要啥?袁家村的人!
在袁家村的建设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袁家村文化旅游区仅仅开发了前三期,后面还有已经规划好的六期需要完成。就目前的三期,已经形成了农业观光、休闲养生、餐饮娱乐、民俗体验的规模,已经让游客为之疯狂得排队了。而当九期建设全部完成之后,袁家村旅游区的热度可想而知。
从表面上看起来,袁家村和宝鸡的民俗文化游并无二致,但其实区别很大。
拿最简单的小吃来讲,袁家村里的小吃没有重复的,所有的品种只有一家在经营,这样可以让游客集中品尝关中地区所有的著名小吃。听起来不错,可如果经营者做得不好吃怎么办,砸了袁家村小吃街的招牌怎么办?
这个袁家村的人也想到了,他们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经营者想要加入,不能是村里已经有的小吃,这是硬杠杠。此外,他们会组织一些美食家对申请进入的小吃进行品尝并提出意见,通过了,这个种类的小吃就可以入驻袁家村了。经营者进了袁家村,不需要缴纳水电费,不需要缴纳房租,他们只需要保证自己的食品质量,然后从利润中分一笔给袁家村即可。而食品的质量安全,袁家村则安排专人进行监管。
这个简单的办法,造就了我们文章开头的场景:几乎所有适合带走的小吃,店门口都排着一条长长的队。
袁家村热闹的场景,在马嵬驿也能见到。当宝鸡的民俗文化游都在朝着“高大上”发展的时候,马嵬驿在三条大沟里开始了民俗村的建设。想参观、想吃、想住宿,先得下到土沟里去,仅凭这一点,很多游客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除了游客对“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驿”这一故事的联想之外,马嵬驿在不大的地方里,集中了民俗文化展示街、民俗小吃街、传统民俗作坊街、垂钓区、家禽生态养殖区等等。在这里不但可以吃得畅快,还能近距离、高密度地了解关中地区的风俗,包括婚丧嫁娶、纺线织布等等。
吃过了、看过了、参与过了、能带点走,一个完整的民俗文化游在袁家村和马嵬驿得以实现。
运营技巧还需认真学
市长钱引安在咸阳调研完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后指出,袁家村和马嵬驿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得益于两景区定位准确,抓住了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游客的消费需求。景区规划建设到位,各个环节和细节都体现了精细化的要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乡村特色,星级管理,公司化运营。
宝鸡民俗文化游的营销手段,相比咸阳地区还有差距。靳亮一直在北京从事旅游营销策划,他告诉记者:“像公文写作一样的景区介绍,我们早都建议那些成熟的景区不再使用了。可我发现你们宝鸡的部分景区介绍还是几年前的老腔老调。一个景点介绍,先是说景点在哪里,当地的环境有多么好,完了之后就是政府多么重视,投入了多少资金,形成了什么规模,涵盖了什么项目在内,打造成了全省的什么第一,甚至是全国的什么品牌等等,哪怕是过了潼关都没人知道的景区,也要说一句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靳亮说到了宝鸡民俗文化游的痛处。
游客想知道的是,如果我去了,能吃啥、能玩啥、能见啥、能听啥、能买啥、能不能住得好、会不会挨宰,如果从这里回去了,讲给朋友们听的时候,能不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有没有想再去一次的欲望。至于景区占地多少亩、投资多少钱、规划了多少期、形成了什么优势、得到了哪些荣誉,这跟游客基本没关系。但就是这些无用的信息,很多时候都出现在我们的旅游推介里。
袁家村和马嵬驿的介绍,迎合了游客的心理。他们的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小吃品种,展示自己的夜间文化,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坊的参与性,却很少提及游客不关注的问题。就在袁家村等民俗村依托这样的营销思路打出一片市场的时候,宝鸡的很多民俗文化游景点,仍处在经营者感觉游客越来越难伺候,游客感觉民俗游就只能吃个饭这样的相互指责之中。
而旅游推介,只是整个民俗文化游中的一部分,包括民俗活动真实体验、民俗产品产业化加工、新旧民俗融合等等,袁家村都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
市民净磊去过包括成都三圣乡、浙江安吉、安徽黄山等在内的国内数个著名的民俗文化游景点。他分析认为,本地农家乐没变化,而其他地方变化太快,必然导致更多的宝鸡人愿意在小长假甚至周末的时候去外地玩。净磊说:“如今汽车普及率相当高,这就决定了很多游客出行不会太在乎路程远近,只在乎消费体验。就拿礼泉县袁家村来讲,宝鸡市民驾车前往,路况非常好,而且那里无论是酿醋的、喝茶的、做酸奶的,甚至造纸,游客都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住宿也可以选择睡在土炕上,所有的农家都是青砖铺地,特别有农村的感觉。但是在咱们宝鸡的农家乐,你已经寻不到有这样感觉的地方了。”
市长钱引安到袁家村调研后要求,今年全市每个县区都要立足各自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不论是民俗村、民俗镇、特色镇,至少要打造1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要做好策划包装,不能照搬照抄、简单复制,围绕旅游资源和消费需求,认真分析研究;要提高建设品位,对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要选好投资主体,积极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投资商,打造一批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今年我市的乡村旅游工作有一个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