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鹤壁源于仙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解(十八)
鹤壁史话——鹤壁源于仙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解(十八) 2015年9月4日 18:16:44
鹤,自古以来被视为美丽与吉祥的化身,诸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都是通过仙鹤来表达赞美和祝福。鹤壁之名源于古有仙鹤栖于鹤壁集南山之峭壁,我看,也象征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鹤壁市的前身是鹤壁集(现在改为镇)。鹤壁集是鹤壁市北部的一个城镇,现属鹤山区管辖。历史上,曾是汤阴县西部山区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山西与河南的交通要道,千年古镇。
鹤壁集何以得名?形成于什么年代?文献资料记载甚少,但在民间却有很多传
说,而且富有诗意,美丽吉祥,还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一说,鹤壁集“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这个传说的依据是:鹤壁集南缘有座其状如鹤的巍巍宝山,面向?河一面,危岩绝壁,巍峨壮观,为鹤壁(集)镇南的天然屏障。站立山顶,俯视鹤壁集,全景尽收眼底。
二说,鹤壁集在商代时,山峙巍峨,茂林修竹,一派山青水秀景象。商代十四次迁徙,定都朝歌,这一带为都城畿辅之地。后帝辛常游玩狩猎于朝歌西北(今鹤壁地区)建“西苑”,“鹿为兽,建以楼;鹤为禽,筑以墙”,亦就产生了鹤壁和鹿楼的地名。
三说,春秋时鹤壁属于卫国,卫懿公爱鹤成癖,曾在这里放鹤于南山,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
四说,相传鹤壁最早只有三姓六户人家,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飞鹤齐鸣,观之,见一对仙鹤飞向村来,落在一家影壁墙上栖息,黎明时腾空而去。鹤栖于壁,故名为鹤壁。
五说,鹤壁古时候有家客店,店主人孝从父母,和睦邻里,待客如宾,传为佳话。但因山村偏僻,过客较少,生意清淡。一天来了一位疯癫道士,衣服褴缕,满头秃癞,腥气烂臭,店客都躲而避之。唯有店主不嫌弃,笑脸相迎,招待倍至。道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言道:“名不虚传,我当助之。”挥笔在墙上画了两只仙鹤,翩跹起舞,栩栩如生。此后,道士飘然而去。这等怪事,传之四方,前来这里观鹤者、住店者,络绎不绝。从此,店家生意兴隆起来,而且来这里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遂成一镇,名曰鹤壁。
六说,鹤壁之名相传于黄帝后裔、周灵王太子王子乔(约前565年-前549年)。本名姬晋,字子乔,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公元前五世纪,东周国王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也叫王子乔,道号乔仙。少时聪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诗词歌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民间流传久远。深得历朝历代名人诸如:屈原、汉武帝、张道陵、蔡邕、王粲、陶渊明、李密、李白、武则天、唐玄宗、苏东坡、忽必烈、乃至乾隆等歌之咏之。当年因与父政见不同,厌倦宫廷生活,后拜浮丘仙翁为师,修道成仙。一日驾鹤仙游,飞临今鹤壁集南山,观此山青水秀,风景宜人,风水宝地,便长此住下。由于乔仙博才多艺、治政有方,又深谙医道,悬壶济民,恩泽乡里,倍受当地人敬仰。日久,人们称此山为乔山。乔仙所乘之仙鹤常栖息于白云洞外悬崖峭壁上,人又称此山为鹤山,附近的村庄称“鹤壁”。至今,半山腰的白云寺已废,而乔仙白云洞遗迹尚存,只是洞穴已年久坍塌堵塞。当地民间所流传的“驾鹤仙游”的来历也源于此。
鹤壁集由来无论几说,且都与仙鹤有关。据明、清《汤阴县志》记载,鹤壁集西南10里,有处古迹,名为“万鹤台”,传说古代山水秀丽,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乃是万鹤翱翔栖息之地。所以,以鹤产生的地名,是不难理解的。
鹤壁集地名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还待文献、文物进一步考证。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鹤壁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史书上,或各种资料、碑刻、墓志中,有四处:一是《金史》,公元1126年,金占领北方,安阳为彰德府,鹤壁列为彰德府五大重镇之一。但记载甚略。二是根据鹤壁集北隅一通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赫氏莹墓碑记:“在荡城(指汤阴县城)西去四十里许有鹤山镇,赫氏世居于此。因相家北五母岗、凤凰山前建置坟茔,延绵七世”。三是南寺(峙)湾福兴寺一通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重修碑文记述:“福兴寺北负鹤壁,南俯鹿楼”。这两道碑都是嘉靖年间所修,但一称“鹤山镇”,一称“鹤壁”,而且在其它文物古迹中也有记载,如白马寺访子山碑记,也有“鹤山镇”的文字。是否一地两名,或在鹤壁附近,另建过“鹤山镇”?待考。四是1985年8月,在鹤壁市第六中学发现的一座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王君墓志”。墓志铭点到“鹤壁”,当时叫“鹤壁村”,距今已有1277年的历史。不过,众多专家认为,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了商王帝辛建“西苑”关于“鹿为兽,建以楼(鹿楼);鹤为禽,筑以墙”(鹤壁)的记载,应该说鹤壁这一富有诗意、美丽、吉祥的名字值此就已经驰名九州大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