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天耀一村球场。摄影_孙海
记者_炫风实习生曾明瑞香港报道
天水围,一条河渠相隔,南面是林立的住宅楼,北面是青绿的山。很多拜访过天水围的人,都赞这里环境优美。
不过天水围的美誉也仅限于此。这里处于香港的西北端,远离传统市中心,住户近30万,大部分都是租赁公屋(政府廉租房)的居民。这一带居民的家庭收入平均数,与市中心最高地区相比起来,差了两倍有余。
天水围离深圳近,离香港(市中心)远。天水围的北面就是深圳湾,离海关的车程是十几分钟,而离旺角的车程最快也要一小时。
《南都周刊》记者在这里碰到了很多来自内地的新移民。他们会像深圳河北岸的社区一样,偶尔组织在大树下唱唱普通话歌曲。这几年,港媒称他们为“新来港人士”,坊间则说他们是“新移民”。在香港,“新移民”往往指那些从中国内地移居到本地的人。
与198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2001年以后的“港生一代”,或者凭富贵或学识赴港发展的移民群体不同,多年来,这里的新移民以女性为主,通常以婚姻途径移民至香港。另外,“行为不文明”、“贪心”、“行为怪异”等对新移民的负面印象,近年来(尤其开放自由行及赴港产子数量激增以后)更在香港人心中强化。
天水围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但这里的小社会,却带着很多新移民的总体特征——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消费力弱、夫妻不和等负面特征,在香港新移民家庭中比例更高,这与天水围的社会状况多有重合之处。
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部分新移民家庭的收入低,家庭问题往往也较多。从2004年开始,天水围接连发生的多宗社区家庭伦常惨剧,被媒体广泛报道,2009年一部反映天水围家庭题材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与陆续增多的天水围新闻一起,合力使外界对香港新移民的看法,又加上了一个“悲情天水围”的标签。
2004年4月11日,天恒邨无业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来自内地的妻子及两个亲生女儿,继而自杀,制造了震惊全港的天水围灭门惨案。这也是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的故事原形。
电影以外,天水围和它的新移民们,真的这样悲情吗?
变形的香港梦
天水围本来是大片的鱼塘,从1990年代开始建设成为居民区。与香港大多数居民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轻轨是这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而这里的空气质量明显要比市中心好。在这里,无论是本地原居民还是新移民,每天都习惯沿着轨道,在不同的街区聚散。
王霞(化名)是记者在这里遇到的第一个天水围新移民。她的老家在浙江,6年前嫁给了一个香港的士司机。“第一次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很漂亮。什么都是新的,跟老家完全不一样。”
也有一些香港人住在天水围为数不多的私人屋村里,比如香港城市大学的一个学生。她这样描述着这里的新移民:“在轻铁里,有时觉得他们很没教养,蹲在地上大声讲话,话题无聊,还要争位置坐。不过,看起来,这些新移民家庭主妇对孩子都非常照顾。”
王霞说,她早就察觉到这些本地人的异样眼光。在浙江老家时,她是一个卖手机的店员,平时档口之间都是大声吵闹,没人会说什么。“但这里不同。买东西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口音,如果售货员听两三次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她很可能就会不做你的生意,甚至不理你。”
王霞是这里数万新移民中的一个,她们大多都是女性,来自内地的二三线小城市或者乡村,冲着香港的繁华而来,却往往过着失望的隐忍日子。
香港城市大学的梁丽清说,新移民之所以以女性为主,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还是因为婚姻移民居多的缘故。“在这些家庭里,男方往往本身就是香港的低收入人士,经济能力就有限,于是到内地跨界觅妻。”
这种隔阂有时是两面不讨好。香港同根社(新移民妇女团体)一个社工向记者坦言,“回到内地,朋友们都不相信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有那么多矛盾。我总会时不时地跟新来港的姐妹说,来到香港,你就不能不适应香港的环境。”
在香港,新移民妇女往往也格外受到妇女团体的关注。类似的故事经常可以在女性团体宣传中读到:原住民老公对内地来的老婆态度恶劣,家务不做,家用不给,女方一般却选择隐忍。
“最主要是没地方住,只好忍了。”王霞摇了摇头。她和老公也不时会有争论,不过矛盾并不大。
这个周日,天水围几个社区都在举办卡拉OK歌会。像很多内地城市的社区一样,在一块小广场周围,挂着“严禁XX”等的标语,一些居民唱着普通话歌甚至红歌,其他街坊们就在一边围观——在平时,像广场唱歌这样的活动很少举行,因为涉及市政噪音;也很少有人带宠物下楼溜达,因为狗牌要钱,罚款很严。
天水围,在花园避雨的老人。摄影_孙海
“骗综援”
在记者的接触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偷渡到香港的居民,也就是在香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到港的人,通常会怀念过去靠勤奋去适应社会的日子,并对近年的新移民持鄙夷的态度。
“很多人在深圳有铺位,来到香港就拼命生,拿三四个孩子来骗综援。不做事,有几个孩子就拿几个孩子的钱,上边(指内地的收入)又拿,下面(指香港政府的援助)又拿。”一个50多岁的屋村看更的话语中,明显带着不满。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不是全部。不过,特区政府没有能力调查每一个新移民在内地的真实经济背景,这使新移民的“贪心”印象更加负面。香港电台曾这样评论:“领取综援者,事实上以老人为主体,但一些骗援的个案却使新移民整体上成为了千夫所指。”
在天水围,不少女性新移民因为要照料孩子,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索性做了全职妈妈。她们面对社会援助的难堪有时是难以启齿的,甚至政府为低下层申请综援的社工,在帮她们登记综援时,也会给这些新移民脸色看。
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几年前天水围有些新移民甚至不知道可以领取援助:因为没有社工找他们,街上也没有宣传。
一个来自广西的师奶,名叫笑卿(化名),说一口纯正广东话,看上去自信心也比其他人强。她当初在内地见到现在的丈夫,油光满面,天天卡拉OK,便嫁给了他,岂知1999年到港,却只见到他的家,是“一个煲,一个锅,一个水壶,两只碗,两对筷子,连米桶都没有”。
为了生计,笑卿做过酒楼楼面工、干茶餐厅、当保姆,劳心劳力。最难受的是,香港的亲戚还在背后嘲笑她拿综援。“不做这个我能做什么?英文不懂,我连繁体字都认不全。但拿综援算了,自己却放不下面子。” 笑卿颇有些无奈。
在主动找工作的新移民中,笑卿算是幸运的。除了语言、学历不被承认等障碍外,天水围的居民比一般新移民面对更多一层求职困难:区内没有工业,没有写字楼,连商场都不多,去外面找工吧,单是来回市区的交通费都已经数百元,而工资往往几千而已,算下来得不偿失。
省钱
除了路牌、标语和普通话歌,天水围跟其他香港廉租房社区还有别的不同之处。比如,在这里,人们谈话的主题就与其他香港地区大不相同:在港九区,人们谈论股票,谈论化妆品,但在这里,无论是轻轨车站还是社区广场,陌生人攀谈时,话题往往都是如何省钱。
许岩(男,化名)20岁,6年前从深圳移居香港。他在元朗的一间五金铺打工,为了省车费和生活费,他加入到了天水围庞大的自行车阵营大军中,每天都骑车上下班,买菜。
“如果你能起得早,还可以在天水围找到小贩,那里的东西更便宜,不过你得赶在小贩队(类似城管)出现之前去。”他很有经验。其实,许岩每天的自行车出入,也是无奈之下的生活灵感。父母没有工作,靠综援生活,他多年前就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我现在最怕的是丢自行车。”他总是用两把大锁去锁自行车,邻居常嘲笑他,“这么隆重,以为你要回深圳呢。”
许岩的自行车生活,也与天水围社区商业设施缺乏有着直接关系。这个表面现代化的区域,居住着大量的低收入居民,还承受着不菲的物价。港媒曾调查发现,天水围街市物价“普遍较元朗、屯门和湾仔高,一棵菜心差价高达50%”。多年来,天水围居民习惯了沿着“轨道交通站—商业中心—家”的路线活动,或者到附近的元朗,或者屯门去购物:那些传统的老区,街铺林立,地摊货也多,很容易淘得到便宜货,甚至能吃到20元一顿的快餐。
许岩有两群朋友,一群是在元朗工作的伙计,一群是家附近的年轻人,他们大都拥有内地背景。许说,他刚来的时候也去过港九新界找亲戚,“后来发现没什么好聊,在那边吃饭AA我都给不起。”现在,他有空就去附近的河流钓鱼耍乐。“钓到了我还能吃,一出街就要用钱,况且钓鱼还可以打发时间。”
天水围之外
天水围有一条大渠,有水流过,有鱼在其中,对面就是山林。不过这个地区,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低下阶层,新移民群体,在香港媒体的描述中,却并不太平。
从2004年开始,天水围发生了多宗伦常惨剧。有新移民妇女及女儿被丈夫乱刀斩死,也有患精神病的妻子把子女用绳索捆绑从24楼掷下。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促使媒体和政党持续多年关注天水围的社区危机。
不过也有人认为天水围的话题并无特别之处。香港专栏作家高慧然就这样写过:“发生在天水围的悲情故事,在别的社区同样上演着。让天水围成为一个悲情市镇的,并非天水围人,而是把‘悲情市镇’这个标签贴到天水围额角的一帮政客,以及推波助澜的传媒。”
香港公民党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事也向记者表示,“在天水围,政党和媒体都纷纷做出保护弱势群体的姿态,而新移民就包括在这弱势群体里面。但就香港总体而言,对新移民的具体利益诉求,暂时还没有媒体和团体会明确表示支持。”
上周五,很多香港人到了港岛市中心地区表达意见。居住在香港不同地区的一些新移民,也参加了同根社的活动。她们来自屯门、葵涌等不同地区,在铜锣湾的街头派传单,要求保护新移民权益。有些路人认真地听他们讲演,然后捐钱,但也有个别路人走过,面无表情地大声说:“不要来香港啊!”
王霞和许岩都不知道有新移民团体在这天游行。与很多“只能跟观音倾诉”的其他地区新移民相比,在天水围,很多社区都逐渐组织了居民互助组,不同背景的机构也在定时召集旅行等活动。“至少,在天水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不少同乡吧。”王霞觉得“只要互相说说话,就不会觉得那么无助”。
这天,同根社的街头口号是“新移民立即获得选举权(香港法律规定新移民定居7年方有投票权)”,作为移民香港多年的同根社总干事杨媚,解释了其考虑所在:新移民有了选举投票权,要拉票的政党等团体,就会为新移民说话。不过,组织当天同根社活动的杨媚,在天水围之外显然要面对更复杂的环境。“抢综援、抢奶粉、抢孕妇床位、抢六千港币、影响城市文明……各种埋怨似乎在今年都集合起来。前段时间Facebook那帮人(指“香港本土力量”)都上街游行了。”
“来到香港,你就要适应它,除了格价抗通涨,寻求帮助,你甚至要学懂怎么抗议。这都是以前我们在内地不曾想象的课题吧。”杨媚说。
天水围轻轨循环线。摄影_孙海
天水围的光与影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不少家庭长期倚赖失业综援。
天水围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
过去曾有电影、书籍及歌曲以天水围为创作题材,描述许多天水围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甜酸苦辣。
《穷富翁大作战II》
(本港台制作的真人秀电视节目,2011年,参与:刘雪文)
《天水围的夜与雾》
(电影,2009年,导演: 许鞍华主演: 任达华、 张静初)
《天水围的日与夜》
(电影,2008年,导演: 许鞍华主演: 鲍起静)
《围城》
(电影,2008年,导演: 刘国昌主演: 邓德保、黄孝恩、黄溢豪、阿鱼、蒋祖曼)
《天水围12师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