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一附院副院长、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执行院长佘军军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
宜川县人民医院心电远程会诊。
群众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智能自助取片设备。
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成功完成了达芬奇机器人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这是榆林首台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的手术。
咸阳市中心医院院长接待日接待群众。
内科副主任医师黑雁远程会诊。
患者通过手机扫描“码”上知道健康宣教二维码获取健康知识。
山阳县漫川关镇前店子村村医正在为群众做诊疗服务。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医疗卫生机构调研医改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省卫生健康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公益性为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使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正在向更优质、更便捷、更经济的方向努力。
顶层部署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在家门口就能做这么难的手术,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患者点赞的背后,是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坚定信念和务实之举。2023年12月,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正式全面开诊。从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到覆膜支架腔内隔绝+颈锁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再到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术……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患者在榆林医院得到救治,榆林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得到提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定位于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如今,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已经能开展包括临床创新涵盖疑难复杂术式、微创技术应用等国内外新技术270余项,有效填补了区域医疗空白,大幅提升了当地医院的整体技术,这使得当地居民能在省内享受到国内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也为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周边省区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明显改善了地区医疗服务的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为了进一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陕西省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布局,推进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宝鸡市中心医院、渭南市中心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等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各地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地满足省域内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靶向发力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现在,周末来做透析不收挂号费,还能避开就诊高峰,治疗更方便了。”55岁的崔先生因患有尿毒症,每周都要到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一次透析治疗,家庭负担较重,在得知医院开展“院领导接待日”活动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院领导反映了问题。
省二院党委书记刘卫东在接到崔先生的反映后,经过开会研究,很快便制定推出了周末免挂号费的惠民措施,周六、周日所有来院就诊患者均免除挂号费。
“‘院领导接待日’制度是医改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医院领导与患者及员工的面对面沟通,解决医疗服务中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服务效率,不断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省卫生健康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不断健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三级医院推行“院领导接待日”制度,目前已有75家三级医院启动相关工作,累计接待患者、职工630余人次,解决预约诊疗、住院缴费、配套服务等方面问题700余个,优化患者就诊流程、医院工作流程等方面制度320余项,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在深入推进医改的背景下,省卫生健康委全面推进医院规章制度、医院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建立健全,提升公立医院治理效能。全省31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完成党委会会议、院长办公会“两个议事规则”修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246家实行院级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指导市县两级医疗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3个市和7个县(市、区)公立医院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年薪制。选择西安市中医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选定3家省级医院开展2024年度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准备。
在深化医改路上,陕西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从建立医保基金省级统筹调剂制度入手稳步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工作。修订完善全省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触发评估指标体系,2024年新增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39项(新增16项、修订完善6项、废止17项),药学类价格项目8项。扎实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省12个统筹区中,5个市实行DRG付费改革,7个市实行DIP付费改革,提前完成四个全覆盖目标任务(统筹地区全覆盖、医疗机构全覆盖、病种全覆盖、医保基金支出全覆盖)。印发《关于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遴选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37种。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省累计执行集采药品769个、医用耗材29大类,平均降幅超过50%,累计节约首年采购资金94.81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共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98个,启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4个。全省检验结果互认项目三级甲等医院101项,其他医疗机构60项。延安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区域联动 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患者有无冠心病史?是哪一年做的心脏支架手术?”和传统意义上的“看病问诊”不同,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该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黑雁正隔着电视屏幕,为40多公里外的云岩卫生院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并逐步判断患者病因,确定诊疗方案。
除远程会诊外,英旺、云岩等“医共体”分院还能将心电图、医学影像等“一键上传”至总院,急诊10分钟内、门诊半小时内就能传回诊断结果。
这样的远程会诊并不是个例,自2019年国家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后,省卫生健康委将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强基层的重要举措,先后制定印发《试点方案》《操作指南》和《陕西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以24个试点县(市、区)为重点,从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推进建设,着力在县域打造“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个共同体,总结形成汉阴医共体建设经验并向全省推广。推进“千县工程”组团式帮扶与医共体建设衔接,54个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等三大中心功能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为急诊急救患者争取更多有效时间。随着全省医改工作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大病重病在省里就能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始终是省卫生健康委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着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同时,省卫生健康委还加快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通过积极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苏陕协作等资金,不断提升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45个脱贫县医院服务能力,遴选确定两批共计108个县级医院专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23年陕西省83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基本标准(相当于二级医院能力),科室设置平均配置率达到93.01%,平均住院日、三级手术占比等指标持续向好。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69.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38%的达到推荐标准,在12个县依托医疗服务能力较强、区域位置适中的乡镇卫生院打造当地县域医疗次中心,重点支持18个中心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科室共建项目26个。同时重点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示范中医馆268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40个,2023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9.84%、44.06%。建立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帮扶机制,73个县全面派驻县级医院人员到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到5126个、占全省村卫生室总数的23.71%,并在83个县(区)全面推动建设心电、影像“两张网”,目前心电图“一张网”已覆盖49.88%乡镇卫生院,影像“一张网”已覆盖31.79%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
技术赋能 绘就信息化发展蓝图
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群众扫描健康山阳二维码注册电子健康卡后,使用手机端的电子健康卡实现挂号、诊疗、检验结果查询“一卡通”,同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公共卫生服务记录和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中的各项健康数据可根据其就诊和公卫服务情况实时更新,将档案柜中的纸质“死信息”变为了可随身携带、动态的数字“活档案”,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信息技术开启了卫生健康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贴心便捷。全民健康信息化成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三医联动”、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积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制定印发了陕西省《智慧健康总体方案(2023—2027年)》,按照“省级统筹建设,省市两级部署,省市县乡村五级应用”思路,系统谋划实施“云网基础设备升级工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工程”“省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行动”“智慧医院建设行动”“数据要素×医疗健康行动”“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等四大行动。省卫生健康委坚持以“务实管用,又好、又快、又省”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集约高位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三秦智医助理暨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建成后将为各级卫健部门监管基层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切实增强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将建设统一数字底座,集成、改造和新建多个业务应用,在纵向上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在横向上实现跨部门传染病监测、防控、风险预警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提升传染病多渠道预警、联防联控、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多路并进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开学季,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警惕秋季传染病,保护儿童健康”“科学预防 健康通行——秋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在省疾控局的微信公众号,每当季节变换和传染病季节性流行时,群众都会收到来自省疾控局的“温馨提示”。为尽可能防止形成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省疾控局制定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培训工作骨干,建立“日监测、周分析、月评估”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制度,针对性加强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常见传染病和重点人群发病情况分析监测,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及时进行传染病流行风险研判并发布分析研判报告,为防控工作打好“提前量”。每周的《陕西省传染病监测分析周报》《新冠疫情监测分析周报》指导全省各级疾控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省疾控局聚焦主业,深入实施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策略,提升防治成果,截至8月底,全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0.56%、40.45%。制定出血热高、中、低发县(区)精准防控策略,联合教育、商务、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印发加强出血热防治工作十条措施,持续为重点地区16—60岁适龄人群免费接种出血热疫苗,将出血热疫情控制在低发水平。坚持季通报和半年督导制度,分地区召开艾滋病防控专题推进会,全省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分年龄段开展成人乙肝补充免疫,填补人群乙肝免疫空白;制定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工作指导方案,在3个县试点开展丙肝“肝净行动”,肝炎病例报告数明显下降。建立“定点医院负责病例诊断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访视管理,疾控机构负责规划管理”的“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对密切接触者、老年人、入学新生等人群主动进行结核病筛查,大力实施基层推介,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推介可疑者进行补助,将活动性肺结核(包括耐药性肺结核)纳入Ⅰ类门诊慢特病,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
今年以来,省疾控局全力推动疾控体系改革落地见效,争取政策突破推动陕西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医防融合工作模式,在全省2378家医疗卫生机构派驻1070名专职疾控监督员,同时设立1682名兼职监督员,推行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在疾控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双向流动、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省疾控中心纳入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库,总投资2.9亿元的省公共卫生中心(一期)项目已竣工,投资2.5亿元建设3万平方米的省疾控中心应急业务大楼即将竣工,届时新增业务用房1.8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实验用房约9000平方米;建成由7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陕西),指导市县级组建传染病应急处置综合应急小分队,并开展拉练培训;开展流调、消毒、预防接种、地方病等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用”,提升专业人员业务能力……省疾控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从硬件设施、人员专业技能等多方面提升疾病防控服务能力。此外,还积极推进公共场所、饮用水供水单位和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改革,简化艾滋病筛查和确证实验室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征程如虹不停步,中流击楫再出发。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省卫生健康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解决好群众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筑牢健康根基。
(省卫生健康委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