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的幸福生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20:38

  初冬时节,走进崇信县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安置点,一座座新居排列有序,环境整洁舒适,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安置点内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足球场、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便民小超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安置点,是五年前该镇针对林缘区贫困群众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的实际而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5166.5万元,建成康居住宅167户、幸福大院1处,共搬迁安置13村困难群众207户。

  随着易地搬迁工程的实施,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刘村村民马秋燕,搬迁前一家5人,居住在半山腰的5间土房子里,因母亲残疾、孩子年幼,主要依靠种几亩地、养2头牛的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生活十分困难。而如今,走进搬迁户马秋燕家里,房屋内干净整洁,以前黑白电视换成了网络电视,厨房内接通了自来水,院落变成了硬化院坪,厕所变成了水冲式厕所,还配套安装了热水器,门口小菜园里的蔬菜长势非常好,一家人生活的井井有条。

  马秋燕告诉记者:“以前,我住在山沟沟里,要不是易地搬迁,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当时,包村干部到我家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我还是有顾虑的,搬出来我的牛咋办?两头跑也不方便。为此包村干部多次上门的耐心讲解政策,并承诺人搬下来,牛也会搬下来的。搬出来后,这一院房子我们只掏了1万元,剩下的政府给我们全部进行了补贴。”

  基础设施改善了,带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是关键。安置点配套建成了养殖小区、蔬菜大棚,为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我家在养殖小区租了2座牛棚,养了58头牛,还在老家种了50多亩玉米,一年下来,能挣10万多元。丈夫在附近的煤矿打工,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境况,马秋燕脸上充满了喜悦之情。

  群众搬出来,配套产业有了,乡村治理也得跟上。为此,新窑镇在安置点成立了党支部、居委会,并选派乡镇干部蹲点联系,建立“全天候”群众诉求响应机制,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新路径,严格落实“镇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制度,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一站式、便民式”服务,引领形成共建共治、和睦友爱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新格局。

  据了解,移民社区的群众都是从镇上13村子搬迁过来的,很多群众之间相互不认识,再加上还是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矛盾。为此,社区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议事协商主体,设立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定了《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居民弘扬文明新风。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政策宣传、邻里互助、农民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活动,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社区”、结识“新邻居”,形成邻里和谐相处、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移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永锋说:“下一步,移民社区将持续用力,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孕育文明好风尚,让乡风民风美起来,奋力谱写移民社区和美乡村新篇章。”   

  通讯员 王颖月  朱双双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