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鸡”正名(修订稿)
2017-05-11 04:46
秦文公十九年(前747),获若石,在陈仓北阪建陈宝祠。距陈宝祠建祠1503年,唐至德二年(757),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今年适逢2017丁酉鸡年,是宝鸡正式得名1260年。然而关于“宝鸡”的误读仍在流传,这种把误读当作正解,把传说当作信史,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在旅游宣传方面带来消极影响。
一、关于“宝鸡”的误读
其一,在宝鸡鸡峰山山顶,一只雄鸡雕塑下面,镌刻着《陈仓宝地,神鸡鸣瑞》为标题的文字:“唐至德二年,因陈仓山复闻鸡鸣之瑞,故改陈仓为宝鸡,陈仓山为鸡山,又名鸡峰山”。 落款“宝鸡市人民政府 乙酉年春”。
其二,宝鸡高速公路客运站广场上的《若石》:“肃宗驻凤翔平定安史之乱,闻陈仓鸡鸣以为祥瑞,改陈仓为宝鸡……”
其三,宝鸡市行政中心广场雕刻着一幅《金鸡鸣瑞》的浮雕,其内容如《前言》所说:“唐肃宗驻跸平叛,闻陈仓鸡鸣,以为祥瑞,敕改宝鸡。”
其四,《宝鸡日报》2016年6月9日头版《探秘神鸡鸣瑞的新亮点――市长惠进才调研鸡峰山侧记》,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吸纳了流传甚广、似是而非的观点。
“至德二年”, “闻陈仓鸡鸣,以为祥瑞”,来自对《元和郡县图志》“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的想当然式解读,把秦文公时陈宝祠的故事,望文生义地置于唐肃宗名下,导致了谬误流传。
二、“宝鸡”名自“陈宝祠”----史籍中的陈宝祠
[东汉]荀悦《汉纪》:“雍鄜上下畤及陈仓宝鸡祠本秦侯以其意所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唐]李泰《括地志》:“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石鸡在陈仓山上。”[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宝鸡县……唐至德二年改为宝鸡县,以秦文公获若石于此,以征为名,今犹有宝鸡祠存焉。”
[五代]《旧唐书·褚遂良传》“文公遂以为宝鸡”。
[宋]《新唐书·褚遂良传》“文公遂雄诸侯,始以为宝鸡祠”。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奴剌、党项寇宝鸡。”[元]胡三省注:“……至德二载,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以其地有秦时宝鸡祠故也,时属凤翔府。”
陈宝祠,荀悦称为“陈仓宝鸡祠”;
郦道元“陈宝鸡鸣祠”,或者“陈”为衍字,应作“宝鸡鸣祠”;或者缺一“仓”字,应作“陈仓宝鸡鸣祠”;李泰“宝鸡神祠”;乐史“宝鸡祠”。
“宝鸡”得名的官方资料,出自[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宝鸡县,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至德二年(757)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联系胡三省的解释 “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以其地有秦时宝鸡祠故也。”即:“宝鸡”名自陈宝祠。
上世纪八十年代,史念海先生《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中)》:“凤翔置县为唐时事,当时与县并置的还有凤翔府。凤翔府辖有岐山县。据往古传说,歧山之上曾有凤凰飞鸣。府县名称的取义,皆当在此。宝鸡亦唐时所设的县。据说春秋时期,当秦文公之世,有陈宝鸡鸣之瑞,故以为名。”
联系乐史《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陈宝鸣鸡之瑞”,指的是秦文公时陈宝祠的若石之瑞。至德二载(757)唐肃宗之所以改陈仓县为宝鸡县,是因为陈仓县域内有秦文公建立的文物名胜――陈宝祠,当时陈宝祠已经被习惯性地称作宝鸡祠了。
关于宝鸡得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秦文公建祠的主观认知和政治图谋,以及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时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诉求上。“宝鸡”名自陈宝祠,是一个平实的结论,也不妨碍相关歧争的继续与深化。
三、民间故事里的陈宝祠
在“雌霸雄王”的故事之外,晋灼认为,“陈宝鸡头而人身”。
还有一个叶君与宝夫人神合的民间故事,从南朝宋到唐代,陈宝祠也被称作宝夫人祠。
[南朝宋]裴駰《史记·封禅书·集解》“陈仓县有宝夫人祠,或一岁二岁与叶君合。叶君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雉为之雊也。在长安正西五百里。”
[唐]司马贞《史记·封禅书·索隐》“所以代俗谓之宝夫人祠,抑有由也。叶,县名,在南阳。叶君即雄雉之神,故时与宝夫人神合也。”
四、诗赋里的陈宝祠故事
在唐肃宗改名之前,陈宝祠声名显赫,在文人诗赋当中频繁涉及。[西汉]扬雄《羽猎赋》:“追天宝,出一方”。东汉应劭曰:“天宝,陈宝也”。
[东汉]张衡《西京赋》:“岐梁千雍,陈宝鸣鸡在焉”。 东汉应劭曰:“时以宝瑞,作陈宝祠,在陈仓,故曰陈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九成宫颂》:“周朝瑞鸑,声参协律之宫;陈宝鸣鸡,响杂司晨之序”。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张衡、王勃、李吉甫三人所说的“陈宝鸣鸡”,所指就是陈宝祠。
在文学作品当中,最早用“宝鸡”指代陈宝祠的,是[西晋]潘岳的《西征赋》:“宝鸡前鸣,甘泉后涌”。
“雌霸雄王”的民间故事,也吟诵入诗。[南朝梁]刘孝威《正旦春鸡赞》:“宝鸡陈仓,祠光表神,雄飞帝汉,雌鸣霸秦”。 [唐]王勃《檄英王鸡》:“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陈宝鸣鸡”,[南朝陈]徐陵《斗鸡》:“陈仓若有信,为觅宝鸡来”。[北周]庾信《概然成咏》:“宝鸡虽有祠,何时能更鸣”。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夕宿鸡神之野,朝登凤女之台”。 [唐]王勃《九成宫颂》:“宝鸡获祉,非熊入贶”。“宝鸡获祉”,意思是陈宝祠的若石和声光现象是一种祥瑞。
关中西部典型的文化符号有“凤鸣岐山” “陈宝鸣鸡”,两者联袂入诗。
[唐]王勃《九成宫颂》:“周朝瑞鸑,声参协律之宫;陈宝鸣鸡,响杂司晨之序”。
[唐]王勃《晚留凤州》:“宝鸡辞旧域,仙凤历遗墟”。“宝鸡”指代陈宝祠所在的陈仓县。
[唐]刘祎之《九成宫初秋应诏》:“野分鸣鸑岫,路接宝鸡坛”。
[唐]李子卿《驾幸九成宫赋》:“前瞻鸣鸑之岫,傍指神鸡之祠”。
[唐]李隆基《幸凤泉汤》:“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
诗赋当中涉及的“宝鸡虽有祠”“鸡神之野”“宝鸡坛”“宝鸡获祉”“神鸡之祠”“陈宝”,指代的都是陈仓县的陈宝祠, 这些诗都创作于唐肃宗改名“宝鸡”之前。
从以上诗赋可以看出,陈宝祠与“宝鸡”的联系,已经成为常识、约定成习。
“宝鸡”改名之后,陈宝祠故事仍然被诗人们关注和吟诵,[唐]李商隐《寄令狐学士》“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 [唐] 褚载《陈仓驿》“锦翼花冠安在哉,雄飞雌伏尽尘埃。 一双童子应惆怅,不见真人更猎来”。[明]伍福《祀鸡台》“秦师畋得石如鸡,千载相传作县题。”[清]王士禛《凤翔府》“雌鸣尚忆秦人霸,星陨难销汉相愁”。《宝鸡县》“霸图今寂寞,陈宝亦销亡”。
五、建议
为“宝鸡”正名,传播“宝鸡”之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于“宝鸡”得名,应当遵从史实,给出一个取得最大共识的可靠观点,经得起推敲检验的平实结论,那就是:“宝鸡”名自陈宝祠。建议对上述误读“宝鸡”的现象,及时予以修正,在以后的宣传工作方面,明确区分故事与正史。
目前,团结村、戴家湾村各有一个陈宝祠,金台观内有一个陈宝堂。
我们建议,在陈仓北阪复建陈宝祠,增益其规模,彰显秦文化,为“宝鸡” 标明来路,抵销误读带来的不利影响。
适逢鸡年,贵州凯里的“六个鸡”车站在中央电视台火了一把。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在全国包括县级市在内的600多个城市,无不注重旅游,开发旅游。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就是比较优势,就是经济资源。一个城市的全部内涵,都包含在城市的名称之中。一些一线的直辖市,举足轻重的省会城市,都在努力地以通俗的方式,无障碍的方式,传播着城市之名。比如:1天天乐道,津津有味;2话说福州,有福之州;3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成都,都成!4江南福地,常来常熟;5晋善晋美,山西晋城;6丝绸之路起点,华夏文明之源――美丽西安。
“宝鸡”蕴含着城市的全部内涵。我们要放下身段,借机、借势主动宣传“宝鸡”之名。要找到一条兼容历史之真、文化之富、艺术之美的传播内容,宣传“宝鸡”。
宝鸡的文化符号,最近有专家总结为“文明的摇篮,礼乐的中心,佛教的圣地,华夏的根脉”。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删繁就简,宝鸡的文化符号就是“周礼之源”。
我们曾提过一个建议,“周礼之源、闻鸣宝鸡”;“文明宝鸡,宝鸡闻鸣”。其中,“文明”是“宝鸡”古今文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成就;“闻鸣”与宝鸡相呼应,兼容“凤鸣岐山”代表的周文化,“陈宝鸣鸡之瑞”标志的秦文化,以及当代“闻鸡起舞”的宝鸡精神。
(作者王宏波,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市社科联副研究员、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