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文史《解读今古开州密码解码“3” 》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9 12:45

这里的“3”指的是开州城市曾历经三次变迁,并迎来三次发展机遇,其中古代两次,当代一次。

第一次城市变迁,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这一年恰是刘备领益州牧,作蜀主的第一年,为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刘备关注到三峡地区朐忍县丰富的盐利资源。

朐忍县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盛产井盐,县东汤溪河畔已凿井取卤,西北澎溪温汤井已汲水煮盐,西南磨刀溪长滩已取卤制盐,可以说,朐忍县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地区,也是蜀汉政权的纳税大户。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刘备特将朐忍县三个产盐地分别析出另置为县,将原朐忍县保留为今天的云阳县,将其西南部长滩所在地析出置羊渠县(今万州),又将西北部温汤井所在地析出置汉丰县(今开州)。据考,蜀汉先主刘备于澎溪源南岸筑造汉丰县城,汉丰县古城址位于今滨湖东路龙王庙一带。这是开州第一次拥有乳名“汉丰”,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建城。

第二次城市变迁,是公元 618 年,也就是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的第一年。为加强地方管理和道州县设置,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这是开州城市的第二次蜕变。据考古发现,在东河与南河交汇地的西北角,也就是故城原外西街一带,早在汉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先民聚居痕迹,于是因利聚人,因人成邑。

可以说,唐高祖李渊是顺势而为搬迁汉丰县古城的,东河与南河交汇地已然成市,商业繁华,是汉土丰盛之地,聚宝盆已经形成,唐朝刚刚建立,需要经济支撑,加之早在魏晋隋已在此置州,州辖六县七郡,无疑是一块肥肉。李渊借推行道州县制,遂把汉丰县治搬迁至已然成市的地方作为州治、县治所在地,州县同城,地位显赫,地址就是现汉丰湖水下的故城遗址。

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是一片福地,它“面毗卢之苍翠,枕盛山之巍峨,澎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是较好的防洪减灾之地。这里是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源头,古称彭溪源,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顺南河而上可到达西部物资集散中心临江市(临江镇),顺小江而下可与长江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到了宋代,这里已发展成为“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大都会。

第三次城市变迁,是公元 2008 年,也就是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的第一年。按照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规划,汉丰故城属全淹全迁县城,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开州人民彰显爱国情怀“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掀起了一场大搬迁、大建设的大决战,仅用一年时间,就拆掉一座旧城,建设一座新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任务,创造了“开州速度”,书写了开州奇迹。

为了破解三峡工程在开州境内的滩涂污染难题,国家在开州筑坝蓄水,从而形成了三峡工程中的“坝中坝”“湖中湖”。由此,一个美丽的内陆人工湖泊诞生了,这就是汉丰湖。汉丰湖是开州老城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涌动的水波里,全是开州儿女“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情怀。

如今,开州城市已然脱胎换骨,荣膺“巴渝新十二景”称号,不但是开州人民的幸福家园,也是万千旅游者的开心乐园。新城街道纵横,平坦开阔,绿意盎然,古韵新景,加之城内驷马、观音两条小河淙淙而出,将新城与汉丰湖相融相亲,由此形成一幅“城在湖中,湖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美丽画境。媒体称开州人民生活在“湖”中(谐音‘福中’),是一座享“湖”的城市。

开州新城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碧水蓝天典范城市”称号,成功入选“中国十大休闲小城”,荣获全国健康促进区,新晋“重庆十大旅游新名片”,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实现了开州城市的第三次涅槃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