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很老了。
他还在躬耕西岐。
夕阳西下,秋冬的风不知为何,簌簌吹拂在西岐的夏日里,麦浪不美,只冷冷地空。远处近处的人,皴裂的脸,黢黑地灰着,双眼融进麦地,成为喑哑的一色的枯黄。一望无际地苍凉的麦地里,立着苍凉的姬昌。粗糙的双手,尊敬,期待,厚重地揉开麦穗,希望可见收成。
姬昌摇头,叹息,已说明一切苦难仍在延续。靠天吃饭,靠地吃饭,靠双手吃饭的农人们,亲眼看到,又一年了,还是这样,空有麦穗,中无麦粒。
那个食盒,他们说,曾经是有籽无实(食)。后来姬昌去朝歌,再带回,那时盒里装的,已经是儿子姬发做成的肉饼,有(食)实无子。
一切不过一场空。
这场空里,却是天地暗涌,人间巨痛。
姬昌种地,这是他与天地沟通的方式。信赖土地,被土地养育,又用土地,养育子民。无声的,自然的,亲厚的,虔诚的态度,活着本该良性循环,滔滔不绝的生活。
暴虐带来的天谴却殃及任何一人,任何一地。
姬昌善卜。
这同样是他与天地沟通的方式。或者说,是天地愿给人间一点启示——通过他之手他之口。这卜筮之玄机奥义,原是要给蛮荒以文明,给血腥杀戮以生机,给一切来得及来不及的一次机会……
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召之因果,远远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会牵涉无辜。又似乎不能说是无辜,所谓共业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该做好天地间的自己,守一切自己该守的秩序,还得出心出力去督促那些摧毁秩序的人去建立秩序,如此方能天下太平,否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个人的孽,个人促成,他人若袖手旁观,便成天下之罪。人之为人,既是人自己,还是宇宙天地里的一环。王土王臣,内外战火,不可能有机会完全明哲保身。所以,姬昌要前去西岐尽君臣之义,比干要掏心,姜王后要死谏,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力所能及,做能做之事。否则,他们何错之有。
后来,比干死了,姜王后也死了。因卜获罪的姬昌,身陷囹圄,自己差点死去,两个儿子,一死一伤。
姬昌亲见殷寿如何无德,弑父杀兄,残杀无辜,搅动人伦风云,他老态龙钟,颤颤巍巍站起来,说殷寿继位之事有问题,说殷寿会死于血亲之手。这哪里是姬发心中看不起,曾经因他感到尴尬、自卑的父亲。姬昌心中有德,有爱,有天下,有子民,关于殷寿暴政,他看得懂,看得清,可挽回时他不遗余力,仍然力劝殷寿自焚祭天以消天谴,当一切无可挽回,他撕破,敌对的勇气,动人心魄。
姬昌在地牢内,告诉姬发,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他同样会攻心,问姬发,如果你真的相信殷寿是你口中所说的英雄,你就不会朝堂救我,还来地牢看我。
姬昌说他后悔把姬发送到殷寿这样的人手中。一是说明,曾经哪怕现在的君臣之义,诸侯朝拜的秩序,于他,自始至终是守护,也是守住的。二是他明白,从此时看来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一切注定无法改变,若当初留姬发在身边,作为父亲,他定能教好儿子,立心立命立德。种种之前,他已尽心,做了还做的。种种之后,若再向殷寿低头,则是助纣为虐,有违本心,有违天道。这句话对殷寿其人其事的定性,已经表明了姬昌的态度。换言之,觉醒的不止姬发,更有早于姬发的姬昌。
这种明白和觉醒,覆水难收,一往无前。意味着不可能折中,没有转圜余地。不会认输苟延残喘,也不会蝇营狗苟沆瀣一气,就是对立面,就是要站天道这边,哪怕生哪怕死,哪怕需徐徐图之多年,也要去做这件事。
是让路走到尽头,才去走路生出来的路。沿途之事固然残忍,但那时那刻只能那样走。新的路,在姬昌跋涉到此时时,自动出现,或者因因缘俱足而出现,姬昌就要迈步走上一走。
这就是顺应天命吧。
当初是,现在亦是。
姬发的意志延续于父亲姬昌,壮大于自身。姬昌的勇气,智慧,德行是大海的源头,汩汩流淌着,才有姬发自成一条河,后来百川归海的抵达。从这个意义来说,姬昌是最好的父亲。是当时天下无双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