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浑源·恒山边塞文化特色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9 16:20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山。其中,虎踞于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三关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而龙盘于东南边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则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道。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教之圣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山西浑源是北岳恒山所在地,是明代“九边重镇” 宣大山西三镇的咽喉要冲,也是塞上历史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恒山·浑源在全国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那么,是什么东西使恒山·浑源对古今游人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


虽然古人早有“域中之山,莫尊于五岳”和“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但毕竟“三山五岳各不同”,各山有各山的特色,每岳有每岳的奇容。没有特点就没有吸引力可言。就恒山而言,除了北岳之崇、道教之盛、古建经典、绝塞风光、民俗风情等等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基本要素外,她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以自己“人天北柱”、“华夷之限”、“中原门户”“华北锁钥”的独特军事地位,所积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名山的边塞军事文化特色,在万山丛中独树一帜。应当说,这样一种边塞文化特色,才是北岳之魂,恒山之宗,才是浑源文化的骨格和脊梁。


一、“得恒山者得天下”,恒山“可折天下脊”

恒山得名很早。《周礼》:“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早在四千年前舜帝北巡时封为北岳,《尔雅》就有恒山为北岳的记载。恒山古时候又有常山的别名,取“北方阴终阳始,其道常久”之意也,此外,在汉文帝、宋真宗时也曾因避皇帝名讳改称常山。


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整个“山脉由阴山南入朔平、大同府境”,沿东北走向,奔腾起伏,蜿蜒而去,东西绵延五百里,号称一百零八峰,横跨今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和忻州地区的代县、繁峙、五台有河北省的蔚县、阜平、涞源、曲阳等县,至河北境内与太行山相接。其主体在山西省北部这一段,主峰玄武峰,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海拔2016.8米。其实,古代,恒山山脉的范围还要比这大得多。《管子》曰:“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汉之间。”《名山记》说:“恒山周回三千里。”《尚书·禹贡》也有“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之语。古代,恒山山脉与太行山山脉以滹沱河为分界,河之南为太行山,河之北属恒山。

站在大恒山的视角看,恒山山脉具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山雄势险,横亘塞上。数百里内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峰比肩而立,叠嶂拔峙,气势磅礴,沟壑崎岖,远远望去,群峰奔突、山走泥丸,为中原天然屏障,大有不可逾越之势。


难怪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这样描写恒山:“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北宋画家郭熙在比较五岳的山势特点时也说:“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衡山如飞,而恒山如行”。一句“恒山如行”把北岳恒山群峰连绵、奔腾起伏、天然屏障的形胜特征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出来。因此,恒山同时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争战拉锯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十分明显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既存在所谓“华夷之限”的长期对立,也有着或隐或显的民族融合与文化渗透。如果要从历史遗留的种种信息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这一重大命题,那么,从恒山边塞军事文化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会真正找到浑源·恒山文化的真谛。

二是雄关林立,兵家必争。《通志》山川考证论载,恒山有南北东西四支脉。南支从“与恒岳连脊而南的抢峰岭起,顺水而南,经瓶形岭,连句注塞,过喧谷、太白山,越野窝岭、鹅毛岭、枚回岭,出觉山、隘门山、御射台、铁岭,腾跃入紫荆关、倒马关,跨阜平,达曲阳,为恒山之脊”。“恒麓之西为磁窑峡,峡水北流入浑河,有龙山、永安山、横山,经李峪口、大小凌云二口,通代州北楼口,与古武川地偏头关、雁门关、宁武关相连”。“由岳麓循候塘、喧谷而北,历玉华、翠屏、柏梯、五峰诸山,以达于望孤岭,岭西为乱岭关,岭东为白羊山,皆恒岳东支也”。“由浑源而北抵桑干川,为恒岳之北支也”。山之阳曰凤凰山,画锦山,又有边耀山,龙首山、九净山、平顶山、巧八山、飞凤山;山之阴,则自崞山口盘折而北,循桑干,迤逦至六棱山、火烧岭、龙澍山,与直隶西宁相接。“明确地点出了平型关、雁门关、紫荆关、倒马关、偏头关、宁武关等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长城内外三关均在恒山沿线,桑干河边九边重镇的大同近在怀中。恒山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神话传说,上古时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就是先占领恒山,把恒山作为屯兵的大本营,再向蚩尤展开全面反击,最终夺取了胜利。现在恒山主峰庙群精典建筑的九天宫内还供奉着向黄帝授天书、教兵法的九天玄女圣像。

春秋时,赵简子(越鞅)谋并代,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恒山,往得者,立为后。”诸子竞往取,无所得。毋恤(其次子赵襄子)还,曰:“已得矣。”简子曰:“奏之。”对曰:“恒山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矣。”于是,废长立幼,将毋恤立为太子。(《国语》)越襄子接位后,果然依靠恒山天险将代国吞灭,并从八达岭开始,沿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顺恒山沿线修筑了赵长城,以为攻守。仅浑源境内,就有约一百五十多华里。这一段成为后来内长城的组成部分。


史籍载:早在舜帝时就封恒山为并州镇,汉高帝置恒山郡,汉惠帝置恒山国,遣精兵强将镇守之。历史上,汉朝与匈奴之争,宋朝与辽金之争,恒山沿线都是主战场。南北拉锯,朝汉暮胡。据史学家研究,恒山兵史上仅有据可考的较大战争就不下千次。大同地方史志有关专家曾统计,历史上曾有二十四位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十三个皇帝带兵在这一带打过仗,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如赵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两汉的周勃、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武、吴汉、唐朝的尉迟恭、薛仁贵,北宋的杨业、佘赛花、杨延昭,辽代的萧太后、白天佐,明代的徐达、常玉春等都在恒山一带打过仗。由此,前人在总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说:“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而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据恒山而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而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轴线的绝塞天险。就连现代的抗日战争时期,恒山山脉也是八路军和抗日军民与日寇拼死争夺的战略中枢,是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主要依托。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灵、灵丘、浑源三县后,企图夺取恒山,与大同南下之日军会合攻占太原。十七日,毛泽东给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不论如何,恒山山脉必为敌军夺取冀察晋三省之战略中枢,向此中枢出动主力,此点已为浑源、蔚县、广灵之被占所证明”。整个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军民为夺取抗日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丰功伟绩。时任晋察冀边区主要指挥员的八路军115师政委、后来的聂荣臻元帅,曾赋诗一首,以志其事。诗曰: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湾河,凯歌高奏鸭绿江。总之,尽管“得恒山者得天下”,“恒山可折天下脊”只是一个比喻,但恒山在众多名山大岳中无可比拟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历代兵家所高度关注,当属不虚。


清顺治年间任浑源知州的张存德曾这样评价恒山:“山以泉石幽奇,物华丰美,则恒绌;以攻守要害,障蔽邦国,则四岳亦绌。衡山僻在南服,非用武必争之地,岱宗特起东方,绝不包络郡邑;南徐、北青以为望,而不以为固也;洛阳之守在虎牢,不在嵩;长安之守在潼关,不在华。独恒山南包全晋,东跨幽燕,西控雁门,北缠代郡,都之南以肩臂扼边疆,都之北以嗌吭制中原,形势甲天下,真常山蛇矣”。张公的这段精彩论述,为我们准确地评价了恒山重要的军事地位和价值。

二、铁马金戈,争战融合,苍海桑田,异彩纷呈

千年历史,浩如烟海,恒山边塞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三大突出特色。

(一)北岳恒山古代防御体系的三大要素:

长城、堡卫、烽堠

如果说恒山沿线古代战争的基本态势是汉守胡攻或长期对峙的话,那么以长城、堡卫、烽堠三要素为主体的古代防御体系就是中原御敌于国门之外战略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长期的演变和完善,这一体系已相当完备。

长城,恒山沿线以大同地区为主的长城,除赵长城、秦长城外,以北魏和明初修筑的长城规模更大。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又于北线万里长城(外长城)之南,沿北魏“畿上塞图”的遗迹修筑了一道内长城。这样,万里长城自居庸关往西便分为南北两条干线。北线为外长城,南线为内长城。自居庸关起,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进入山西灵丘、繁峙、浑源、应县、代县、山阴、朔县,最后双双会合于晋西北的偏关县老营。内外长城构成了一道周密完备的军事防线。其上雄关林立,威名远播。


据考证,山西还保存着三段北齐长城,最主要的一段西起岢岚,经五寨、宁武、代县、应县、浑源,止于广灵,至今风骨犹存。

堡卫。在大同镇辖下,至明代时建有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云川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13个卫所城。以5600人称卫、1120人称所计,兵力总规模达68320人之多。的确是“九边重镇”。在卫所城之下,又设屯军堡,与长城、镇城、关城、卫所城构成犄角之势。全镇相继建立屯兵堡31座,村堡788座,浑源有38座。其中最著名的是边墙五堡:即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


明朝时修复了东西绵延万里的长城进行防御,并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自此“九边”地区成了明朝与蒙古角逐的主战场。明蒙边界刀光剑影,战争不断。北边三镇宣府、大同、山西因其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内屏京师,外抗强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时任宣大山西三镇总督的杨时宁于万历三十年(1602)组织文武将吏对三镇进行实地调查,图说各镇的形胜、要害、边防情况,编辑、整理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详细记载了恒山山脉“九边重镇”的战略地位。《图说》及《三云筹俎考》均讲到了浑源城的战略地位。其文曰:“本城故唐州治……本城群峰拱向,恒岳巍峨,环绕八山,浑流八水,凿岩构木,遗址屹然,诚云中要害也。若守乱岭之关则虏骑必难东下,固磁窑之口胡马何能南驰,有警坚壁清野,不久虏必宵遁。故浑源之地可掠不可攻,贵守不贵战……。”

在当时不仅浑源城是“九边重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连浑源的王庄堡镇也是榜上有名。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及《三云筹俎考》记载,王庄堡地处三岔路口,是大同府城去河北和经涞源去京师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从大同府经这里向繁峙、五台、太原南下的重要关口。这里是防范北方强族鞑靼、瓦剌的“九边”地带,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筑有堡城,古称“王家庄堡”。

由此可见称浑源为“九边重镇” 当为真实不虚。

烽堠。又名烽火台、烽燧、狼烟台,是古代专门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通信系统。烽堠一般为城墙之外,建于山顶最显眼处的独立土墩台。每个墩台根脚方三丈,高三丈。烽堠之间距离以火光可见,炮声可闻为限。台台呼应,相连成网。每遇敌情,白天燃烟(烧狼粪,称燧),夜间点火(称烽),若遇风雨天气,则是高悬红灯,同时还鸣炮示警。红灯与炮声的多寡与军情紧急程度相一致。至明代恒山大同地区长城沿线共有烽堠363所,浑源守备设火路墩18座,配备官军480名,快马48匹。王庄堡配官军200名,马10匹,设火路墩台4座。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还挺立在风霜雨雪之中,向人们诉说着遥远的过去。

浑源边塞文化要素是旅游开发难得的宝贵资源,占有了资源就占有了财富,这是开发浑源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

(二)北岳恒山古今战争史上的三大著名战例:李牧戍边、金沙滩之战、平型关大捷。

边塞文化最灿烂多姿的莫过于铁马金戈、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历代军事家以他们的韬略和勇武在恒山导演了一场场威武雄壮的经典战例。

李牧戍边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曰: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著名的大将,他率军守边时,谨烽火,习骑射,厚遇战士。匈奴零星来犯时,坚守不出;匈奴大率军队来侵时,他智出奇兵,一举破杀匈奴骑兵十万,使匈奴其后十余年不敢进犯。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赵国任命李牧为大将,领兵驻扎在恒山、代、雁一带防备匈奴入侵。他根据敌我态势,对敌军先是采取了守而不战的策略,号令部下:“如匈奴兵侵入边境进行掠夺,我军应立即收拾人马、牛羊、物资进入堡寨中固守,有胆敢强捕俘虏的,一律处斩!”从而避开了敌方锐气,减少了自己的损失。数年后,不仅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连赵国的官兵也认为李将军怯敌,为此多次受到赵王的责备,直至被撤换。然而新任将领屡次率军迎击犯境匈奴,却屡战失利,损失惨重,边境骚乱不断,百姓无法耕牧。不得已,赵王又请李牧复职。李牧重返北部边疆后,继续实行约束策略,匈奴人几次侵扰都没有受到反击,但也无所获,终以为李牧畏惧他们。到条件成熟后,在部队士气高涨,粮草辎重充足时,李将军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善射士兵十万,精心操练准备。同时故意大力组织边境放牧,牧人、牛羊沿边满布。匈奴小股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败下来,且把数十人和部分牛羊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不辨真假,率大军来抢夺牛羊,被李牧巧布奇阵,左右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十余万人,乘胜灭掉了代地北部的胡族,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犯赵境。


高壁深垒,骄敌之志;出其不意,毕已之功。李牧因此成为一代名将。因其在浑源恒山一线驻守时间较长,当地百姓对他十分熟悉而崇敬,便在磁窑峡口悬空寺对面修了一座李牧祠,以示纪念。明代诗人杨荃写道:关山迢递朔云高,风紧霜花积毳袍,此地宣威称李牧,有谁再退北羌豪?唐诗仙李白也曾叹息: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金沙滩之战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仁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朔州)、寰(今怀仁)、云(今大同)、应(今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 辽宋对垒,辽国天庆王定下毒计,在金沙滩摆下鸿门宴,邀宋王爷赴“双龙会”,欲灭宋室君臣。金刀杨继业深知辽王鬼计多端,其中有诈,便令杨大郎假扮宋王,携七郎八虎杨家儿郎一同赴会,席间兵变,辽宋两军血战金沙滩,大郎用袖箭射死天庆王,大郎二郎三郎相继战死,四郎八郎被俘失落番邦,五郎看破红尘出家五台,七郎杀出重围搬救兵不成反被奸臣潘仁美乱箭射死,救兵不至,杨继业带六郎死战两狼山,父子杀散,老令公怒触李陵碑。


金沙滩一战悲壮惨烈,彰显出了杨家将为国捐躯,血战疆场的英雄气慨,在恒山一带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浑源虽不是主战场,但却是组织调控战役的总指挥部,战役物质准备的后勤部,连将士出征的壮行酒都喝得是浑源烧酒。


在浑源恒山一线有许多杨家将的遗迹。比较集中的是与悬空寺同在恒山翠屏峰的落子洼景区,其中有六郎城、点将台、穆柯寨、穆家庄、穆桂英战前生子的落子洼,还有因此而兵败的败杨峪,现改为白羊峪。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在浑源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我八路军115师在林彪、聂荣臻指挥下,在灵丘、浑源交界处的平型关附近设伏,消灭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旅团1000余人,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平型关之战,我军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中方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是由冀入晋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平型关一带的乔沟,则是一条很窄的沟壑,它是黄土丘陵被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一处险隘,是过去灵丘至太原的官道,出了灵丘县城后,必经乔沟,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是伏击歼敌的理想之地。


1937年9月23日,林彪、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作出初步计划。115师将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战斗打响前,115师的部队在冉庄集结。24日傍晚,林彪和聂荣臻下达了各旅、团出击的命令:第343旅于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阵地,第344旅随后跟进。午夜24时,部队按时开进。为了隐蔽,各部选择了难走的崎岖小路。当时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动十分困难。全团上下衣服被淋得透湿不说,几乎都成了“泥人”。到9月25日清晨经过一夜的风雨行军,115师按照预定时间赶到了伏击阵地并迅速构筑工事实施伪装。


25日拂晓前,第685、第686和第687团全部进入预伏阵地,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至25日清晨7时,平型关大战的乔沟伏击战打响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的毫无戒备的日军人仰车翻,一片混乱,趁此时机八路军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

战斗十分激烈,日本侵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兵力顽固反扑,我军虽占有利地形,伏击日军,但伤亡也很残重。八路军各路将士打得英勇顽强,勇敢地与敌拼杀,以一当十,没有子弹就用刺刀,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杨成武的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于1937年9月22日到达了晋东北灵丘县的上寨镇,9月23日杨成武将侦察到的情况报告了师部,并判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有可能进犯平型关。很快,杨成武就接到了林彪的命令,独立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前进,放过其先头第二十一旅团,阻击敌人后续部队,确保师主力在平型关地区歼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24日清晨,杨成武即率独立团以急行军速度向腰站前进,于中午抵达阵地,一口气未喘匀,前哨阵地已与灵丘方向开来的日军先头小股部队接触,双方展开交火,独立团首战告捷。

杨成武将军八十年代来浑源旧地重游时,曾在恒山悬空寺题词:“北岳恒山耸,朝朝血火红”。抗战时曾任雁北地委领导职务的赵凡同志后来赋诗:“旗开得胜平型关,八路雄狮挽狂澜。血沃雁北名千古,抗日烽火恒山燃”,深情地讴歌了这一段血与火的岁月。

(三)浑源古代军事装备的三大发明:蹄筋翎根铠甲、可张合的叠盾、可连发的火铳。

需求是发明的先导。连年争战必然会促进军事装备的不断进步。而浑源在古代军事装备方面有三大发明,至今还令我们感到自豪。

第一个发明是

蹄筋翎根铠甲

。发明者孙威。孙威(1183——1240),大同府浑源州人,“劲沉鸷,有巧思”,成年后学得一手精巧的皮革制作技艺。元初投成吉思汗麾下效力,在云中守师处任义军千户,屡立战功。他精心发明了“蹄筋翎根铠”献给成吉思汗,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效果。为此,成吉思汗为孙威亲佩金符,授予诸路工匠都总管,还赐给他“也可兀兰”的蒙族名字,成吉思汗曾对手下将领说:“能捍蔽尔辈以与我国家立功者,威之甲也”。故对孙威格外垂青,多有封赠。孙威死后元太宗追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州郡公,谥忠惠。现在浑源县西留村孙氏故里还留有孙威墓和元代御碑。


第二个发明是可张合的叠盾。发明者为孙威之子孙拱。始称“巧思如其父”。孙拱子承父业,对防护装具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初拜监察御史,袭甲匠都总管,至元二十二年升任工部侍郎。至元十一年“别制叠盾,其制张为盾,敛则合持”。“世祖以为古所未有,赐以币帛”。孙拱死后,元世宗赐赠他为大司农、神州郡公,谥文庄。


第三个发明是可连发的

火铳

。“铳”是用火药、铁沙,并装有击发机关,顷刻之间可连发三发,射程达300步以外,明朝天顺年间,朝廷令兵部大批制造,配发部队在实战中使用,在当时防御瓦刺入侵的战争中大显威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轻型自动火器,比起后来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洋枪洋炮要早400多年。


三、浑源·恒山千年征战留下的有形文化遗产

历史的风雨吹散了恒山的烽火狼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形的文化遗产。一是地上地下的众多文物。如长城、雄关、烽堠、镇堡、陵墓。二是民间传说与戏曲文艺。特别是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早在1963年就在其诗歌中写道:杨家传说遍河东,妇孺皆能说令公,莫道封侯无李广,人民巨眼识英雄。在晋北经常上演的杨家将主要剧目就有:《破洪州》、《天门阵》、《雁门关》、《澶渊之盟》、《李陵碑》、《金沙滩》、《斩六郎》、《三关排宴》、《四郎探母》、《五台会兄》、《杨七郎吃面》、《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太君辞朝》等近四十出。在恒山脚下的浑源县还有以水浒和杨家将故事人物为扮相的踢鼓秧歌即“耍故事”这种民间文艺形式广为流传。三是与军事和战争关系更为密切的边塞诗和古阵法。边塞诗大家比较熟悉,古阵法中的“八卦九宫阵” 黄黄儿灯依然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玩艺儿的一个重点项目。与恒山有关的《长蛇阵》更是龙灯会的一个重要程式。传说恒山有一种两头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孙子兵法》所说“三军势如率然”是也。长蛇阵之要旨就是取了恒山两头蛇能首尾呼应的特点。至今延用。

四、北岳恒山边塞文化提炼出的思想精神财富

浑源·恒山边塞文化给我们的思想精神营养非常丰富,但最主要的仍然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改革开放精神这几点。从杨家将精忠报国,到王昭君大义出塞,再到平型关大捷,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光彩,其中又无不饱含着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纵观历史风云,在浑源撤县设市中探讨浑源·恒山文化底蕴,我们认为边塞文化是浑源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恒山儿女、浑源俊杰在恒山、恒水这片沃土上又开创了更加灿烂辉煌的山岳文化、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书院文化、祭祀文化、民族团结的和谐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工业制造中的青铜器文化、白瓷彩陶文化、酿酒制醋文化、皮革印染文化、服饰文化;小五金行业更是精品荟萃,琳琅满目。餐饮文化异军突起,也令游人赞不绝口,获得了舌尖上的欢心愉悦……。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总结为:“山西浑源,北岳恒山。神山圣韵,九边重镇。渊源厚重,历史名城。芪酒之乡,和化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