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落后的症结在哪里?时隔十多年再看“陕西现象”
2017-01-18 08:25
了解更多西安请关注 西安城记
城记整理 · 愿君研读
前言| Preface
按:这篇发表于2011年名为《陕西落后的症结》文章,分析了“陕西现象”。在陕西“追赶超越”的今天,依旧有借鉴意义(限于篇幅,部分有删选)。
陕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但又是典型的“经济小省、收入穷省”。经过十年西部大开发,尽管2010年经济总量从2000年全国排序的27位,上升到第16位(编者注:2015年排名全国15位),但人均收入依然居于全国后列。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和较大反差,被经济学界称之为“陕西现象”。
陕西怎么了?为何“资源强省”是“经济弱省”?“陕西现象”根源何在?实现“富民强省”目标,陕西到底缺什么?
试问十个“为什么”|WHY
▲陕南、关中和陕北概况(图/西安城记)
按理说,陕西具有资源、教育、科技、旅游等优势,本应该就是“民富”、“省强”,但横向对比差距依然较大,症结到底在哪里?我们试问几个“为什么”——
1、为什么陕西有关中平原、汉中盆地、陕北能源基地等自然环境,但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不仅落后于中东部大部分省市,而且还落后于条件较差中西部省市区?
2、为什么陕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旅游这块蛋糕始终做不大、做不强,旅游收入在全国却由过去的前几位节节落后呢?
3、为什么陕西科技、教育优势十分明显,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专院校林立,但不少科研成果在本省的转化率就那么低,往往在本省开花却到外省结果,墙里开花墙外香呢?
4、为什么陕西国防高科技、高精尖人才等优势就不能嫁接地方经济,为陕西的“富民强省”服务,而出现不粘连的“两张皮现象”呢?
5、为什么陕西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喊叫几十年,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格局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的问题却更加突出呢?
6、为什么陕西非公有经济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小,而长期缺政策、缺资金、缺人才的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呢?
7、为什么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全国是提得较早的省份之一,但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未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而且一些企业单位管理方式更集中、更死板、更粗放呢?
8、为什么陕西经济发展速度多年来一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那么低,在全国位居后几位呢,为什么领导希望的GDP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低增长反差就那么大呢?
9、为什么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发展多年来思路一直不够清晰,发展战略的提法变来变去,口号一个接一个,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耽误了时机,直接影响到陕西及三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呢?
10、为什么本省的和尚到外省能念好经,外省的和尚到陕西又念不好经,这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陕西“人的差距”|Disparity
▲当年"秦人"敢为天下先,而非今天所谓“楞娃”
“陕西现象”,就是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应协调发展但实际中却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即“十个为什么”提出的现象。
2003年,由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陕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杨永善提出,曾引起很大轰动,署名文章《陕西现象值得深思和关注》被500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如今七八年时间过去了,陕西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和改进,但有些现象依然存在。
有些“陕西现象”为啥成“顽疾”,根源何在?
他分析说,从历史逻辑看,陕西现状是历代陕西人在既有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是陕西人劳动和创造成果的累积,它与陕西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模式都密切相关,甚至互为因果。与浙江人、广东人相比,陕西人无论兴趣焦点、心理需求结构、行为方式,还是事业领域,乃至人生轨迹都有显著不同。
客观分析,导致陕西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区域经济的外向度和开放度较低,市场化、法治化程度较低,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匮乏,善于进行资源整合与转化的创新型人才普遍短缺。
更深层的根源,则“关键在于人”。杨永善把陕西人(当然不是指所有陕西人)和浙江人相比,找出了33条让陕西人深思的“人的差距”。比如他认为:
1、陕西一些人坐下来就学;
2、陕西一些人为学而学;
3、陕西一些人为荣誉、政绩而干;
4、陕西一些人只想干大事;
5、陕西一些人啥地方也不想去;
6、陕西一些人干啥事都犹豫;
7、陕西一些人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8、陕西一些人求稳怕乱、静止不前;
9、陕西一些人整天在琢磨人;
10、陕西一些人光说不干,事未做先扬名;
11、陕西一些人只重视人际关系;
12、陕西一些人闲在家里打牌;
13、陕西一些人修路向国家贷款;
14、陕西一些干部喜欢陪领导;
15、陕西一些人水放干捉鱼、吃鱼;
16、陕西一些人发财致富靠“皇上”;
17、陕西是越有钱越遭人非议;
18、陕西一些人进京找关系告状;
19、陕西一些人先想当老板,后来当小工。
20、陕西一些人考虑更多的是过去;
21、陕西一些人把钱存在银行生利息;
22、陕西一些人对顾客生冷蹭倔;
23、陕西一些人做生意疏于管理;
24、陕西一些人有优势却不利用优势;
25、宁用听话的庸人,不用有缺点的能人;
26、陕西一些人办事时多注重形式;
27、陕西一些人失败后就心灰意冷、不想再干;
28、陕西一些人容易满足现状;
29、陕西一些人官本位、政本位思想浓厚;
30、陕西一些人喜欢各自为政;
31、陕西一些地方经济靠政府行为;
32、陕西一些人认死理,一条路走到晚;
33、陕西人“脸皮薄”且虚荣心强……
思想不够解放|Thinking
“陕西发展缓慢,最根本和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白永秀认为,“陕西应赶快刺破思想不解放这个脓包!”
白教授说,认真反思陕西与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内陆省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广东、浙江、山东等省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始终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想问题办事情,都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做,怎么有利于经济发展就怎么干,怎么快就怎么干,不断开创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但是陕西呢?常常是文件上讲解放思想,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解放思想;大会小会号召解放思想,会下却不解放思想;一些领导只叫别人和老百姓解放思想,自己却不解放思想;某些上级部门叫下级解放思想,上级却不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纯粹成为口头禅,成为一种时髦和政治秀,成为空洞的说教。
▲韩城是陕西最早一批的“地改市”
“思想不解放,把陕西本该大发展的两大机遇都错过了!”白永秀所举的例子发人深省:
1984年国家为支持乡镇企业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外省一个村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大量贷款,陕西却不敢伸手,结果同别的省份拉下了难以赶上的差距。直到过了五年后才意识到自己吃了大亏,悔之晚矣。
再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地改市、县改市的“双改”,当时广东、山东等省快马加鞭,纷纷完成“双改”,陕西只有兴平、韩城、华阴改成县级市。地改市的完成整整慢了近10年,且城市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省。
错过了这两个机遇,致使本来与陕西工业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落后的沿海和周边省份都迅速追赶或超越了上来,甚至把陕西甩在了后面。
残存计划经济的弊端|Planned economy
▲僵化的行政体系,是经济的“死敌”
“陕西经济发展落后的症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残留的弊端,时时刻刻束缚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杨永善归纳“八重八轻”弊端:
1、重政治,轻经济。多年来,陕西办什么事情考虑政治因素较多,考虑经济问题较少。一谈起政治话题,兴趣极浓,滔滔不绝,一谈起经济有关问题,不感兴趣、哑口无言。轻视抓经济工作,对经济工作指导上红灯多于绿灯,指责多于指导,担心多于关心。洽谈会、贸促会、招商引资会等等,处处看重政治影响、社会效果,而轻视经济利益。
2、重务虚,轻务实。重理论研究和报纸上的舆论宣传,召开各种调研会、务虚会,一个接一个,省上开,市和区县也开,搞的课题一个又一个,发表文章一篇又一篇,领导讲话一次又一次,对理论问题探索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深入人心。但是对理论研究的问题的落实和实践,往往相对较差。
3、重计划,轻市场。陕西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省份之一,人们还是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思维和方法来管理市场经济,说话办事靠指令性计划,不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调节和管理,动不动发文件、指令,靠官权官威来制约。从市场角度上来说,轻视机遇,不善于抓各种机遇,因此错过了多次好的机遇。
神木县率先实施全民免费医疗、15年免费教育
实际上,陕西人醒来得早,起得也早,上路也早,但有个毛病就是,遇到刮风下雨,就有点害怕了。回去又睡了个回笼觉,当醒来再往前赶已经赶不上人家了。
4、重权力,轻法制。由于受过去的影响较深,非常看重官本位、看重权力,从上到下将当官看得很重,不少人不想干工作,但一心想升官发财。工作办事往往靠权力、靠官威,什么都是领导说了算。却十分轻视法治,不原原本本按法律条文办事,将法律放在脑后,往往还要求法律服从领导的指示。
5、重形式,轻效果。喜欢做表面文章,注重各种名和利,注重场面和追求轰动效应。特别是一些领导喜欢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对产生的效果到底如何,利益大小怎么样,都很少考虑。如一些洽谈会层层开,大小会开得不少、声势规模不小,但收效却甚微。上级领导来视察,搞表面文章,弄虚作假。
6、重当前,轻长远。往往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打算。不顾客观条件和人财物的承受能力,拼人才、物力、财力,一味追求GDP。在环境保护方面,不考虑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乱挖乱开发,造成资源的破坏,给长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7、重生产,轻流通。有部分领导只关心生产的规模大小,只重视生产而忽视产品销售,轻视生产的效果;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忽视质量的提高;重视GDP的达标,而轻视流通中利润和市场的占有率。有些产品十年一贯制,不开发新产品,不更新换代,产品含金量和技术附加值很低,在市场缺乏竞争力。
8、重速度,轻效益。陕西是个欠发达地区,想改变落后面貌,不少干部想通过提高速度、加快发展同发达地区缩小之间的差距,所以一味追求速度,因此常常造成高速度下的低效益,高速度下的高成本,高速度下的低质量,高速度下的低收入……
《》阅读指数,也反映民间声音
拥有三千七百万人口的陕西,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与八个省市接壤)。南北跨越达880公里,涵括了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完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形态。
陕西,是一个多元形态的省份,它有多个鲜明特色的标签,它也拥有“文物+能源+生态+科技+教育”等优势资源。在如今现代化、智能化和资本化时代,变化随着都在发生。有着深厚基础的陕西,若欲“追赶超越”,惟有时时警醒“陕西现象”!
文=周励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公开网络,转载请注明
投稿及联系:150 336879(微信)
超两百万阅读!西安城记“为城而写”
专题❶:
:
:
:
:
❻:
❼:
❽:
❾:
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