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怎么丢都丢不掉的石头,凭啥能成为镇国之宝?
2025-02-24 17:30
发布于:山西省
咱大中华的宝物千千万
但
能被誉为“镇国之宝”的可没几件
其中有这么一件
非常特别
有多特别呢?
大家不妨先打开《北京寻宝记》瞅瞅故宫
图源《北京寻宝记》
有会吹笛的和弹七弦琴的
大吧?
秦博士也在书里跟大家科普过
故宫有8704间房
但是
这么多间房
故宫只为它单独开设了一间展馆
可见多么特殊
所以这个宝贝究竟是啥呢?
寻宝少年队带着神兽一看
咦?
怎么是一堆大石头?
【石鼓】
有会吹笛的和弹七弦琴的
石鼓的隐藏技能点
别看它长得不咋滴
人家可是文字界的活化石
刻着中国最早的“朋友圈小作文”
据专家研究
这上面记录的可能是秦王的一些经历
【石鼓】
有会吹笛的和弹七弦琴的
上面的文字
还被称为 “小篆之祖”
又叫“石鼓文”
从战国后到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
咱老祖宗们使用的很可能就是这种文字
康有为称它是“中华第一古物”
但地位如此之高的它
经历其实老惨了!
出道即巅峰的唐朝奇遇
公元627年
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
传奇皇帝上位
按流程
怎么也得整个天降祥瑞给大家乐呵乐呵
果然
陕西陈仓山一位牧羊老人在放羊时
就意外踢到了十块
“大馒头”
“花岗岩健身器材”
石头
大伙儿都不知道这是啥
一个胆大的村民拿了瓢水一泼
石头竟立马显出字了!
神奇吧?
其实就是给大石头们洗了个脸……
十块长得像鼓的石头
自带神秘符文
这不妥妥的天降祥瑞、天外来物嘛?
再经“八卦记者”们一通宣传
瞬间引爆唐朝热搜榜
陈仓石鼓正式开启了“网红之路”
有文化的都跑来拓印文字带回家研究
没文化的呢
上香磕头
结果没风光几年呢
就碰上了安史之乱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几块石头多了个buff
一到战乱就丢失
一遇盛世就冒头
传说
当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到了陈仓这块
不情不愿地让位给了儿子
好不容易来一趟
他儿子唐肃宗赶忙跑来找石鼓打卡
打完卡
就把石鼓埋了起来
结果等到再挖出来的时候
石鼓竟然少了一个!
气得韩愈连写奏折抗议
结果被朝廷“已读不回”晾了好多年
然后
唐朝亡了
这下可好,石鼓全丢了……
这届粉丝实惨~
“山寨”翻车现场
到了宋朝
宋仁宗发起 #寻找陈仓石鼓#话题挑战
凤翔知府司马池立刻点赞+转发
他儿子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就砸缸的那个
司马光
有这么聪明的儿子,老子应该笨不到哪儿去
这不
人家还真就找到了九鼓
升官发财就在今朝
结果司马池生动诠释了啥叫大聪明
非要造个假鼓凑整
结果被一众专家联合打假:
“亲,您这鼓上的字是宋体吧?”
这事儿
就是宋朝最大的一桩文物造假案
只能说
“山寨”要不得啊!
找起宝贝来
那不就分分钟的事儿了嘛~
后来民间高手向传师
在一个屠户家发现了失传的第十鼓
完成拼图成就!
只可惜
这第十鼓已经被削去了上面一半
下面一半
还被屠夫用来磨刀、舂米
实在是饱受摧残
(鼓鼓心里苦啊)
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另外九鼓
疑似曾在战乱中遭到过火烧
表皮都有大面积的脱落,文字损毁严重
而这第十鼓
虽然上面一半没了
但下一半表面的文字基本上完好保留
也算是
不幸中的万幸~
不然秦博士想研究都没法儿下手了
宋徽宗的“土豪金”改造计划
好不容易找回来镇国之宝
宋徽宗对它们可亲了
这位除了干皇帝不行
干啥都行的皇帝
对石鼓进行了史上最壕改造: 用黄金填字!
这大手笔
咱的富家少爷卡卡见了都得甘拜下风
结果靖康之变时
石鼓惨被金兵无情“卸妆”
更离谱的是
这帮草原汉子居然疑似用石鼓当过马槽
气得石鼓们都想自己写本
《我在大金当社畜的日子》
后来多亏了陕西老乡王檝
他在废墟里
刨出了这10面石鼓
然后麻溜送到孔庙进行保管
元明清三代
石鼓总算是过了几百年的安生日子
文物界的“荒野求生”
抗战时期
石鼓又被迫参加“文物大迁徙”真人秀
故宫工作人员用棉被、高丽纸把它们包成粽子
从北京到重庆辗转上万公里
据说当时运输队的口号是——
“人可以丢,石鼓必须到!”
后来
还有人想把石鼓带到台湾
据说都已经拉到机场了
结果因为超重
这才得以留下
如此看来
这几块丢也丢不掉的石头
实在是跟我们有缘~
如今这些历经沧桑的“老戏骨”
终于在北京故宫过上了退休生活
大家跟着《北京寻宝记》去故宫参观的时候
就可以去看看它们
建议带上放大镜哦
说不定能看见金兵抠黄金时留下的指甲印呢!
编辑丨 任 烨
排版丨徐方吟
审校丨任诗元
核发丨 任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