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我们迎来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却塑造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丰碑,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雷锋”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坚持8年为街坊邻居义剪的普通居民;利用专业所长调解邻里风波的退休老人……他们平凡普通,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诠释、践行着雷锋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你我身边的这些“雷锋”,聆听他们的故事。

白小宁为街坊邻居理发 记者 雷杰 摄
爱心义剪
坚持为街坊邻居义剪8年
他是大家心中最好的“理发师”
3月3日10时,窗外春雨绵绵,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凉意,雁塔区杜城街道万科高新华府社区乒乓球馆却暖意融融。
“老白,昨天看你在广场上忙着给人理发呢,就没去找你。”
“今天外头凉,我就在球馆给你们理啦!”
刚打完球,白小宁就熟练地给球友们理起了发。一推一剪间,白小宁和大家聊着家常。68岁的白小宁并不是专业理发师,而是万科高新华府小区一名普通居民。今年是他为街坊邻居义剪的第8个年头。
白小宁是兰州人,曾从事水电工程勘探工作。2010年,他与爱人来到西安工作。“到万科高新华府小区定居后,我对西安有了深深的归属感。”白小宁说,2017年,刚入住小区不久,在与邻居的交谈中,大家得知他们不是本地人,便常常为他送来新鲜水果和本地特产,一来二去他们与邻居相熟且互相信任了,一些人还将自家的钥匙托给白小宁保管。
“邻居们十分友善,所以我也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大家提供点帮助。”起初,白小宁只是为几位相熟的邻居免费理发,渐渐的,他的理发手艺越来越好,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找他理发,无论是男女老少,白小宁都免费为大家理发。
“我和老伴儿都退休了,孩子也在外工作,给邻居们理理发、聊聊天,既能练练手艺,还能交到朋友,何乐而不为呢?”白小宁说,他并没有系统地学过理发,只因对理发感兴趣,照着别人理发的样子学过一点。
后来,为了给更多人理发,白小宁主动找到社区,希望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便民活动,以便在活动现场为大家集中理发。天气好时,白小宁和邻居们约好时间、地点,在小区凉亭或广场上为大家理发。
义剪8年,白小宁的足迹几乎遍布小区所有楼栋。还常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去海亮新英里等周边小区义剪。
“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白师傅每次都积极参与、任劳任怨。”社区党总支书记付维雅说,如今,很多居民在白小宁的影响下也加入志愿者队伍。
去年,社区把一楼办公室改造成“小修小补”便民小铺,还特意为白小宁开辟了一片理发区域,有了这个小小空间,他为居民们义剪更方便了。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件好事做8年。”付维雅说,剪去的是岁月的痕迹,留下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虽没有好的设备,白师傅却是大家心中最好的“理发师”。 记者 雷杰

钟敏(左一)参与盲童看世界公益项目志愿服务
公益助学
帮助困境中的大学生和山区孩子
“80后”女医生“跑”出爱心路
跑者、助学公益人,这两个身份是“80后”钟敏工作之外的新角色。作为一名医生,她竭力为病人减轻病痛;作为跑者,她用脚步丈量着西安的大街小巷;奔跑的过程中,她偶遇爱心人士,从此开启了公益助学之路。
钟敏家住未央区辛家庙街道藏珑社区,今年38岁,是一名医生。工作中,她看到了太多患者被疾病折磨,一个个家庭因为疾病陷入困境。遇到面临巨大困难的患者,钟敏总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她说,病痛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能帮一把是一把。就这样,工作近10年,钟敏结交了很多患者朋友。
工作之余,钟敏热爱跑步。2019年,她加入了长安医院“跑团”,和一众跑步爱好者跑过西安的一条条街道。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爱心人士李小红。2016年,李小红组建了抱抱义工志愿者服务队,主要资助困境中的山区孩子。一起奔跑中,李小红给钟敏讲述了他在山区的见闻。“分享中,李老师说有一对10岁左右的姐妹,原本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不幸患癌离世。紧接着,她们的爷爷也因病离世,姐妹俩只能跟随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身患多种疾病,一家人生活得很不容易。”钟敏说,姐妹俩的遭遇让她深受触动,联想到自己从小家庭条件不好,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头,她想为这对姐妹提供帮助。
从此,钟敏开始跟随李小红一起走上了公益之路。她首先资助了这对姐妹,为姐妹俩每年提供2000多元助学金,并定期上门看望她们。5年多来,钟敏还参与了抱抱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的接力帮、暖心递、阅读角、夏(冬)令营等项目。
钟敏在“抱抱接力帮”项目中,一直负责为团队资助的60余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寒暑假她积极为有需要的大学生寻找兼职,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在“抱抱暖心递”的项目中,钟敏负责安排将好心人捐赠的文具及衣物等,通过快递送给山区孩子。截至目前,山区孩子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籍、文具、衣物等17000多件。
5年多的公益助学路,钟敏走得很充实。她说,关注孩子就是关注未来,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山区孩子茁壮成长。
文/图 记者 姚瑞丹

工作中的刘树真 受访者供图
爱岗敬业
用英语特长为秦创原“招贤纳士”
“90后”女警工作岗位显担当
“90后”民警刘树真,是西安市公安局西咸新区分局基层基础管理大队出入境管理中队的一员。别看她年纪轻,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三级警长,还拥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她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诚恳且极具亲和力的服务态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深切感受到西安警察的敬业与专业。
2021年,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并将秦创原总窗口设立在西咸新区。西咸新区就此推开“世界之窗”,加速汇聚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与金融资源。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人才在此集聚,西咸新区也以诚挚之心拥抱全球人才,激发起“才聚兴业”的澎湃动力。
年轻民警刘树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所在的西安市公安局西咸新区分局出入境大厅,紧邻秦创原人才大市场。面对越来越多前来出入境大厅办理业务的外籍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的刘树真,内心涌起一股“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
西咸新区公安出入境大厅服务于各国来陕的外籍人士,英语交流能力成为提升外籍人士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基础。尽管已离开校园,但刘树真依旧坚持每日练习英语,力求在每一次为外籍人才服务时做到尽善尽美。
2023年9月,西咸新区公安出入境大厅成立秦创原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主要为外籍人士提供公安政策咨询等政务服务,以及语言文化等社会融入服务。为提升涉外服务能力,刘树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专业法律知识,还通过网络自学涉外警务英语知识。
她结合签证受理与移民服务工作,自行编写《英语练兵手册》。手册中,各项业务的常用术语和常见对话,被刘树真精心制作成英、汉双语对照版本,方便同事们学习。在出入境大厅的“早点名、早提问”以及“每周一学”时段,刘树真为同事们打造外语学习“小课堂”,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规范化政策术语的英文表述。在刘树真的努力下,西咸新区公安出入境大厅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语大厅”。
记者于忠虎 吕聪

康军(右二)在居民家中调解矛盾 社区供图
化解纠纷
退休后发挥余热
“康叔”用专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在长安区韦曲街道靖宁路社区,居民遇到“家长里短”时,都习惯找“康叔”倾诉。居民嘴里的“康叔”,是靖宁路社区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老干部康军。今年62岁的康军,是个“闲不住”的人。除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时间,一年到头,他基本都“泡”在社区为他专门打造的“康军调解工作室”里。
3月4日,记者走进工作室,发现工作室虽然空间不大,却布置得温馨有序。一张办公桌上面堆满居民交来的各类纠纷资料。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涵盖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书籍。在工作室的一角,还摆放着几个文件柜,里面存放着工作室成立近一年来,康军带头处理的调解日志。
说起成立“康军调解工作室”,靖宁路社区负责人肖红妮侃侃而谈。康军住在长泰金帝小区,工作室成立以前,他就是一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曾是一名司法工作者,在退休后不久,就向社区提出,希望能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余热。
“他当时找到我,说自己一直从事法律工作,如果居民有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找他,他愿意为大家服务。”肖红妮说。
2024年3月,肖红妮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辟一间办公室,为康军搭建起为民服务的平台,“康军调解工作室”由此诞生。
“工作日康叔基本都在岗,来得特别勤快。一开始,来工作室寻求解决纠纷的居民不太多,大家只是来咨询一些法律相关的问题。后来工作室就变得人来人往,总有居民前来寻求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小王见证了工作室近一年的变化。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但康军立场客观,法律经验丰富,将很多小矛盾从源头上解决,避免了更大纷争的发生。
2024年3月20日成立以来,“康军调解工作室”成绩斐然。康军参与矛盾调解达25件,其中21件得到圆满解决。这些调解案件涉及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物业纠纷等,有效避免了矛盾的升级,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记者 王甜甜

谢钰(右)记录志愿者服务场景
传递温暖
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提供免费早餐
她用近七年坚守诠释公益人的初心
3月4日5时,位于莲湖区劳动公园东门北侧的“日行一善粥屋”已亮起灯光。谢钰带领20多名志愿者开始忙碌:熬粥、炒菜、搬桌椅,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准备免费早餐。自2018年6月开办以来,这间粥屋已持续2443天发放免费早餐。作为粥屋主管,谢钰近七年如一日地坚守,诠释着公益人的初心。
谢钰与粥屋的结缘始于2018年8月。当时,她经营着一家“小饭桌”,偶然路过粥屋,被“免费爱心粥”几个字打动。考虑到做公益与自己工作不冲突,她当即加入志愿者队伍。2019年,粥屋原主管回老家照顾孩子,创始人陈梦将这份重任交给了性格直爽、责任心强的谢钰。从那时起,谢钰的清晨始终以4时为起点。无论寒暑,她总是第一个到岗,熬粥、分餐、协调志愿者,将这份爱心行动彻底融入生活。
2023年5月,谢钰经营的“小饭桌”关闭,家庭经济压力剧增。“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刚上大学,家里正是缺钱的时候。”谢钰说,她在粥屋忙碌之余,四处求职。即便如此,她从未缺席粥屋的工作。半年后,她终于在高新区一家美容院找到工作,继续开启“双线作战”:每天4时至7时在粥屋忙碌,白天在美容院工作,傍晚备餐、统计次日志愿者名单,晚上10时入睡。“我把粥屋当作首要任务,只要不耽误这边的工作,辛苦点也没关系。”回顾这段经历,谢钰笑着说。
“如果哪天不来,我会觉得缺点什么。”谢钰说,粥屋已融入她的生活。在粥屋工作这些年,她结识了很多人,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忙碌着,收获不少欢乐,自己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脾气比较急,现在身边人都说她性格柔和了,待人接物也更有耐心了。
近七年来,粥屋的志愿者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2000多人。谢钰坦言,有时身体疲惫或不适,也曾想过休息一两天,但一想到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她就咬牙坚持。
2023年,谢钰开始通过直播分享粥屋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网友。如今,粥屋不仅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早餐服务,也成了爱心传递的平台。不少网友通过捐款或邮寄物资的方式支持粥屋运转。
近七年如一日,谢钰用一碗热粥温暖困难人群,也用行动诠释了公益的温度。
文/图 记者 李东峰

训练中的王腾飞(前) 受访者供图
不畏艰险
闻险而至 向火而行
他是群众心中的“灭火英雄”
穿着灭火战斗服、携带全套个人防护装备,带着新训消防员进入火场,对准火源根部喷水,一场大火被顺利扑灭。这是近日西咸新区消防救援支队救援训练中的一幕,也是消防员王腾飞工作的日常。在群众眼中,他是火场中的“逆行战士”,也是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1994年,王腾飞出生在普通家庭。小时候,电视里消防员英勇救火的场景,在他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成为消防员,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西咸新区消防救援支队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王腾飞果断报名,经层层选拔,如愿穿上消防制服。
入队后,王腾飞深知业务本领过硬的重要性,从而展开了艰苦训练。夏日烈日炎炎,冬日寒风刺骨,训练场上总有他挥汗如雨的身影。他苦练体能、钻研消防器材使用、学习救援技巧,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警铃一响,他总是第一时间登车奔赴救援现场。
无火情时,王腾飞积极投身消防宣传和志愿服务。他深入企业、商场、学校、社区、医院等单位,参与100余场次消防知识讲座,普及消防知识;组织80余次疏散逃生演练,帮助群众掌握逃生方法;排查并处理300余个消防安全隐患。他还走访关怀留守儿童、空巢老人40余次,前往养老院、特殊学校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无偿献血12次,累计献血3000余毫升,捐款捐物10余次,捐献现金2万余元。
他就是王腾飞,闻险而至、向火而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战斗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灭火英雄”。 记者于忠虎 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