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之根。炎帝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创制了《周礼》;《诗经》由此传唱;西周、先秦均从这里崛起,为人类留下了数以万件的“国宝”。
在宝鸡的历史上,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辉煌。
这些你不知道的地名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奇妙故事。
武城山
武城山上屹武城古寨,下连底店古镇,地襟贾村塬西北之两翼,进可控制渭河千河之川道,退可固守贾村台塬之壁垒,实为三省通衢和关中之锁钥。其佛道古建依山而造,取材自然,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使亭台楼阁藏于松柏云霞之中,殿宇之间有阶路护栏相接,慢行之上有移步换景之妙。超脱之情油然而生。武城山又名武城楼。传为宋将陈友亮为守凤翔所建。武城山道观内“底阁叠泉”为宝鸡八景之一。
车辙镇
六川河乡车辙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回香泉探亲乘车过此,得名车辙。形成集镇后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集市逐渐衰落,现仅系一自然村,后并入硖石镇。
虢县
即陈仓区虢镇。因系西周文王胞弟虢仲封地,称“西虢”。秦武公灭虢立县,故名虢县。元至元年间并入宝鸡县,改称虢镇。1949年,宝鸡县治迁此,今为陈仓区人民政府驻地。直至“文革”期间,当地仍称虢镇为虢县,城垣尚存。
南由县
陈仓区香泉乡,属陇州。西汉由汧县在此分设郁夷县。北魏孝明帝改立南由县,西魏废帝三年改县为镇;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复置南由;唐元和三年并入吴山县;北宋开宝元年立陇安县;元为汧源县;明为陇州地。民国时设香泉镇,属陇县上南区 ;1950年后划归宝鸡县。
吴山县
今陈仓区县功镇,属陇州。北魏孝昌二年在南由县界长蛇川置长蛇县;隋开皇末年并入南由县;唐贞观二年改为吴山县;上元二年改华山县;金改吴山为镇,元至元年间并入汧源县,改称县头镇。民国时属陇县下南区,1949年为陇县县功区;1961年划归宝鸡县。县功镇又名献头镇,据传与包拯枉铡其侄包勉典故有关。
留谷城
《周书》:武帝天和元年“秋七月,筑武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诸城,以置军人。”隋大业十年陈仓县治自陈仓城迁此。唐至德二年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今为宝鸡市驻地。留谷城在今宝鸡市金台区解放西路一带。
姜氏城
宝鸡市渭滨区姜城堡附近。旧志载:“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炎帝神农氏生於姜城,长於清姜河畔。”姜城堡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作为炎帝故里,至今仍存姜炎圣母庙。
陈仓故城
在宝鸡市金台区戴家湾附近有古陈仓县治,相传有二城,上城为秦文公所筑,下城为三国时魏将郝昭筑。
三交城
相传为三国时魏司马懿在此举兵,筑城地处三交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载:三交城“今在县西五十里。在今渭滨区固川乡坊塘村一带。2011年,并入高家镇。
益门城
今宝鸡市渭滨区益门镇(今神农镇)附近。元末李思齐在此筑城,明弘治年间邑令许庄修筑关门,题“益门雄镇”,因名。
石鼻城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与郝昭交战时所筑。俗称石鼻寨。唐时称天兴县,唐德宗时推行两税法的宰相杨炎即石鼻寨人。在今千河乡魏家崖村附近。
桃城、虢城
俗称桃虢川。桃川属岐山,虢川属宝鸡。岐山县志载:县东南150里,二城相去10里,自明以来设巡检司。相传为虢仲狩猎之地。1952年,划归太白中心区;1961年,属新设太白县。
三大原;周原
泛指今周原乡、慕仪乡辖区。因系周秦王朝发祥地得名。地域宽坦,海拔660—750米,5—7度由北向南倾斜,原畔以150米左右高度与渭河阶地连接。“周原霁雪”为宝鸡八景之一。
三大原;西平原
也称贾村原,指今贾村、蟠龙、桥镇三乡(镇)辖区。因位于汧水之西得名。地域宽广。海拔750—1004米,呈5—7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南三面以150—200米高陡坡崖,分别与千河、金陵河、渭河谷地相连。贾村镇,清代以前称龙川镇。据传,康熙皇帝来宝鸡探望党阁老时更名。今日,常将南部直接称为蟠龙原。
三大原;紫草原
在硖石河西,六川河东地区,今属硖石乡辖区。因多生紫草得名。原区南北狭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海拔780—1046米,以200米左右高崖陡坡与河谷相连。“硖石虹梁”为宝鸡八景之一。硖石河两岸,石崖对峙,断壁千尺;明代成化年间,王福信、李镇等同道士牛道源募捐,架砖石为桥,复道横空,形如偃月,遥而嘱之,宛然不霁而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