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之拜将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06 03:11

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之拜将台

2024-02-17 14:08

发布于:陕西省

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之拜将台

题记:

韩信,这个名字大家不会陌生。即使你不了解历史,那你应该看过楚汉传奇、淮阴侯韩信等电视剧,即使你电视剧也没看过,那你也应该玩过王者荣耀游戏里的刺客韩信,如果都没接触过,那就看这篇文章吧!

拜将台相传为刘邦拜韩信大将时所筑。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从此,刘邦以此为根据地,拜韩信为大将,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取得天下。公元前202年,刘邦为纪念自己在汉中发迹,定国号为“汉”。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拜将台遗址里的韩信雕塑有十多米高,然而,他在人们的心里却是那么的矮小。韩信是为战争而生的奇才,为初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其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三万新军战胜二十万赵军的“背水一战”;以及指挥汉军决战于垓下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经典战例被后人广泛传扬。自古功高盖主之人功成名就后,便须考虑如何隐退善终。然而,韩信却是一个武夫,只知进而不知退。最终落得被刘邦老婆与萧何设计的圈套,死于未央宫,还连累家族被满门抄斩。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根据汉王入汉中历史背景,正月初四在拜将坛景区演出汉王拜大将开汉业历史故事。重现了三国刘帮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历史画面,为汉中龙年春节献上一道文化大餐。今天,拜将坛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久违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将非遗表演与民俗文化巧妙结合,让群众在春节文化活动中感受历史的经典和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公元2000年,拜将坛内又安放了重达11吨的世纪大钟,这也是是我国西北最大的铜钟,气势壮观,其声宏亮。

刘邦当年被项羽封为汉王,最开始的封地为巴蜀,并没有汉中,最后是刘邦的“高级顾问”张良通过项伯跟项羽要来了汉中。张良为刘邦要汉中深谋远虑,极富战略意义,汉中连接巴蜀和关中平原,假如没有汉中,刘邦也许一辈子只能待在四川盆地了,因为他无法绕过汉中翻越秦岭,便不能还定三秦,也就不可能和项羽逐鹿中原,建立西汉王朝。

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

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背面刻诗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拜将坛历经千年,自明、清以来进行过数次修缮,近年来,当地政府又对拜将坛遗址景区进行扩建维修,形成了以古坛场遗址为核心,棋盘广场、烽火楼台、汉阙寨门与园林景观谐美配置,再现了韩信登坛拜将一军皆惊的宏大场面。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夺取关中,继而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统一全国,建立了西汉王朝。后因功高震主,被告谋反,先被收了兵权,后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十一年(前196),吕后与萧何合谋,以刘邦平叛凯旋归来庆功为由,骗韩信入宫,诛杀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刘邦曾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能带十万,刘邦又问你韩信能带多少,韩信说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样的韩信刘邦当然是要杀的。围绕着刘邦、韩信、萧何、张良等人流传的故事很多,“萧何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背水一战”等等。

拜将台在两千多年的风雨中早已不复存在,兵仙韩信的人生悲剧让后人唏嘘。他们留给汉中的是影响深远的“汉文化”内涵。

题后: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看非遗表演,重温汉王拜将实景演出。隆重的祭祀仪式感,信步漫游拜将台,被园内幽静风光震撼,楼台亭角,花草繁茂,高大的塑像勾起对三国历史文化的崇拜。展示了非遗的强大魅力!

投稿作者:美篇@军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