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你爬一次,就能吹一辈子的地方。
西岳华山!
它诞生于约3亿年前,古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猛烈相撞,又在燕山运动中,隆起成峰。
上亿年的挤压,与风霜侵蚀,将华山雕琢成千丈危崖、斧劈断壁,五座主峰,如巨掌直插云霄,奇险之姿冠绝天下。
这里既有"劈山救母"神话传说,也有“华山论剑”的武侠故事,堪称自然之奇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
八十多年,正是旧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华山还没有商业开发,也不要门票,那样的华山会是什么样?
让我们通过1936年,德国女摄影师莫里逊拍摄的照片,领略原始而自然的西岳风光吧!
△华山山脚下的挑夫,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坐在地上等活。
若想攀登华山,春秋两季(4至6月、9至10月)最为适宜。这两个时段里,既没有夏日的酷热,也没有冰雪阻碍,是登华山的黄金时期。
△玉泉院,静悄悄的看不到一名游客
自古华山一条路,徒步登华山,必走玉泉院。这里是北方著名的全真道观。
里面有陈抟老祖的雕像,也有陈抟老祖重构图式,并引发后世研究的河图洛书。
院内采用江南园林风格,以水池为中心,周围配有亭台楼阁,给人以小见大的印象。
不仅是座道观,更是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绝美画卷。
△玉泉院里的石头,上面刻有“利他”“人类平等”,是冯玉祥路过华山时所刻。
△百尺峡,由于没有商业开发,缺少维护,台阶风化严重,看起来极为险峻。
这里石壁峭立,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攀爬到此都心惊胆颤。
△千尺幢附近的山路,一名挑夫从山缝里钻了出来。
千尺幢往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渊,顶部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是华山著名景点
△玉女峰上的道士,身形消瘦,面色黝黑,显然常年在烈日下劳作。
华山共有5座巨峰,东峰名曰“朝阳”、
西峰名曰“莲花”,
南峰名曰“落雁”,
北峰名曰“云台”,
最中间的就是“玉女峰”
△西峰道士,他身后的道观,雕梁画栋,精致典雅。
△西峰上的客房,专为进香客人准备,门板上写满了诗句
△北峰上的怪石和奇树
△北峰上的寺庙,竟然建在陡峭的悬崖上!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完成修建的。
△东峰上的两名道士,很有些华山论剑的味道。
△这些照片拍摄于1936年,直到二十年后,金庸才在《射雕英雄传》中,首次提出“华山论剑”的概念。
镜头与文字,现实与虚构,竟让华山之巅的苍茫与侠骨柔情,在时间长河中,奇妙重叠。
△东峰下棋亭子,静静坐落在一座巨石之上。
△南峰的金天宫,这里是五岳中的最高峰,海拔2154.9米,古人尊其为“华山元首”。
△金天宫里的道士,注意看他的睡觉姿势,就是古人常用的“吉祥卧”
△仙掌涯,上亿年的风吹日晒,将崖壁造就得,如同手掌一般,是“关中八景”之首!
△苍龙岭,这是华山的著名险道之一两侧则是千仞绝壁,走在上面,有如履薄冰之感,令人心神摇曳,忐忑不安。
△仰天池,大小不过一平方米,深不到一尺,无论是干旱,还是大雨滂沱,水位始终没有变化,非常神奇。
△长空栈道,这是华山第一天险,位于南峰东侧山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如今这里摩肩擦踵,人气很高,1936年的时候,还看不到游客。
△这张照片不是莫里逊所拍,但同样来自于1936年,是张学良陪同蒋介石游览华山时所拍。
蒋介石身穿大褂,脚穿草鞋,看起来精神抖擞。而张学良则显得心事重重,这张照片拍完一个月后,就爆发了改变历史走向的“西安事变”。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1936年的华山,没有门票,也没有游客,更没有缆车和公交。登山全靠两条腿,远没有如今登山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