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晚报:我做了一回“气象观测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04:03

  扬州网讯 “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大雾的能见度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每天的降水量怎么测出来?”昨天上午,本报“少儿体验360行”第三场活动走进扬州气象观测站,现场体验了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小朋友们的不少问题,在这里得到解答。

  

  惊奇 室外观测站看着像菜地

  昨天上午9点,孩子们就在气象局测报组组长张网定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各种预测天气的设施装备。

  “近年来,观测站陆续引进了很多自动化装置,温度、湿度、风速等都已实现自动监测,但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还需要人工监测。”张网定给孩子们介绍,观测站全天24小时值班,负责每天8时、14时、20时的3次天气测报及重要天气测报等发送工作。

  观测站建在郊外的一块空地上,用特定的栅栏围住,很多孩子一进去,都误以为这边是一块菜地。张网定介绍,这个观测场虽然不大,但是里面的所有设备、器械都是按照国内的标准观测场建设,比如观测场的大小为25m×25m,周围不能有大型的建筑地和居住小区,场内必须有地温场、大型蒸发器、雨量筒、日照计等各种气象观测设备。

  很多学生发现这个观测站只有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张网定解释,“为了保持观测场的自然状态,只能建得窄一点,观测人员只能在这条小路上走,还有观测场内的草,高度不能超过20厘米,以免影响观测结果。”

  

  探访 观测站仪器原始却最准确

  活动中,张网定一一讲解百叶箱、风向风速仪、能见度测量器、雨量筒的观测方法和原理。很多同学围着张网定问起问题。一些家长也在不停地提问,陈峥嵘就是其中的一位。原来她的孩子今年才6岁,是昨天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我要把这些原理听懂了,回去讲给孩子听。”

  “这些设备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用的温度计、漏斗、量杯什么的,那这些工具测得准确吗?”活动中,一些孩子问道。

  “不要小看这些普通的设备,最原始的工具测量出来的数据却是最可靠的。”张网定解释,现在大部分数据都是根据自动化设备读出来,但这些最原始的设备是用来检测这些数据准确性的,“如果我们太依赖自动化设备,那如果有一天它坏了,我们都无法发现,而原始的检测方法则是最好的检测方法。”

  

  体验 孩子现场体验“气象观测员”

  在气象局,孩子们还现场体验了一次“气象观测员”,打开百叶箱中的温度计,孩子们认真地读着上面的数据,“上面显示的大概是35摄氏度。”一位孩子说道。

  “可别小看这些数据,你们每天看的天气预报都是从这些数据得来的,所以你不能说大概多少温度,必须有个准确的数据。”张网定介绍,这些数据还要传到市政府,传到北京去,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会判定它们会不会形成水灾、洪涝等气象灾害,所以必须准确。

  随后,孩子们来到楼上的室内观测室,里面有不少电脑。很多同学就像专业的气象员一样,开始读出上面的能见度数据。张网定解释,这些数据都是随时变化的,要想有个平均的数据,还得经过专业的测算。

  “每天,所有的数据必须在20分钟内观测完毕,20:05之前要整理完毕上传,超过10分钟就算是工作失误,所以对待这项工作,一点马虎都不能有。”听完张网定的介绍后,很多同学都不禁惊呼:“原来气象局监测工作要这么细致,真不简单。”

  

  学生收获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2008级14班赵骏宇:我想象中的预测天气的地方一定是很现代很神秘的,但是到了气象站的观测现场,我发现和预想的不一样。

  虽然有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工作人员每天还是会人工采集数据。电脑数据和人工数据相互印证,才能保证每天数据的准确性,真不简单。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2010级4班王乐怡:今天我们看见了很多测量仪器,有高高耸立的风向标、温度、湿度、降雨量、蒸发量计量仪、雷电监测仪等。虽然脸晒红了,衣衫湿了,但我们又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一个字“值”。

  

  家长感言

  赵骏宇家长林峻:在35℃的气温中,孩子们跑前跑后、仰头俯身、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一边看一边听,不时提问,还自我总结说:“要学好科学,还要懂英语,不然连风向检测仪上的东南西北都看不懂,都是英文的。”

 (来源:扬州晚报  乔云/文 司新利/图 责任编辑: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