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完备体系成就高效反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31 11:42

  中国气象报报记者赵晓妮 王瑾 段昊书 通讯员赵朔

  进入4月,上海的雨一场接一场,有时细雨绵绵,有时彻夜肆虐。

  新江湾城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潘家新已经在街道工作了8年,其中6年都在城市管理一线奔忙。“我不是只有今年感到压力很大,而是压力就没小过。”在严峻的防汛形势下,新江湾城街道最近正在筹备防汛大会,他对上海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分外关注,“关键还是看预警信息的准确性。”

  2013年2月,上海市政府推动成立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上海预警发布中心”)。通过3年的努力,上海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主导、市应急办协调、多部门协同、市气象局承办”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预警发布系统。现在,这套系统正开足马力,全民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

  简约、高效的管理体系——从一体化预警发布平台出发

  潘家新还清楚记得去年6月16日突袭申城的那场暴雨。“往年防汛主要从6月到9月,去年刚进入汛期就来了一场特大暴雨,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那天16时22分,潘家新以及90多名街道防汛和居委会干部同时收到了气象局发来的新江湾城社区内涝4级风险预警短信。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张杰从三维社区气象风险管理系统上看到,多个社区积水高风险区正在不停闪烁,时代花园监测站积水已经超过阈值。

  潘家新不能不紧张。新江湾城地处雨势最强的杨浦区,而且由于地势原因,比较容易发生积水,往年下暴雨时26师小平房区域积水最深甚至达到70厘米到80厘米,时代花园积水最深时能达到60厘米。

  社区防汛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入夜,雨势更加凶猛,此时的新江湾社区早已准备就绪。23时53分,潘家新再次收到气象预警短信“新江湾城社区内涝风险预警升级到3级”,他随即要求所有防汛和居委干部通宵值班巡查,一刻不能放松。截止到6月17日早晨,尽管新江湾地区24小时累计雨量高达200多毫米,但社区安然无恙。

  “我们每年会制定针对灾害天气的预案,灾情应对预案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关键是看预警准不准确。”潘家新再次强调了一句,“准确和及时,这个很关键。”

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平台

  此时,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正从上海预警发布中心源源不断发出。在该中心,气象工作者在环形的一体化运作的预警发布工作平台,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发布。

  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市气象局发挥气象部门业务体制优势,充分依托气象部门一体化业务平台,形成了由工作管理平台、业务运行平台、信息支持平台和移动备份平台四部分组成的预警发布平台。依托上海市气象局气象公共服务平台,预警中心共设置8个岗位,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通过市政府总值班室与全市各委办局实时视频互通,实时开展部门内部通报、预警会商及部门联动等工作。

  在这里,“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也流畅运转起来。上海预警发布中心建立了国家、市、区县气象部门上下联通、本市各部门互联互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了由预警启动、身份认证、规范发布、进程监控、效果评估五部分组成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流程;整合电视、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电子信息屏、微博、微信等发布资源,实现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发布手段的全覆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所有预警发布渠道均能在15分钟以内完成发布。

  以红色预警信息发布为例,根据规定,上海中心气象台按照预警标准制作红色预警信息,并发至上海预警发布中心。在5分钟内,后者必须将红色预警及防御提示信息发至预警传播和响应单位。在接到红色预警信息后,广播、电视、政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在规定时间内,向公众发布。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各平台版块之间的耦合度,强化业务质量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气象现代化新要求,提高气象预报服务公众满意度,上海市气象局导入国际先进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模式(ISO9001),建立针对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的简约、高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关键业务流程简约优化,构建平台的自我监督改善机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到2015年底,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培养的11名内审员获得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内审员资格证书,实现“持续改进”的自适应过程,在每一个流程环节形成“PDCA”(即策划、执行、检查、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

  “预警发布中心所有文件、产品制作、业务流程等都通过严格质量控制,对于这种准确性要求非常高且代表政府部门的工作,标准化就非常重要。”上海市气象局减灾处杨捷告诉记者。

  把气象预报往前延伸——建立流畅的联动运转机制

  今年1月,上海市气象局被市政府评为2015年上海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这项荣誉来之不易。

  上海地处濒江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容易受到来自海洋和陆地的自然灾害侵袭,这座特大型城市具有明显的扁平化特征,“很多事情得一竿子通到底”,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又会导致灾害的放大效应。防灾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各部门和各单位相互配合,更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

  上海市应急办应急值守处处长杨晓东告诉记者,上海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都对防灾减灾非常重视,要求紧紧抓住预测预警这个龙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灾减灾更是要靠预。”他说,“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务院应急办的关心支持下,上海预警发布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2013年2月,市政府印发《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体制机制、发布流程、预警响应等。预警发布中心由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共同管理,市应急办负责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协调,市气象局负责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预警发布工作遵循“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原则。

  而上海通过预警发布中心建设,构建了涵盖全市30多家预警发布单位、预警传播单位和预警响应单位的联动平台,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部门联动机制相融合;还建立了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联络员及季度例会工作制度。

  “什么样的天气,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各部门会面临哪些问题,这些在极端天气来临之前都应该有预警。寒潮来袭,防潮防冻怎么做呢?居民是不是应该提前准备饮用水等物资?技术上必须要有预警,到了一个峰值,哪些可能会出现问题,提前研判,这是未来精细化预报的一个方向。”上海市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认为,气象部门不仅仅是要朝天上看,最重要的是落地。加强与各个政府部门的联动,把气象预报往前延伸。

上海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流程

  上海预警发布中心还完善了预警响应机制,会同市教委、市人社局建立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停工机制,会同市环保局进一步细化空气重污染预警联动机制等。与广电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手机全网发布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电视广播全频道即时插播制度等。

  截至目前,预警发布中心已制定气象、农业、水务、环保、民防、食药监等6部门预警信息发布细则,接入委办局和新闻媒体共27家。2015年,该中心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黄浦江潮位预警、车站大客流预警、防空预警试鸣、空气重污染预警等全市各类预警信息110余次,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移动电视、高架情报板等多渠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为推动全社会抗灾救灾起到了发令枪作用。

  今年1月24日,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上海这座超大城市。24日早晨,上海全市气温普遍降至-6℃到-8℃,创下30年最低。23日,上海市气象局针对霜冻橙色预警的发布,主动与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对接,共同起草了针对霜冻天气的应急行动建议,向全市各部门及各区县下发,指导部门采取进一步的防御措施,将防寒防冻每一项措施都落实到位。上海气象部门主动服务,提前加强了与应急联动中心、交通、水务、电力、农业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和内部早通气频次,为联动部门提供重要天气和气象实况信息通报22批次,约23000余人次。

  全市相关部门全部启动应急预案,市政部门备足了草包、工业盐、铁锹、扫把、推雪把等物资,3500余名抢险人员和845辆各类应急抢险车辆24小时待命;上海电力安排值班、抢修人员3000余人和抢修、应急队伍近300支;市水务局出动抢修队伍62支,抢修人员1500余人,确保所有抢修事件不过夜;上海公安交警全警出动确保交通安全;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开展三合一的联动巡查救助……

  “今年汛期可能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上海市高度重视,社会公众也广泛关注防汛情况。”杨晓东告诉记者,在汛期到来之前,上海市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红警演练,提高预警响应能力。

  实际上,上海预警发布中心每年组织台风、暴雨红警发布演练,市防汛办、市交通委、市教委、上海广播电视台、机场集团等20多家单位联合参与,市气象局、市防汛办、市应急办演练视频会商、红色预警发布,各单位演练预警传播和联动响应,有效增强了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反应能力。

  让预警信息落地——向精准发布、立体发布、共享发布进发

  “您好,我是天天,今后我将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天气服务!您可以‘看看’我们的天气预报、生活指数、天气趋势和当前位置天气;可以‘问问’各种与天气有关的问题;也可以‘听听’萌妹子或是真汉子为您播报的天气预报!”打开微信“上海天气”公众号,这样接地气的自我介绍让人倍感轻松。

  进入“上海预警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可获取上海市最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情况和最新动向。

  您可别小看这些公众号,它可是气象预警发布的重要手段,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比如“上海天气”微信平台基于上海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而进行开发,能够有效满足每分钟不低于5000个用户并发访问的技术要求,自2014年7月推出,在历次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工作中都能看到其活跃身影。

  而这,只是上海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一部分;亲民,也只是上海预警信息发布的一个侧面。“十三五”期间,市预警发布中心还将以“精准发布、立体发布、共享发布”为目标,不断提升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广泛共享社会公共资源,构建预警立体发布体系。

  新江湾城居民是预警信息精准发布的受益者。“每天有预警信息短信推送,几乎所有防汛防灾的指挥系统人员每天都能收到信息推送。比如通过互联网手段,信息发布范围也变得更广泛。”潘家新甚至给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起了一个颇为新潮的名字,“我叫它专属化定制气象系统的互联网+”。

  “这个系统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很关键,现在都讲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潘家新算了笔账,“2015年上海市发出暴雨预警26次,雷电预警23次,但是新江湾城灾害系统发布暴雨预警11次,雷电预警15次。每一次预警发出意味着我们要全面启动预案,人员物资设备全部到位,减少15次预警意味着减少了15次出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建立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精准发布模式。推进基层及区域预警信息发布,逐步实现基层及区域全覆盖。升级新一代预警广播系统,推广部署至全市居(村)委和基层应急管理单元。配合市通管局探索小区广播、小区短信等通信技术,开展针对重点区域的精准发布。

  而覆盖多层次的立体发布系统将使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信息发布平台搭建起来了,关键是要把我们的信息发布出去,扩大电视台、新媒体、轨道交通等发布渠道,尽量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播报。”杨晓东说。

  目前,上海正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发布架构。将预警发布系统延伸至街镇,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网格单元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发送。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继续完善基层预警信息发布的新渠道和新机制。

  “以前预警发布中心发布主要是提醒政府部门,但今年将在要求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及时提醒普通市民如何准备和应对。”杨晓东说。

  同时,上海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预警信息融入城市信息发布体系,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依托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建立预警信息移动电视发布系统。与腾讯大申网建立了红警快速发布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公交站牌电子显示屏预警发布系统。推出“上海预警发布”微信公众号,用户量近6万。开发手机智能终端APP,实现分区、定向发布功能。

  去年7月11日,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来势汹汹。在其影响上海期间,轨道交通16号线龙阳路至惠南东站区段启动大风三级预警,及时采取限速措施。与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导致多条轨道交通临时紧急停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这得益于上海市气象局与地铁公司合作搭建的“轨道交通气象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平台”。一旦地铁沿线全自动气象站测到大风、暴雨等情况时,预警平台会发出警报,经确认后地铁公司将启动相关预案。

  可以说,预警信息共享发布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下一步,上海气象部门还将按照“共享为主、自建为辅”为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技术,与智慧路灯、东方网智慧屋以及相关部门信息发布手段对接共享,不断创新预警发布手段。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5月6日5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