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大寨人的新生活 从“农业学大寨”到“红色旅游”看大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08:16

从山西昔阳县城出发,大约15分钟车程可抵达大寨镇大寨村。村前“红旗广场”上,一面“农业学大寨”的巨幅招牌依高地而建,彰显着大寨村的辉煌过往。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浪潮,大寨村一度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红旗广场”一侧一栋二层建筑上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大寨欢迎您”的标志牌清晰夺目。据《大寨村志》记载,1964年至1979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到大寨村的人员多以参观、访问、学习为主,极少专程旅游。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末,大寨村旅游初具规模。此后至今,大寨村逐渐走上一条以旅游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别样改革之路。

“大寨旅游实行村民集资,户户入股,年年分红,2023年大寨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万元,每户村民可继续分红3000元左右。”大寨村村委会办公室负责人李怀莲说,整个大寨村500多名村民中有260多名都在村里从事旅游等相关工作,“靠着旅游这一项,大寨人不出村就能谋得一份收入相对不错的就业岗位。”

92岁老党员转型土特产店店主

12月6日中午,大寨村宋立英土特产店。92岁的宋立英正坐在店门前的椅子上晒着太阳,儿子则在店内忙着招待进店购物的游客。出生于1931年的宋立英,是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之妻,也是大寨村第一个女党员。近些年来,伴随着大寨村旅游业蒸蒸日上,年事已高的宋立英选择与儿子儿媳在自家房屋里经营当地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与过去比,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坐在家里就能把钱赚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宋立英说。

在宋立英的记忆里,过去的大寨村“土山土窑洞”,自然条件恶劣,靠种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相当清苦。1963年8月,大寨村又遭遇连降7天的大雨,导致全村房塌、地毁。时年,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她,和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起,“白天修坡(地),晚上修窝(家)”,经过村民的集体努力,大寨村又重新修建起供全体村民居住的一排崭新的窑洞,后一直使用至今。

据《大寨村志》记载,房塌地毁当年,陈永贵提出“不向国家要钱,不向国家要粮,不向国家要物资;卖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社员口粮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受灾当年,经过全体村民数月日夜苦战,灾情过去后,成功实现“三不要”“三不少”。1964年1月,陈永贵在北京作大寨村战胜自然灾害的事迹报告。同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及长篇通讯,高度赞扬大寨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此后不久,在中央领导的倡议下,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得以开展,从此,大寨村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几十年时光倏忽而过,如今回想起来,宋立英说,“农业学大寨”期间,一直担任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她,每天在面对众多的参观接待事务、各种会议及活动之时,“我那时就想过,以后要是有更多的人来大寨参观,那大寨村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

村干部变身“导游”引客流

12月6日下午,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远道而来,直接走进了大寨村村委会办公室。游客中有此前来大寨村旅游时与李怀莲相识的朋友,见状,李怀莲立即起身,热情寒暄。一阵欢声笑语过后,李怀莲带领一行人走出办公室。

走进每个景点,只见李怀莲信口拈来,全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该处景点的相关历史背景,游客们在听完解说后则纷纷点头示意。“熟,景点我都熟,这么多年了,带游客参观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我一想着他们心满意足回去后下次还能带更多的游客来,我就浑身是劲。”李怀莲说,大寨村在改革开放之后历经多年发展,先后新建3栋5层高的住宅楼和50栋2层高的楼房和别墅,170户村民就此搬离窑洞喜迁新居。

在李怀莲的印象中,20世纪80年代初,借助着此前“农业学大寨”的余音,大寨村每年仍会接待一些慕名前来的参观者,“大寨终究名声在外,我个人觉得,也许就在那时,在我们村干部心中,多少就有了发展旅游的念头。”

李怀莲说,改革开放最初那些年,大寨村只有一座年产5万吨的小煤矿,靠此解决了村里30多名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但更多的村民还是只能靠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很多村民无事可干,就坐在路边说东说西。”看着村民们除了种地之外无所事事,当时的大寨村村干部决心重新请回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此前1973年6月,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于1980年调离大寨村。

“郭书记重新回村后,带着我们外出学习,村里先后办起羊毛衫厂、衬衫厂、水泥厂、酒厂等,与此同时,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步一步将大寨村发展成现在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住宿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新农村。”李怀莲说,历经市场沉浮,大寨村部分企业虽不再似往昔辉煌,甚至有的企业已销声匿迹,但时至今日,大寨旅游业却依旧蒸蒸日上,并依靠旅游成功解决了全村一半以上村民的就业问题。

500余村民260多名从事旅游业

12月7日上午,大寨村村口,一辆又一辆私家车或者旅游大巴先后驶来,停靠在村口道路一侧。与此同时,路旁“景区讲解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已笑意盈盈地迎了上来。“欢迎大家来大寨旅游,接下来由我带大家游览景区并做讲解。”大寨村村民同时也是景区讲解服务站讲解员的李晓淋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

李晓淋说,大寨景区10多名讲解员全部来自大寨村,日常工作就是带游客游览景区并对各个景点进行讲解。“出门走几步就到单位,正常上下班,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有3000多元的月收入,所以大家都挺有干劲的。”

步入村中,临街店铺里售卖旅游纪念品及各类土特产的村民张沈莉正忙着接待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据张沈莉介绍,她目前经营的这家店年收入5万元左右,“土地托管给村里集体耕种,年租金2000多元,旅游分红一年3000元,过年村里给发过节费,每家每人1000元。明年1月村里还要开一家‘大寨窑洞民宿’,我家原来住的旧窑洞已经租了出去,年租金6900元。”

“大寨窑洞民宿预计总投资58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1300万元。”据李怀莲介绍,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寨旅游,大寨村村委会决心对此前废旧的窑洞进行再利用,在引入外部资金的基础上,对全村所有旧窑洞进行装修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旅游民宿,“据我们初步估算,明年1月正式开业以后,预计1年可收入300万元,带动村民收入20万元,同步解决20多名村民就业。”

“户户入股,年年分红,全村500多名村民有260多名都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今年大寨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每户村民可继续分红3000元左右。”在李怀莲看来,改革开放至今,借助过往发展企业的盈利及旅游等各项收入,如今的大寨村,“看病不出村,就业不出门,企业有分红,年底有补助,田园变公园,劳动变体验,民房变客房。”未来,大寨村将在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村民各项居住生活条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原标题: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⑥| 大寨人的新生活:从“农业学大寨”到“红色旅游”看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