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人的青化村威风战鼓社2012年演出创收达60多万元。今年春节期间,威风战鼓社走街串巷演出不断,再次展现了威风战鼓这一陕西省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实习生李妮报道:干净整洁的街道、农家小院外墙上随处可见的农民画、设施齐备的村文化广场……这是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青化村给人的静态印象,可实际上该村的“动静”很大。几百人阵势的威风战鼓一响,威风凛凛、声名远播。今年春节期间,青化村威风战鼓社走街串巷演出不断,再次展现了威风战鼓这一陕西省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在青化村,老荔文化大院门前招牌式的12面战鼓被串成了两个迎宾柱,十分醒目。老荔文化大院负责人、威风战鼓第五代传承人荔改朝向记者介绍说,自己1990年自费组建威风战鼓社时,没少遭人耻笑。如今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作为威风战鼓社“总部”的文化大院不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还将农家书屋、乡音社、秧歌队、腰鼓队等囊括其中,同时该县另一省级非遗项目——高跷赶犟驴也在这里发展起来。
作为老荔文化大院创收主力军的威风战鼓社,青化村有120人为鼓社固定成员,此外还吸引邻村村民,共有正式入册人员300多名,这还不包括为某些大型演出而临时扩编的人员。荔改朝向记者透露,2012年鼓社收入在60万元以上,演出场次超过80场,参加演出的成员还有份额不等的“出场费”可领。“即便不给钱,大家也都很积极。不仅可以去各地免费旅游,还能交朋友、交流作物种植经验。”一位鼓社成员说。
青化每年对文化活动的投入近20万元,可以说是横渠镇最舍得花钱的“文化村”。随着文化活动的开展,老荔文化大院的农家书屋成了全镇最富有的“图书馆”,也成为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根据地”。在文化活动的带动下,文化大院里热热闹闹,全村上下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学知识、学经验……文化带来的是丰厚的经济收益。
30多岁的村民王大姐,是一位留守妇女,曾经打麻将上瘾,家庭关系紧张。然而,自从她恋上文化大院,不但成为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还经常跟着威风战鼓社去陕西周至、扶风、杨凌等地表演,也不忘在演出间隙与当地果农沟通种植经验,取到经后便种起了猕猴桃。2012年猕猴桃挂果第二年,她一下子就赚了近6万元。
53岁的张水旺曾是村里出名的万元户,但在自办工厂倒闭后就窝在家里不出门了。妻子魏芳艳着急也没辙,但锣鼓队接纳老张后,他一看二学三摆弄,没几天就成了锣鼓队的得力干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他现在是锣鼓队的专职培训老师。自打2008年进了队伍,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张水旺掌握到了各类致富信息和经验,看到种植猕猴桃富了,他也栽了5亩,2012年收入近9万元。
“家伙一响心情舒畅,锣鼓一敲恩怨全消。”这是写在老荔文化大院西侧屋檐下的一幅大标语,也是荔改朝当年的愿望,如今成为青化村村风的写照。“全村15个村民小组共有2900人,其中有1/3的人长期参与各级各类文化活动,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一项项活动很受欢迎。在多种文化活动中,大家收获的是财富和快乐,村风村貌大为改观。”青化村村支书职宏斌说。
“青化村正在走出一条通过威风战鼓等文化项目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强村之路。”陕西省眉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任海民说,作为陕西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先后被宝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星村”的文化名村,青化村依靠文化将闲散劳动力带动起来,依靠文化活动让家庭和睦起来,通过文化实现发展的路径正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