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这个国家级新区站到了C位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07 17:14

当下,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球各个角落蔓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成为全球各国共识。由硬核技术引领的科技博弈不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关乎新一轮大国竞争的

想要拔得头筹,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人才、平台、 产品技术、鼓励创新的政策等,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

国家级新区,向来承担着赋能区域科技创新的使命。

就在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到包括西咸新区在内的19个国家级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这意味着国家级新区被委以重任。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7个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西咸新区更是被《行动计划》两次点名,提及内容均与“产业”“创新”相关。

布局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从成立起,西咸新区就一直在聚焦产业及创新领域,聚集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可以说和《行动计划》中的要求不谋而合。

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总窗口落地西咸新区,通过搭建供需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破了诸多科技成果转化“困局”,推动区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持续扩容。

从一组数据看则更为直观:3年以来,作为总窗口的西咸新区已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935家,年均增长110.6%;累计新增高新科技企业2618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970家,数量分别是2021年初的18.1、6.6倍;挖掘科研成果1000余项,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6所高校建立30个科转平台。

其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化解了诸多关键领域的壁垒问题。

如中核承影(西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了伽玛射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填补了我国放疗领域的应用空白,该项目被中核集团列为核技术装备领域重点项目及核技术应用创新工程;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有机液体储氢技术,解决了氢能在储运过程中的难题。

在产业布局上加速“四链”融合,编制了氢能、数控机床、光伏、智能网联汽车4个主导产业的“四链”融合图谱,因地制宜地布局新质生产力。

新能源三大新万亿级赛道之一的氢能,已然成为发力目标之一。截至当下,西咸新区氢能企业数量约占西安市的2/3,引进了以旭氢时代、海燕旭氢、大秦重塑、西昂科技为代表的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企业50家。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西咸新区引入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获批通过全省首条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路段,发放了陕西首批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发布了自动驾驶多个应用场景。

在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挖掘和纵深中,西咸新区也捕获了一批创新能力和科技属性极强的头部企业,形成了以“链主”企业为主,上下游重点企业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在光伏领域,其落地了全球光伏龙头隆基绿能,并吸引光伏硅片冷却辅材、光伏电池添加剂、光伏长晶辅材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在数控机床领域,则落地以秦川机床为龙头的数控机床产业链企业37家,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顶层设计聚力

无论是上述主导产业融合培育,还是秦创原创新平台关键成果的转化,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的西咸新区都有相关的政策保障,包括行动计划、行动方案、人才改革、政策奖补等。

譬如其率先出台16条落实“三项改革”的举措,积极推动“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创新试点,引进落地了16个高校科转平台,促成初源赛尔与西安交大、银丰生物与延安大学等单位开展一批试点合作项目,并且形成了科技成果“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的全链条“三项改革”推进机制实施路径。

近三年,西咸新区累计组织项目路演95场,路演项目落地企业42家;向15所高校派驻了30名科技经纪人,共梳理挖掘优质科研成果1000余项,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

平台支撑上,西咸新区累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6所高校共建30家高校科转平台;累计引培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4家,申请认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9家。

此外,西咸新区还搭建“1+N”政策体系及“1+5+N”科创服务体系,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以及专业机构的对接,加大了人才培育力度,建设秦创原人才大市场等。

其先后发布总窗口建设16条、人才政策41条、优化营商环境102条,组建了总规模超112亿元的25只秦创原科创基金;制定出台氢能、大健康、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专项政策,累计向2349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超10亿元等。

归结起来,西咸新区正在做到:一方面,持续突破一批壁垒问题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在科技转化、政策、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优势,加速引进前沿技术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探索中确立产业优势。

上述布局,正是推进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大项目投资、大企业落地成为西咸新区专心做实体经济的成色和家底,最终转化为最直接的经济数据。

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以来,西咸新区GDP从170亿元增至69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亿元增至126亿元,市场主体从1.48万户增至74.8万户,建成区从58平方公里增至130平方公里,规上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亮眼。

顶层设计聚力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成长潜力被看好,其“三项改革”相关建设成效,吸引了各级主流媒体以及500余家海外媒体关注和报道,2024年以来,西咸新区更是不约而同地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1月2日,陕西省 2024 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选择在西咸新区举行,陕西省委主要领导出席。

1月4日,陕西省委主要领导再次来到西咸新区调研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情况。

2月26日,西咸新区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仪式举行,总投资额达1516.01亿元,陕西省、西安市主要领导出席活动。

刚刚过去的3月,陕西省、西安主要领导在西咸新区调研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工作,重点来到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地,深入了解氢能相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情况。

3月29日上午,陕西省主要领导在西咸新区调研秦创原建设并召开工作会,对总窗口三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西咸新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将视野延展发现,近段时间来,西咸新区已成为各级主要领导调研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一步凸显

成长后劲在哪?

在科技创新中率先突破和领跑,意味着能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跃升和高质量发展上掌握主动权。

仅当下而言,无论是科技转化成果还是区域发展成绩上,外部对西咸新区崛起的印象已然成型。成长后劲,则在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大国竞争的创新体系下,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区域能级提升上看,西咸新区作为连接贯通西安、咸阳的核心,本身就具有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的双重优势,加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启动,西咸新区也将承担起打造都市圈极核区的功能。

另外,《行动计划》也重点提到,陕西西咸新区加快实施“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协作、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实现路径。将进一步推动西咸一体化进程加快,打破行政边界对资源配置力量的阻碍。

产业机遇上,《行动计划》则透露出未来将赋予国家级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同时将倾斜更多的政策给国家级新区的信号。

例如明确了支持中西部和东北的新区提升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未来将起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任。包括西咸新区在内的新区,由所在省(市)制定产业培育提升专项方案,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行动计划》的支持和推动,将促使西咸新区瞄准东部领先企业和前沿产业,因地制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西咸新区规划了75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占全市的21%,这意味着西咸新区具有极强的产业承载力,亦为后续承接东部企业及招商引资提供空间保障。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也在增强区域软实力,巩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优势。

如近期出台了《秦创原总窗口政策包》,系统梳理了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出台的24份政策文件,直面企业需求和问题,针对聚集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和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5个方面,分类整理了275项条款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引导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向总窗口聚集。

西安交大、空军医科大、西安理工大学、西安戏剧学院等知名高校亦先后落户,粗略统计,西咸新区专科以上在校学生未来将超过15万人,或将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随着一部分优质项目的落地正待投产、一个个创新驱动平台正待成熟结果、一座座高校启动新校区,可以期待的是,这个国家级新区,未来将有更多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