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观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8 02:2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明显变化。对我国而言,全国农业生产热量条件增加,但水分条件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水热条件变化及其连锁反应,正考验着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风险应对能力。

此时,拥有适应当前气候变化形势的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图,尤为关键。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完成两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如今,原有的区划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气候条件、社会需求、农业生物物种及其适应性等农业生产实际。

由此,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应运而生。

微信截图_20240425074134.png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远比想象复杂”

新、精、准、智是此次特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一年后,试点相关工作启动。准备时间为何长达一年?

“这是一项巨大工程,远比想象复杂。”试点工作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指出,2023年,气象部门主要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预研究,并联合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部门赴新疆实地调研,最终确定每种作物编制6张气候区划图——聚焦种植、产量、品质、气象灾害、病虫害和经济效益。

“相较于40多年前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每种作物由1张区划图变为6张,有了显著的变化。”技术组副组长、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廖要明介绍,变化体现在内容新、数据新、方法新、指标新等方面。

除了“新”以外,此次试点工作还具备“精”“准”“智”等特点。

廖要明进一步解释,“精”体现在试点工作基于8万多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及未来公里级精细化预估数据,以及小网格计算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准”是指经过最新农业普查、土地利用资料,卫星遥感,农业气象观测等多源数据对比检验,运用更加标准化的流程、指标,结果会更加准确;“智”则指的是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平台推动工作更加快速顺利开展。

此次试点工作也吸引了更多力量加入——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组建专业团队,并细化成立试点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和技术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任技术组组长。

“开展试点就是要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多探索”

7省(区)的11市7县被列为试点地区

要想将这项大工程从美好蓝图变成现实,需要通过试点探索出全国气候区划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面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发挥好试点对区划工作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方案明确,此次试点工作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国家级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建设及农业气候资源、农业生产普查规范制定,后者则根据作物品种,选择了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新疆、陕西等7个省(自治区)的11个市和7个县开展工作。

“开展试点就是要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多探索。”廖要明说。

记者梳理发现,试点省(自治区)选择的是对农业气候变化较敏感且具有一定区划工作基础的地区。

从作物品种上看,此次共选择小麦、玉米、大豆三种大宗作物和柑橘、苹果两种特色作物。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层面也将完成全国冬小麦和大豆气候区划。

普查类型分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生产普查。其中,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各选择两个市,内蒙古、陕西、新疆各选择1个市,绘制市、县两级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编写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报告;试点省(自治区)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选择1个县开展县级农业生产普查。

1.jpg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气象局农气人员到南大桥乡、洪埠乡、往流镇等乡镇开展冬小麦苗情调查。商泽浩 摄影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生产普查内容各有侧重,也存在一定的交集。”试点工作组办公室副主任喻迎春介绍,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农业热量资源、光照资源、水分资源、风资源等,而农业生产普查内容则包括县域农业种植制度、种植作物品种和产量品质、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农业生产成本和收益等。

无论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还是农业生产普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画好作物的种植、产量、品质、气象灾害、病虫害气候和经济效益这6张气候区划图。

“这个工作让我们行动更有计划了。”在试点地区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高级农艺师郭鹏说,“区划对种植区域、密度、结构、品种以及标准都将起到指引作用,我们能借此作出最有利于生产的判断,产量、品质更有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杨晓光表示,普查与区划结果可以为制定农业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图并非这项工作的全部成果。此次试点工作还将搭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及动态区划应用系统平台,形成普查数据、技术规范、分析报告等。“这些都将提供给当地政府部门、种植大户、保险行业以及涉农企业等。”喻迎春说。

“试点的目的是要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基本范式”

2025年将全面推动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

此次试点工作明确将在2024年内完成。不到一年的时间,试点工作真的能够顺利完成吗?

“首先要明确,试点产品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其目的是要把‘路子’走通——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基本范式,为全面展开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提供基础支撑。”廖要明说,后期产品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要进行反复验证。

从试点启动开始,在这有限的8个月时间里,试点地区按照“搞调查、找问题、抓资料、定指标、划界限、做检验、加评述、提建议”八个步骤开展工作,其中“定指标、划界限、做检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jpg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东街道的农田里,农机手正在驾驶农机耕田作业。 蔡宽元 摄影

王亚伟表示,如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25年将全面推动开展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届时,将进行10种主要大宗作物、15种主要特色作物六大类农业气候区划。同时,中国综合农业、种植制度、畜牧养殖业、畜牧种植业、渔业设施农业气候区划也将纳入其中。

“期待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在试点地区之一的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拥有25年种植苹果经验的张永宽对区划工作提出建议,“由于南北塬海拔相差较大,生长周期相差7天至15天,北塬适宜生长周期相对较短,耐寒、耐旱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南塬适合晚熟品种。希望可以以洛川为中心,进行南北两区种植气候区划。”

尚未参加此轮试点的地区,对农业气候区划同样充满了期待。

江西省新余市蜜橘种植大户裴海明近几年发现,随着气候变暖,蜜橘树的花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部分常见于南部温暖地区的病虫害有北移的趋势,每年的生产安排都需要重新调整。

“气候区划是个好东西,以后在扩大蜜橘种植范围时可以用得上。”裴海明希望早日成为6张区划图的使用者。(陈鹏狮、蔡哲、梁轶、李钦、党红霞、李兴福对本文有贡献)

《中国气象报》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