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庆阳镇原药葫芦古城找寻北宋种家将的沙场传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30 17:04

  原标题:到镇原药葫芦古城找寻北宋种家将的沙场传奇

药葫芦古城之上麦苗青青

远眺药葫芦古城遗址

药葫芦遗址出土的耀州瓷青釉刻花瓷碗

  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杨家将故事多属虚构,演义的素材不少来自另一个世代苦战、守卫大宋边境的家族——种家将,从宋仁宗庆历年间重建西军开始,种家将的名字就不断闪现在史册之中。

  北宋时期,如今的甘肃省镇原县境内地处宋夏边界地带的战略要地,为了抵御西夏入侵,北宋王朝特别是范仲淹治理庆州时,在镇原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堡要塞,这些城寨在抵御西夏入侵和保境安民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位于三岔镇的药葫芦古城,名震天下的种家将就在此征战……

  同学们,现在跟我一起去探访药葫芦古城遗址,找寻北宋种家将的沙场传奇……

  1.《水浒传》中的经略相公到底是谁?

  在《水浒传》中,开篇曾隐约地提及奸臣当道的徽宗年间,种家将仍然是捍卫北宋西北边境的中流砥柱。比如鲁智深、王进、杨志都曾谈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水浒传》第一回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为害怕高俅公报私仇,携老母去延安老种经略相公处避祸;而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著名桥段中,牛人鲁达就对文身男史进说过这样一段话:“洒家听得说,他(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那么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究竟是谁?施耐庵的《水浒传》三分实七分虚,北宋时确有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此二人为叔侄关系,老种经略相公叫作种谔,小种经略相公叫作种师道,皆为北宋御边名将,种谔的父亲种世衡为种家将开山之人。

  镇原境内现在还有北宋时期防御西夏的古城遗址七座,分别为彭阳城、开边城、新城、西壕城、柳泉城、药葫芦城、殷家城,其中药葫芦城就是种世衡修建的细腰葫芦城。

  它位于三岔镇安家川河和白家川河交汇后的蒲河北岸的二级台地“药葫芦咀”上,东距三岔街道20米,南与二郎山相望,西临安家川河白家川河、与高湾后河老爷山相对,北依黑山梁、下邻黑山沟。

  药葫芦咀上现在是麦苗青青的耕地,寻觅半天,没发现城墙的夯土层,更别说捡到一两枚耀州瓷的残片,只有田埂边遍生的酸枣刺勾连着衣袂,我们只能从药葫芦咀周边的山河形貌特点来分析古城的大致范围。

  考察报告中这样描绘药葫芦古城的风貌:“城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280米,面积近6万平方米。发现残存城墙高10米,残长12米,夯土层厚0.1-0.2米,城内有上下两层窑洞共23孔,城墙10米以下削崖而筑,三面为断崖,易守难攻。”站在八九米高的台地东沿小心翼翼地观察,我们对于“削崖而筑”“易守难攻”终于有所体会。

  驱车前往与药葫芦古城隔公路相望的老爷山,从远处再次眺望药葫芦咀周边地形,确定古城就在此处无疑。

  2.葫芦城和细腰葫芦城是同一座城吗?

  文物专家曾在药葫芦古城残留的断面上发现了暴露的文化层厚1-3米,最上层为布纹瓦片、雨点纹陶片、豆青瓷片,曾出土过耀州窑青釉刻花瓷碗;中间为绳纹灰陶板瓦、筒瓦等残片;下层为夹砂红陶、灰陶鬲、石刀等残片;城址地表散布大量建筑构件及各种瓦片,后期文化层在西边,早期文化层在东边。

  在与药葫芦古城紧邻的北面山上,有一座俗称梁山梁的宋代堡址,地处山顶制高点上,视野开阔,安家川和白家川尽收眼底。在药葫芦城的西侧,战国秦长城如一条龙蛇,从安家川南岸跨过安家川河在白家川东的走马梁迤逦“游”过。

  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就能看到药葫芦古城极高的军事价值:药葫芦城北有二川,一个是白家川,直通北宋时的环州,一个是安家川,直通北宋时的镇戎军,二川均直通西夏边境。在这里历代设城,既可防边,又可控扼丝路咽喉,同时又能安抚边僻,控制要冲。

  宋仁宗时期,吏治清明,为世人称颂,但此时大宋的西北边境,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占据河西之地的党项人李元昊羽翼已丰,终于向北宋帝国露出他的獠牙。北宋将最优秀的文臣夏竦、范仲淹、韩琦派往西北,以图挽回颓势。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北宋的西北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范仲淹到西北后,很务实很低调,他到西北和西夏人比防守,不比进攻。西北的战场,党项人业已成精,游击战那是打得出神入化,范仲淹所采用的策略是筑城固边,打持久战,在防守中寻找反击的机会。

  他还是伯乐,在实战中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一流的边将,种世衡、狄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当时在西夏和宋环庆路之间曾有敏珠尔、密藏、康诺三个羌族部族,素来强大,游牧之地以北有二川可以交通西夏,他们虽然内附于大宋,但又时时与西夏暗通款曲,从中渔利。宋廷多次派兵征讨,却因其地险要,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庆历四年,为防止三族与西夏私交,范仲淹决定在环州和原州之间修筑新的城池切断他们往来的路线,于是命种世衡修筑细腰葫芦城。种世衡先遣人以计款待羌人,使之不争,又召三族酋长进行犒劳,告诉他们筑此城是帮他们御寇。密藏等三族猝不及防,又无外援,只好俯首听命。

  问题是药葫芦古城就是宋史中所载的细腰葫芦城吗?专家提出这样的旁证,在药葫芦城的东面2公里处有一座古城,城墙部分保存完好,出土西夏黑釉梅点瓷碟、宋金时期的遗物甚多,当地人都称其为元昊城,这个村子也叫元昊自然村,相传是西夏李元昊入侵这里而建的屯兵古城。由此推断,药葫芦城极可能就是北宋时期的细腰葫芦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讹传为药葫芦城。

  3.一座城,一代名将最后的心血

  种世衡和种家将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业。种世衡足智多谋,镇边期间常出奇计,屡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诸少数民族部落,对西夏作战时常得其相助。《宋史·种世衡传》和沈括《梦溪笔谈》中都详细记载了种世衡巧施离间之计,令西夏国主李元昊与名将野利遇乞、野利旺荣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

  当时修筑细腰葫芦城时种世衡已经卧病在床,但他挣扎着起身率领所部将士日夜兴筑,城修成功之时,耗尽了心血的一代名将撒手西去,没能享受后来如狄青般出将入相的荣光。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有几个好儿子,在西北接过了他的旗帐,把种家军旗帜牢牢地插在了西北。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说、种记、种谊,这是第二代种家将。种诂、种诊、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世称“三种”,均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这一代种家将中,以种谔、种谊最为知名。《水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就是种谔,曾在米脂城外无定川大败西夏军八万,打出了“种家军”的威名。种谊是种世衡的小儿子,好读书,治军严。种谊统兵出战,敌人往往闻风而逃,当地人说:“得种谊,胜精兵二十万。”

  第三代种家将主要包括种谔之子种朴,种记之子种师道、种师中、种师闵等人。名气最大的,是人称“小种经略相公”的种师道。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入侵,种师闵、种师中先后壮烈殉国(此前,种朴已在与羌人的作战中阵亡)。不久,种师道亦忧愤而死,时年76岁。种家三代前仆后继,与北宋王朝共存亡,这一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慨叹。

  随着靖康之难,宋廷南迁,种家离开了世代镇守的西北边陲,第四代种家将如种浩、种溪等人虽任武职,但其成就远不及先人,种家将从此湮没无闻,时隔不久便是以岳飞、岳云父子为代表的岳家将登上了历史舞台,上演更悲壮更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情。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