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跟《下一站》开启城市盲盒,发现不一样的上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28 04:22

城市探访节目《下一站》,自8月起每周一晚登陆东方卫视。这是一档与上海血肉相连的节目。上海,拥有全世界里程数最高的轨道交通。19条地铁线、400多个站点、上千个出口,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目的地,每一站,都有独特的风景和故事。

“你在哪一站下车?”“你愿意带我一起去吗?”以主持人作为城市寻访人,在地铁车厢里随机寻找节目同路人,每期由2至3次随机下车的拍摄记录组成。地铁车门打开,跟随偶遇乘客的脚步,展现在镜头前的,也许是可阅读的建筑,也许是有故事的市民……

目的地,皆为地铁可达;探寻处,总有“意料之外”——

《下一站》节目海报

深入城市肌理,讲述上海自己的故事

“一时间我有些恍惚,女装店里,居然聚集了三个摩托车发烧友……”

这是主持人译男的一场奇幻之旅。60岁的凡哥,从小生长在老西门,开着哈雷来吃面。天南地北,恣意人生,唯独路过老西门,凡哥的摩托车,永远会停下来。这里的大肠面店永远排队,凡哥熟门熟路摸进女装店,在一屋子长裙花衣裳中,吃隔壁打包来的面。

凡哥说,“原来住对面,地地道道的石库门。从小生在这里,隔壁是什么门面,过去是条什么路,都熟悉。”

那是属于上海人的乡愁。

大肠面,其实是白领小钱的“下一站”。译男地铁里偶遇小钱,“你这是去哪儿啊?”“加班的午休,想去老西门吃碗面?”“坐着地铁专门去吃面?能不能带我去?”……

老西门,上海人最熟悉不过,正宗的市中心,藏着很多传统小吃。徐家汇上班的小钱,乘5站地铁也要来吃的,就是一家万年排队的面馆,在复兴中路上有30多年历史。

上海,每天超过千万人次搭乘地铁,前往不同目的地。谁会成为同行人?哪个“下一站”,能够入选《下一站》?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蔡理介绍,“节目标准很清晰,要么是大家关注的一些地标,要么遇到了让人怦然心动的人或故事,赋予这个场景有意思的灵魂。”

这档随机触发的纪实节目,“深入城市毛细血管,抓取有意思的地方、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讲述上海自己的故事。”蔡理形容。

主持人柏栩栩在11号地铁线偶遇街头画家陆军。

陆军经常搭乘地铁,在某一条马路下车,寻找合适角度,沿街而坐,挥笔写生。记录老建筑,这是54岁的他坚持了四年的人生理想。“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我画了百分之七八十。”

2007年,上海把中心城区64条街道纳入一类历史风貌街道保护名单,承诺道路红线永不拓宽,道路两侧建筑风格、尺度均保持历史风貌。它们浸满历史故事,又融嵌着当下的人间烟火。

陆军笔下的愚园路

愚园路上,陆军熟门熟路找到树荫安坐,一提笔,路边的老建筑、与纸上的写生画风情辉映——街头写生过程中,和他主动攀谈的不下十位。聊天中,既有对艺术的专业探讨,也有交流建筑历史的趣闻,都透着对这座城市的如数家珍。

柏栩栩感慨,“坐在马路边不动,也是一种探访城市的视角,一样可以遇到不同的人”。

被描绘的老建筑沉默无声,却借路人之口,告诉你房子、人和马路的故事……

探寻好比开盲盒,惊喜或许就在“下一站”

登陆东方卫视前,《下一站》已在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了半年多。

这档周播节目,坚持偶遇先行。“曾经很担心,后来才发现,这种方式常常有很多惊喜,很多精彩选题就是偶遇的人给你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独立制作人倪奕感慨。制作过程很辛苦,后期常与海量素材日夜搏斗,但团队乐在其中。编导们虽是上海人,也常遭遇“意料之外”,探寻好比打开盲盒。

年初,在上海东北角的鞍山新村,节目组随机下了地铁,一路跟随一位大学生来到了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在小区洗衣房偶遇一位老外,一交谈才发现,他竟然是艺术设计界赫赫有名的孟菲斯流派创始人之一安多?西比克(Aldo Cibic)。

这位每年一半时间住在上海的世界级建筑大师,就住在小区一个34平米的老公房。

《下一站》造访安多?西比克的家

安多?西比克告诉主持人译男,他的家不用大,功能也简单,整个社区满足了他所有需求,且传统与现代、设计与生活融合得非常好。“我一直有个理念,你可以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只要它周围足够满足生活所需。(全世界)我有三个住所,这里是我最爱,住得实在太舒服了!”

安多的家是他自己设计的,各种细节反映着他的生活态度,和对中国生活的适应。“老破小”经过他的改造,登上意大利最知名的设计杂志。

这个街区卧虎藏龙,能快速组装的新冠病原检测站在这这里研发成功,超豪华跑车品牌入驻老公房,开了中国第一家展厅。那位大学生的目的地,则是小区里一间高尔夫模拟场地——其实是个实验室。整个空间是一个模拟场地,其真实感和数据准确度,都非常专业。

“我打了四年高尔夫,竟不知道这样的老社区里,会有高尔夫练习场!”录制《下一站》,主持人的人生经验时常被颠覆。

《下一站》的最大看点就是“意外”和“未知”。

南京西路站,是2号线12号线13号线交汇的一个大站 ,在这里下车,有人是为了购物,有人是来赴约,有人专门到网红咖啡店打卡……主持人跟随一对母子下车后走进的,却是一家共享自习室。周末,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竟然座无虚席。

如果没有小翟母子的指引,在繁华南京路上,很难想象还有这样安静的学习场所。

如果不是《下一站》指引,鲜有人发现,在汾阳路复兴路,有一位91岁的“老克勒”,居然在不规则的33平方打造了一个复式房。圣约翰大学建筑学毕业的黎老,用巧思把房子做到极致。他家到处都是时间沉淀的痕迹。

上海是个多面体,在《下一站》发现更多可能

“上海是个多面体,有高楼大厦的一面,也有小弄堂的一面。这个城市的气质很吸引我……就是开放包容。”节目中,一位采访对象感慨。

在未知的旅程,发现不一样的上海。节目成为观察上海、读懂“上海人”的一扇窗口。

节目去过很多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小书店、各有特色的咖啡馆、实现梦想的车间工场,也去过潮店网红打卡地。遇见过大隐隐于市的无印良品初期设计师,也意外考证出不少城市历史的有趣巧合。

主持人柏栩栩跟保罗从地铁徐家汇站走出,这位意大利人,住在上海六年了。他要去的,是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的文化宝地——徐家汇藏书楼。这座建立于1847年的上海近代最早的图书馆,依然对公众开放。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学者康凯正在挑书,时常感到,“隐隐约约就接过先人的那些遗产”。他指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有意思,它竟然是第一版!”1748年,孟德斯鸠在日内瓦出版了这本书,“据我了解,《论法的精神》在1751年被列入禁书目录。但在徐家汇藏书楼,居然有这样一个版本。”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恨不得它能自己说话,我也拿个话筒采访它一下。”康凯说。

有古老的书籍,也有最新的潮流。在上海,“城市表情”丰富生动。

也在徐家汇,一群年轻人从地铁晚高峰人流中走出,汇聚到一个线下开放麦演出场地。带着主持人来到这里的易小叨,白天做闪送,晚上“变身”脱口秀演员。

易小叨在开放麦现场

开放麦,英文是open mic,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谁都可以拿的麦克风,只要段子够好,话筒和舞台就交给你。小叨在台上口若悬河,和地铁里看到背着快递箱的他判若两人。这里表演的年轻人,有还在摸索表演节奏的新手,也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正尝试写新的段子。

“叫开放麦,我们就想开放给所有人。来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平时生活压力大,下了班,需要一个减压和自我表达的地方。”这里的负责人、猫头鹰喜剧创始人史炎介绍。

上海人的屋顶情节、街巷中的创新工坊、路边的公路商店、徐家汇藏书楼那条暗暗的走廊、跳上舞台就甩梗的年轻人、对老房子如数家珍的房产中介……城市软实力的神韵,就这么散落在各个角落,体现在千千万万的“他”或“她”身上。

“我们希望描绘出上海真实的模样。”蔡理笑,“魔都嘛,肯定是多变的、魔幻的。”很多《下一站》发酵出的奇妙缘分,都是唯独上海才能滋养出来的细节。“其实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直观体现。”

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开播以来,《下一站》各期收视率始终居同期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前3,最新一期更位列收视率第1。

蔡理透露,节目计划扩展至长三角区域,搭乘高铁赶往“下一站”,“带大家探寻江南文化,探寻一个你不了解的长三角。”

正如节目中常出现的那句话,“下一站我们会碰到什么呢?走吧!”


(责编:沐一帆、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