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政办发〔2022〕21号]​​​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8 20:30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11月29日市政府第8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5日

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天水市强力推动天水经开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关键时期。经开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大国家级经济圈,着力培育一批与我市优势资源禀赋相匹配的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开创天水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及《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政发〔2021〕18号)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目标为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社棠工业园、二十铺工业园、东十里工业园、下曲工业园、冀城产业园、慕滩片区、相关县(区)工业园等区域。

一、正确认识基础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天水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和高水平开放合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预期,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天水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4.9%,五年年均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2.6%,五年年均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9.56%,五年年均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66.7%,五年年均增长10.7%,五年累计完成12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较“十二五”末增加3家。连续多年在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商务部综合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

2.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天水经开区产业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总部经济、循环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在全省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中,我市共入选14户,其中天水经开区有长开厂、电传所等8户企业入选,另有星火厂、电科院、中航天飞等6户企业入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天水总部经济城项目全部建成,成为天水经开区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天水经开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24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98.9亿元。天水经开区专门成立招商服务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专业服务入园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优惠办法》,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项目落地。创新多种招商引资方式,重点突出环境招商、政策招商、委托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充分利用兰洽会、伏羲文化节、西洽会、厦洽会等节会招商。招大引强成效凸显,海林轴承搬迁改造升级项目、中节能天水循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总投资98.8亿元的东旭集团OLED载板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正在有序建设。

4.科创能力不断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天水经开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1个,其中国家级8个,天传所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1个,研发投入占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技能人才占企业职工比重达到16%;累计授权专利2000项,其中发明授权专利137项。创业创新成效显著,经开区被授予全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级经开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项目,有国家级双创平台2家,省级双创平台5家。

5.对外开放纵深发展。“十三五”时期,天水经开区在社棠工业园建立公用型公共保税仓库和公路转关内出口监管场所,推动了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借力蓉新欧、渝新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打造天水连接成都、重庆乃至新加坡、欧洲等终端大市场的产销对接平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高地,扩大与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202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9亿美元。

6.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十三五”期间,天水经开区全面落实开发区市级经济综合管理审批权限,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在经开区落实派驻机构,下放职能权限,派驻机构接受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和市局业务指导,自然资源、税务、公安、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审计等分局全部落实到位,实现市级审批不出经开区。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全面清理、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立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建筑市场管理等职能全部归口到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智慧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综合服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系统“网上政务大厅”“手机微信政务大厅”,形成“三位一体”的全天候服务和全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

7.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天水经开区在项目准入、政务服务、市场主体保护等领域,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有力地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创新创业热情。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交通、医疗、教育、生活、居住等配套功能,新建经开区众创大厦、凤凰公寓、经开区第一小学、幼儿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城市配套项目。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以打造“文明园区、园林园区、卫生园区”和工业旅游小镇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保主要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

8.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党工委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党建群团工作不断加强,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使命担当,为“十三五”期间经开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2020年

已完成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5

 

7.5%

 

96.1

 

7.7%

 

“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80

 

5.9%

 

182

 

6.2%

 

工业总产值(亿元)

 

126

 

4.3%

 

128

 

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60

 

5.4%

 

61.1

 

5.8%

 

第三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45

 

8.3%

 

49.5

 

10.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15

 

9%

 

4.66

 

18.1%

 

税收收入(亿元)

 

2.8

 

5.9%

 

3.2

 

8.8%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4

 

9.9%

 

25

 

10.7%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6

 

12%

 

2.9

 

14.9%

 

万元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8

 

-

 

0.19

 

-

 

(二)主要问题

1.经济体量偏小。截至“十三五”末,天水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14.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占全市总数的3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工业增加值61.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7%和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亿元,占全市的8.6%;当年新增工业企业5家。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排头兵,天水经开区现有经济体量明显偏小,对全市经济总量贡献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其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十三五”时期,天水经开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工电器、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支撑和服务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发展动能不强。天水经开区现有企业研发创新普遍需要外部协作,研发投入较低,具有独特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较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占比偏低,科技人才总量偏小,创新后劲不足。产能供需结构错配,低端无效供给过剩和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仍然未解决,生产要素难以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部分企业仍存在落后产能,而集成电路、高端零部件等中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天水经开区在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潜力型指标上增长仍然较慢,项目实际投产率不高,制约了园区发展后劲。

4.发展空间不足。社棠工业园经过多年发展,土地已基本饱和;二十铺、东十里、下曲三个工业园除少数工业企业保留以外,其余土地属性正在由工业用地向商住用地转变;冀城产业园由于水源地、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限制,短期内无法开发建设;慕滩片区由于水源地尚未释放,开发条件不成熟,导致天水经开区未来发展和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土地对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5.建设资金缺口大。天水经开区核心区社棠工业园启动建设以来,征地拆迁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3.7亿元,导致建设资金欠账大,还贷付息负担重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将启动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社棠北片区开发建设,据初步估算,征地拆迁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超过百亿元,资金需求与天水经开区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等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产业动能转换进入发展机遇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加大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抢先布局新兴产业,加速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格局重塑。全球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向科技领域蔓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内需市场活力和后劲将持续得到释放,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特征日趋明显,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基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推动我国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各地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和区际互动合作,构建内陆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平台,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深挖中西亚、中东欧、东南亚市场潜力,扩大对外开放纵深空间,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从省内看,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进一步拓宽全省发展空间,天水经开区积极对接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大国家级经济圈”,更深层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园区”“云上甘肃”“数字强省”等战略持续推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全省总体上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

从市内看,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天水市聚焦“建强省域副中心、走出新路子”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五区、打造五中心”的努力方向,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县域”行动,奋力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天水。我市立足老工业基地发展基础,突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集聚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畅通,走出工业兴、农业优、文旅强、商贸活、生态美的新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的产业带、增长极。预计到2035年,天水市基本形成以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高地,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达到新高度,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天水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作为市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和特色产业集聚地的天水经开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从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形势来看,国家层面对国家级经开区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提出新的要求,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中有众多的政策突破和创新之处,例如支持外资进入园区开发和运营领域(特色产业园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园区);支持设立综合保税区等。省市层面对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以上均为天水经开区“十四五”期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明确总体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建强“副中心”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统揽,以建设“五区五中心”为目标,以生态产业为抓手,提质升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细分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天水经开区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体制优化、开放合作、招商引资、生态建设、民生服务等方面构建发展新优势,谱写天水经开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改善要素禀赋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技术、管理、体制和模式等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2.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工艺水平,强化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步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节能生产设备,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节约,强化环境保护,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打造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园区。

3.坚持融合发展。深度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天水经开区向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强化产业体系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改善提升传统制造业领域,增强产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产业间互动融合,提高天水经开区与省市重点园区的互动协作水平,形成省域层面重点园区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4.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主动融入国家加快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水平,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天水经开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区实现经济能级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带动成效显著,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力争到2025年,将天水经开区建设成为天水市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核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生态建设示范区。

1.经济能级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中保持领先地位。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年均增长12.08%;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23.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4.1%;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19亿元,年均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到2025年实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28%;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10家;形成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两大50亿级产业集群(电工电器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建成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到50家;研发投入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提高到8.55%;高技能人才占企业职工比重提高到22.46%;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82个。

3.区域带动成效显著。天水经开区产城融合程度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天水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高技术产业占天水市高技术产业比重达到12.5%;实际使用外资占天水市实际使用外资比重95%;企业数量增长率达到42.3%。

4.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融入“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立足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园区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区域融合发展能力及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园区进出口总额达到5.3亿元;力争五年新增投资超过10亿元项目累计达到20个以上;力争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4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4.18万美元。

5.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发展主基调,建设成为天水市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2%以上。

专栏2:天水经开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率

 

指标属性

 

经济

能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6.1

 

170

 

12.08%

 

预期性

 

2

 

营业收入(亿元)

 

176

 

500

 

23.2%

 

预期性

 

3

 

工业总产值(亿元)

 

148

 

300

 

15.2%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40

 

270

 

14.1%

 

预期性

 

5

 

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4.8

 

8.19

 

11.30%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4.66

 

7.85

 

11%

 

预期性

 


专栏2:天水经开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率

 

指标属性

 

经济

能级

 

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1.8

 

120

 

40.65%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20.5

 

28

 

 

预期性

 

9

 

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个)

 

1

 

10

 

 

预期性

 

10

 

上市企业数量(个)

 

0

 

4

 

 

预期性

 

科技

创新

 

11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4

 

35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31

 

50

 

 

预期性

 

13

 

研发投入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2.8

 

 

预期性

 

14

 

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

 

5.82

 

8.55

 

 

预期性

 

15

 

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比(%)

 

13.28

 

22.46

 

 

预期性

 

16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个)

 

51

 

82

 

 

预期性

 

区域

带动

 

17

 

地区生产总值占天水市生产总值比重(%)

 

13.42

 

17

 

 

预期性

 

18

 

高技术产业占天水市高技术产业比重(%)

 

7.0

 

12.5

 

 

预期性

 

19

 

实际使用外资占天水市实际使用外资比重(%)

 

100

 

95

 

 

预期性

 

20

 

企业数量增长率(%)

 

29.3

 

42.3

 

 

预期性

 

开放

水平

 

21

 

园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9

 

5.3

 

13%

 

预期性

 

22

 

新增投资超过10亿元项目累计(个)

 

5

 

20

 

 

预期性

 

23

 

世界五百强企业累计(个)

 

0

 

4

 

 

预期性

 

24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万美元)

 

6.2

 

14.18

 

18%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25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198

 

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26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5.16

 

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27

 

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千克/万元)

 

1.11

 

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2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9

 

92

 

 

预期性

 

(四)2035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天水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全区营业收入较“十四五”末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左右,迈入千亿级开发区行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跃升新的台阶。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链整体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基本建成创新型园区。

3.现代产业体系愈加成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产业链集群态势成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

4.规划建设面积初具规模。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冀城产业园、慕滩片区完成开发建设,社棠、东十里、二十铺工业园完成转型升级,部分县(区)工业园纳入管辖,全区规划建设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5.区域辐射带动全面彰显。园区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日益凸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天水经开区的总体部署,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错位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区多园”,即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社棠工业园、二十铺工业园、东十里工业园、下曲工业园、冀城产业园、慕滩片区和县(区)工业园,规划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按照“拓展空间、提升产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的原则,注重开放合作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推进天水经开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开发时序为:“十四五”期间,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开发及部分项目入驻;社棠工业园完成北片区提升改造和中片区/南片区综合产业区提质升级;二十铺、东十里、下曲工业园除保留重点优势企业以外,完成退园入园和退二进三计划;各县(区)工业园条件成熟则随时启动开发建设。“十四五”末,适时启动冀城产业园和慕滩片区开发建设工作。

(一)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15.83平方公里,是“十四五”期间天水经开区产业发展和增容扩区的主战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园。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编制理念由原来的概念规划向模式规划转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经验,参照地理区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天水经开区类似国家级经开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空间规划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科学制定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聚焦“新基建”领域,依托华天科技、天光半导体、华洋电子等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行业细分领域优强企业,全力打造“百亿级”半导体产业园;依托东旭集团(天水)新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引进电工电器产业链条中缺失和薄弱环节的优质企业,培育壮大电工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到2025年,实现总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核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

(二)社棠工业园。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以企业带动园区发展,以园区推动城镇建设,形成产城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成为产业发达、配套服务功能健全、产城高度融合的社棠工业新城。园区分为中片区/南片区综合产业区、北部生活区以及渭河沿岸景观/功能核心区三个片区,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为主导,以总部经济、商贸物流、行政办公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社棠工业园以北片区提升改造和渭河开发区段生态治理为重点,不断推进交通、教育、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特色工业小镇,持续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三)二十铺工业园。“十四五”时期,保留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实施出园入园、退二进三进程,盘活存量土地,依托高铁南站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万达商圈,引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汇聚融合,推动天水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东十里工业园。“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园区内留存骨干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出园入园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五)下曲工业园。规划面积0.7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房地产开发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下曲生活服务区,配套发展包装、印刷、纺织等轻工产业。园区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基本饱和。“十四五”时期,园区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继续实施退园入园、退二进三计划,清退现有工业企业搬离,盘活存量土地,积极引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汇聚融合,推动天水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冀城产业园。该园作为天水经开区扩区增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承接地之一,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配套发展办公、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和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由于水源地、土地利用规划等限制,待条件成熟后适时启动建设。

(七)慕滩片区。该片区规划打造成为面向关中、对接成渝、引领甘肃的电子信息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园,产城融合的生态型产业示范区,经开区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的新高地。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件服务等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强、产业关联效应突出、消费带动效应明显的总部经济。待水源地释放后,启动该片区建设。

(八)县(区)工业园。按照“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逐步将有条件的县(区)工业园区统一纳入经开区管理,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的政策、体制、牌子等资源由县(区)工业园共享,构建全市工业经济大体系。按照有利于县(区)发展、有利于经开区做大做强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利益共享。按照经开区管委会和各县(区)政府双重管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建设产业孵化基地、园中园、飞地经济等模式,打造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特色园区。加大对县(区)工业园区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和专项扶持基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县(区)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四、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一)提质升级优势主导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智能电子元器件。依托华天科技、华洋电子、天光半导体、东旭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芯片制造、引线框架、半导体元器件、OLED载板玻璃、半导体照明、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优化提升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引线框架、半导体元器件等领域,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产品研发生产,开发高效能半导体照明发光材料,加强半导体芯片、外延片、光电探测器芯片、射频器件等产品研发,推动半导体照明在市政、工业、医疗、景观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领域,加大智能传感器领域领军企业招引力度,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备、消费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智能传感器设备。着力打造PCB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PCB产业转移,重点围绕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引进生产多层板、单双面板企业,积极拓展高多层板、柔性板、HDI板、刚挠结合板和封装基板,不断丰富计算机用板、手机用板、音箱设备用板、电子玩具用板等PCB产品。

大力发展智能消费设备。重点瞄准智能家居领域,积极引进智能安防产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家用摄像机、智能门锁、智能猫眼、门磁传感器、红外报警器等家庭安全类产品,配套生产智能开关、智能路由器、智能监控摄像头、服务器等家庭自动化设备,不断提升家居自动化水平。积极开发智能车载设备,围绕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开发车载导航仪、车载机器人、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车载显示器、车载摄像头等智能车载设备,加快拓展车载电视、车载PC等大屏终端,配套生产汽车音响、音箱、扬声器等电声产品。突破发展服务消费机器人,以家政、教育市场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推动服务消费机器人的研发推广。

重视发展电子设备代工制造。紧抓东部沿海地区国产知名品牌代工制造业向内地转移机遇,承接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大力拓展扬声器、马达、模组、柔性电路等关联产品,为成渝、西安等地芯片、手机、电脑等产业做好配套生产服务。积极引进生产金属后盖、玻璃后盖、陶瓷后盖等机身产品,完善零部件本地供应体系。适度导入5G设备、VR/AR/MR眼镜及头盔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组装。

2.电工电器产业

重点开发新型输变配用电设备。依托天水长开、二一三、长控、电科院等重点企业,开发生产智能电网输、变、配、用电系列产品,推进智能配电用电装备在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矿山机械、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延伸应用。围绕输变电领域,加快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成套装置、柔性直流及节能环保型输变电设备等生产制造。探索先进储能装备及发电储能一体化应用示范,重点发展储能电池、空气压缩蓄能装置、飞轮设备、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装备。同步推进电线电缆、电工合金材料、仪器仪表等现有产业领域加快发展,形成完备的高中低压输变配用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加快发展智能控制设备。依托电传所、长城电工研究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电气传动及自动化控制装置和成套设备。加快布局智能大型变压器、电抗器、接收器、双模式逆变器、大功率充放电控制器等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产品。积极发展智能型高中低压开关、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智能电表等配用电智能控制设备制造。

(二)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发展数控机床成套装备。依托星火机床等优势企业,全力提升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加工技术、整机装配技术,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普及型数控车床、小型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自动化锻压生产线等整机产品。在金属成形机床方面,重点发展重型和超重型数控锻压机床、数控砖塔式冲床、数控冲切机床等。在金属切削机床方面,发展卧式加工中心、卧式数控铣镗床、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式加工中心、车铣、铣磨等复合加工机床。在铸造机械方面,重点发展砂处理设备、铸砂造型、制芯机、自动造型线及造型制芯机等产品。围绕数控机床整机产品,配套发展成套设备核心部件、数控部件及辅助机械产品。重点攻克主轴、丝杆、刀具、钣金等核心和基础部件,同步发展电子管、伺服器、电机等数控部件及物流搬运、工具机、排屑装置、机床附件等辅助机械产品,着力打造整机产品结构合理、核心功能部件及工具自主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轴承高端精密化。充分发挥天水经开区轴承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海林等优势企业,对接国内外前沿高端产品需求市场,优化轴承产品机械性能及轴承产品主机配套相关性,以质量和品牌推动轴承精密化、柔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精密轴承、超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数控设备专用轴承,高精度免调整圆锥滚子轴承,高速精密滚珠丝杠副、线性模组,高速长寿命高可靠性离心机轴承。瞄准下游汽车、机床、风电等轴承配套主机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发动机、电机、轮毂、齿轮箱用轴承等市场占有率高的汽车轴承产品。同步推进电工轴承、机床轴承、重载卡车、新能源汽车、冶金矿山机械轴承、工程机械轴承等市场需求大的轴承产品,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高质量轴承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智能物流成套装备。围绕物流装备市场存量调整和装备更新的现代化物流发展需求,按照“智能化、系统化、标准化、服务化”发展思路,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在产品领域,围绕物流产业工厂端、流通端、消费者端等应用场景,重点发展仓库系统设备、搬运与运输系统设备及分拣与拣选系统设备。着重推进轻型高速堆垛机、自动化立体库、高速分拣机、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起重设备等物流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加快食品冷链、烟草、医药、汽车、机械、危化产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研发,提升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围绕包装、运输、装卸、储存、信息化、流通加工等功能作业环节,强化智能物流装备集成性及自动化水平。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攻克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围绕数控机床、机器人、电工电器产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重攻克智能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解决终端行业迫切需求。重点针对高端装备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通过集成创新,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发展高端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变速箱、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协同发展阀门、伺服电机及系统、发动机、精密减速机、密封件、紧固件、弹簧等生产制造,通过关键零部件提升带动天水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2.生物医药产业

强化优势现代中药领域。围绕天水市具备种植优势的党参、板蓝根、柴胡、黄芪等大宗道地中药材资源,依托天水经开区现有中成药制造基础,聚焦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新型中药制剂等细分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做大做强中药工业,稳步扩大天水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规模,助力天水市打造国家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应用于日常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发散风寒/风热、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祛风湿药等慢性病领域中药产业化生产,积极推进安神药、理气药、活血药、补气药等健康养生中药规模化生产。大力推进高端保健品、药膳配方饮片、天然化妆品、纯中药洗护日用品等系列衍生产品深度开发,加快产业向高端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推进中药新产品研发,大力支持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知识产权清晰的特色中成药和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经典名方的研发生产。

协同发展医疗器械制造。重点发展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瞄准药用胶囊、药用玻璃、医用口罩、石膏绷带、脱脂棉纱、粘贴伤口料等产品领域,培育壮大本地制造企业,积极引进外部规模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发展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制造,主要引进天然纤维缝合材料、医用金属缝合材料、新型固体制剂用辅料、新型包衣材料、新型注射用辅料、药用制剂预混辅料等产品领域生产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水平,围绕传染病检测、血液检测等领域,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发展无汞体温计、各类体外诊断用试剂、试纸及其配套设备与耗材等体外诊断检测仪器。

3.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信息材料。充分发挥天水及周边区域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等原料优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产品需求,重点发展OLED载板玻璃、3D车载盖板加工、超薄柔性盖板、触控材料、镀膜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制造水平。强化提升光纤预制棒、高性能复合介质基板、抛光液、电子粉末包封料、辐射固化材料等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加快培育微晶玻璃、液晶玻璃基板、智能手机玻璃盖板等智能终端用玻璃产品。

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中性高硼药用玻璃、中硼玻璃管、中硼玻璃瓶等市场需求量大、稳定性高的药用包装材料,加快实现我国药用玻璃由低硼硅玻璃产品向中硼硅玻璃产品的升级发展。大力发展夹层复合防火玻璃、夹丝防火玻璃、特种防火玻璃、中空防火玻璃、高强度单层铯钾防火玻璃等特种玻璃的生产制造,提升产品制备工艺、规模化生产水平。

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提升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等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提高石墨烯基础材料的产业规模和产品稳定性。加强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材料、防护涂料、复合材料、生物医用碳材、高效膜及特种功能产品的开发。突破发展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石墨烯材料专用计量、检测仪器等制造辅助设备生产,拓展完善石墨烯产业链条。

(三)积极发展特色细分产业

1.健康食品产业

立足天水市食用菌、芦笋、玉米、蜂蜜、花牛苹果、大樱桃、核桃等优势农业资源,以药食同源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食品制造、酒饮加工,推进产品开发精细化多元化,推动食品加工双创载体建设优化完善,打造甘肃重要的“甘味”基地。聚焦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食品添加等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领域,重点推进食用菌、玉米、苹果、肉制品等速冻、腌制、罐头、果脯、果酱、脆片、脱水蔬菜及风味肉制品等产品生产,促进果蔬色素提取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积极推进苹果、核桃、蜂蜜等产品创新发展,重点开发果乳制品、果汁饮品、果浆、浓缩果汁、果酒、果茶、蜂糖、蜂浆等精深加工。壮大以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天水西联蜂业公司为龙头的食品产业基地发展,打造优化药用食品深加工、蜂产品深加工技术、罐头加工工艺技术等领域双创平台发展。

2.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产业

做强绿色建筑材料产业。聚焦建筑节能、环保领域,加快推进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为主导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体系构建。鼓励发展RPC活性粉末混凝土等具备超高强度、超高韧性以及超高稳定性的新型水泥基础材料。积极发展新型集抗震、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装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墙体材料及部品,包括非粘土类空心制品、透水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屋面瓦及轻质板材等。协同布局其他新型防水密封卷材、节能隔音材料、绿色耐火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等。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加大脱硫石膏、粉煤灰、尾矿矿渣等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生产研发多品种新型墙体块材、板材及各类新型建筑材料产品。

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围绕大成实业、浩瀚钢构、大成隆源、陇鼎等区内优势龙头企业,推进传统建筑产业向技术先进、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以高性能、多功能、集成化为发展导向,积极发展梁、柱、墙、板、阳台、楼梯、栏杆、门窗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件;加快壮大组合式轻钢结构部件、各类板/管等钢结构部件;重点发展集成地面/集成式卫生间/集成式厨房等装修部品、预制混凝土墙板/夹芯保温墙板等外围护部品、集成式设备与管线部品。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针对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及配套服务领域,发展部品部件生产类机械装备产品,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咨询及装配式建筑施工安装水平,配套延伸物流运输、装饰装修、质量检测等装配式建筑服务功能,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打造西北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高地。

3.垃圾焚烧发电及生物质燃料产业

稳步发展固体废物焚烧处理及发电。立足城市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需求,依托区内优势龙头企业,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发展导向,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及发电。在上游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及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生活垃圾清洁、厨余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自动化分选,提高资源产出率。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重点发展焚烧炉排、电控设备、烟气治理、灰渣处理系统等核心设备,同步发展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装备、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成套设备、垃圾好氧处理和除臭设备等成套设备。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鼓励建设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

积极发展生物质燃料及专用设备。以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任务,加快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液体燃料。聚焦上游领域,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以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协同发展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

(四)同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1.着力发展商贸物流。鼓励本土物流企业应用新理念、新装备、新技术,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等物流新业态,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发展嵌入式供应链物流,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及配件采购、辅助加工、产品包装与销售配送等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积极引导、鼓励物流企业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物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完善“物流基地、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四级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物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2.壮大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在天水经开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等工作,加快建设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打造工业电商平台,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全面合作,着力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行业电商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提供在线交易,拓展配送安装、监测诊断、维保等产品服务,推进工业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发展。发展综合电商平台,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引进培育一批集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平台,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3.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孵化器,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技术集成、试验服务、市场推广、资本嫁接等服务。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培育力度,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打造成为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功能的能力强、覆盖宽的新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支持设计产业联盟等产业生态平台建设,搭建工业设计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设计创新。

4.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缓解产业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全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天水经开区内制造业“三化”改造升级和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中长期金融支持,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依托即将设立的“天水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资金向天水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电工电器等先进制造业倾斜。主动对接全市计划设立的“天水市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支持天水经开区内中小微企业积极申报,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合理安排续贷过桥资金规模。继续做好拟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加大企业直接融资资金政策扶持,支持金融机构建立直接融资企业“一对一”绿色服务通道。

5.创新发展数字服务。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服务领域的融合渗透,引进培育应用型研发机构,增强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基础领域支撑能力。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通企业设备、产线、信息系统等数据链,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可交互共享。推动在制造企业建立产品信息采集与控制、自动诊断、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和故障索引的管理平台,开展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产品优化等在线支持数字服务。推进数字服务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

五、明确转型升级路径

(一)强化创新驱动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基础研究能力。充分发挥天水市智力资源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土地、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打造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区域创新平台,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依托省内外科研实力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以顶尖专家及其研发团队,建设服务天水、面向甘肃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计划衔接,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造就一批科研、工程和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项目科技攻关能力。针对天水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特别是主导产业科技攻关重点方向,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和产业直投基金等,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和重大产品开发,推动智能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备、新型建筑材料、医药食品等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有条件的企业优先布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助力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天水经开区主导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领军型企业自主选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开发实力的企业组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能力。

优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整合利用天水经开区的科技资源,探索建立联合协同创新体制,通过前沿技术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共用重大科研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融合产业园等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有效利用海外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与国际一流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拓宽技术来源,承接技术转移。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集成龙头或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协同创新。

2.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产业创新平台筑建。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天水经开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基础研发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外技术创新平台资源在天水经开区落户,建设一批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推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天水市高校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中介机构汇聚。支持兴办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代理、转让、投融资等服务。鼓励重点产业领域内的高等院校与行业权威机构在天水经开区发起建立综合性公共测试中心和行业检测集成服务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咨询机构建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天水经开区拥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评估、专利代理、检验检测等多种中介服务机构。

高端科研机构引驻。实施全国创新链接,着力引进一批高端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和一流企业研发总部等科创平台到天水经开区建设区域总部和功能性分部。探索企业研究院建设模式,鼓励园区企业在创新人才资源集聚区设立研究院,形成天水经开区承担生产制造,人才富集区承担研发和基础研究的创新合作体系。

产业技术联盟构建。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促进行业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发展话语权。鼓励联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支持联盟对接省外协会、联盟,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网络,扶持联盟组织承办产学研互动交流会、行业技术研讨会、高端峰会等,推动产业、技术、产品的信息交流。

3.构筑创新服务平台

加快众创空间等载体平台建设。优化企业培育机制,把企业孵化向培育创业团队、加速企业发展延伸,形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主线的“一体化”培育机制,完善培育链、增强服务链、强化产出链。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等专业型孵化器。大力发展民营孵化器,创建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孵化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孵化器+商业空间”等新型创业空间。

加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天水经开区企业专利联盟建设,构建企业之间专利共享机制,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等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创新资源平台,建立共享机制,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推进天水经开区人才服务平台与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人才服务业,探索产学研联合实践带教的人才培育新模式等。

(二)推动产城融合

1.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市政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天水经开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园区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完善开发区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热、天然气、排污水、雨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保障有力的能源网络,提升园区生产、生活基本功能。

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内畅外快的开放式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天水经开区建设发展。天水经开区对外依托陇海线、天平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等铁路线,及天水—宝鸡、天水—十堰、天水—平凉等高速公路,提升天水经开区对外交通联系。天水经开区内部按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设置,社棠工业园依托高速、铁路等实现对外连接,冀城产业园初步形成九纵、五横、一环的道路网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建设,增强协调发展活力,积极推动各类社会主体在天水经开区建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并推进大数据中心、云端设备等终端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存贮和开放利用,加快大数据在工业、物流、环保、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社棠工业园、二十铺工业园、东十里工业园、冀城产业园、慕滩片区和各县(区)工业园等一区多园互联共通。

2.建设智慧产业新城

在发展理念上,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型智慧新城,突破传统园区管理的既有模式,培育塑造自身的竞争力,以智慧园区统领辐射建设智慧产业新城。

在具体实施上,综合智慧园区的理念和园区一体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应用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园区运营服务”为建设核心,在天水经开区打造基于园区综合监控指挥中心的“一个中心”,面向“两个门户”、“三大平台”的科技创新型智慧园区。构建一个园区综合监控指挥中心。集成园区智能化系统,采集园区的安全、消防、智能建筑设备运行等数据信息,让园区能实时掌控水、电、气、热等能耗,机电设备运行,安全防范、消防等信息,并可通过视频通信、无线、有线、数据等多重通信手段实现应急指挥调度,统一监管。打造两个外部门户。打造天水经开区面向社会公众的外部“宣传门户”及面向企业的“服务门户”,做到对政策咨询、通知公告、招商宣传、线下服务的线上化,搭建三大服务平台。以园区管理方、园区企业、园区公众三方为主体,构建运营管理服务平台、运营监管平台及基础设备集成平台三大服务平台,颗粒化构建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整合园区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圈。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人口集聚。以居住片区为单元,加快改善居住配套环境,加快开发区人口集聚,通过规划现有产业有序入园,结合社棠北片区提升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二十铺工业园、东十里工业园未来主要集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天水经开区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持续壮大原有商贸服务综合体功能,构建一批商业购物、商贸办公、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等各类功能复合、有机联系、高度集约的配套组团。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冀城产业园作为天水经开区扩区增容的主要载体,是未来战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产城融合统筹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实施城区融合行动。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天水经开区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将天水经开区作为推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强化市区一体化发展,着力引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园区有机更新,以点带线逐步提升,带动区域整体功能和形象提升。

(三)深化体制改革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优化天水经开区“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兑现落实省、市下放到天水经开区的经济管理权限。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探索推进“并联审批”、“多图联审”、“多评合一”,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与审批权限相对应的监管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功能,推进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完善工作机制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重大问题工作机制,构筑专家咨询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规范会议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执行的反馈机制和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创新绩效考核机制,优化绩效考核分类模式,用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

2.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

完善规范招商引资机制,实现从政府部门主导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运作机制转变。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的规章制度。争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现外资单列管理。突出招商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全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范优惠政策,健全项目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强化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税收贡献等实际开发投产效益监管考核。

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强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外商通过并购、共建园区和产业合作基地等形式,参与园区现有企业的优化壮大。推动利用外资重点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产业合作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

推动园区“走出去”。探索建立产业跨行政区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健全以互惠共赢为核心的异地建园机制,依托园中园、飞地园区,共享要素资源,提升产业辐射能力。瞄准重点区域、重要行业,支持天水经开区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抱团出境投资、合作、跨国并购,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区域对外平台及经贸活动,畅通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间的对话嗟商渠道,带动本土外向型企业加快发展。

优化开放型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国际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和对上争取等优质服务。建立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设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

(四)推进区域协作

1.提高地区协作水平

提高区域交流合作层次。以产业对接协作和优势资源互补为重点,强化与兰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衔接合作,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升天水经开区与周边城市群的合作交流。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旅游线路共建、优势产业协作互补,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国家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基地。依托西洽会、丝博会、文博会等重要平台,借助论坛、展览、会晤机制、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等合作形式,加强天水经开区对外交流水平,强化互动交流、合作学习。

承接区域产业溢出转移。大力承接优质产业转移,聚焦京津翼、成渝、关中以及兰西等区域内较先进产业园区,拓展天水经开区空间载体,积极承接先进园区难以入园且符合天水经开区入园标准的项目、企业外溢。积极承接新兴产业梯次转移,打造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等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通过异地建园、飞地经济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产业进驻。谋划承接科技创新功能转移,积极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向天水经开区集聚,引导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人才进驻,打造成为支撑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主动参与国际合作

着力建设开放合作新平台。加快天平铁路南延线建设,支持天水以铁路、公路、保税物流、商贸服务四大中心建设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绿色生态产业三大领域为重点,加快打造功能完备、要素聚集、运行高效、影响力强的国际陆港。支持以冷链鲜品、粮油调料、能源化工产品、装饰建材等为重点,借力蓉新欧、渝新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天水现代商贸物流园,打通流通销售渠道,打造天水连接终端大市场的产销对接平台。

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扩大与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博览会、推介会和展览展销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引进国内外与中西亚国家有进出口业务的电工电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龙头企业落户天水经开区。鼓励天水经开区企业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重要资源、重要商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鼓励天水经开区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食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创新。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五)优化生态环境

1.全面推进环境综合防治

狠抓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后督察,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且已关闭的企业死灰复燃,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建设和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对主要污染物和废水污染物进行监控,并与市生态环境局联网,各企业外排工业废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

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步伐。提升和改造园区和企业厂区的道路绿化景观水平,不断提高园区绿地率。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绿地公园等公共绿地,打造道路沿线绿树成荫、四季花开的园区景观带。树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鼓励企业、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加强扬尘治理,建筑工地实行围挡作业,加强渣土管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加快完成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围绕渭河、牛头河干流等重点河道,继续贯彻落实天水市河长制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长制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启动实施渭河开发区段综合治理项目,推动园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推进集约发展。全面推进绿色集约发展战略,切实强化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科学制订天水经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高效有序开发,对天水经开区规划范围内所有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供地、统一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加强对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明显的项目和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和“三废”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食品、新材料产业、装配式建筑、垃圾焚烧发电及生物质燃料等绿色生产为主导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开展余热回收利用,围绕园区内中节能环保能源公司等热能企业建立供热管网链接,发展热电联产,合理利用蒸汽、热能等二次能源,实行热能、电力的优化利用和分配。

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引进和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结合天水市和天水经开区环境目标提出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项目审批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严格监察、控制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污染物排放和单位产出耗能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标准之内。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并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落实规划环评成果,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落实《天水市生态环境保护红黄牌管理制度》、《天水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法律制度,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切实履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推进环境配套政策的实施。推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评估机制,研究生态环境政策评估结果反馈机制与重大政策适时修订机制,提高生态环境政策制定实施的经济有效性、决策科学化水平。

(六)提升民生服务

1.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做大天水经开区教育事业,进一步拓展天水经开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整合社棠工业园区内教育资源,推动民办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名校办分校”形式,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引入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推动以社棠镇职业中专为主的各类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形成适合各阶段孩童的优质教育资源配套体系。同步推动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教育发展,建设天水经开区第二小学及幼儿园等。

2.提升医疗发展水平。围绕建立健全为天水经开区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管委会—社区两级卫生服务,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天水经开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建成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二级医疗体系,建设开发区人民医院,整合市第五医院、社棠镇卫生院及其他医疗资源,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就医需求。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智慧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强化对食品经营单位、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机构的全方位卫生监督执法。

3.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文化场所和体育场所,不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流动文化服务,做好流动图书馆、博物馆和演出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建设伏羲、黄帝文化展示展览馆及其他中小型文化场所。按城市功能、园区布局,加快建设体育场所、大众健身场所、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文体娱乐的水平质量。

4.强化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社会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犯罪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全面推进综治信息平台建设,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对园区综治工作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管理,为社会管理和平安创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重点开展非法放贷、“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等经济犯罪专项整治,强化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监管,做好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

(七)加强招商引资

1.拓展招商区域深化合作

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世界经贸体系,突出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及地区,围绕经济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开展对外合作,撬动天水经开区跨境贸易规模高质发展,建设成为天水市开发开放的中心枢纽,带动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构建全球化招商引资工作网络,利用区位、平台及政策优势,强化与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合作机制,促进政府领导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的对接协商,做实投资环境推介与重点项目对接。

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巩固东联,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深耕南下,坚持与陇南抱团发展,主动对接融入成渝经济圈,打造西北西南共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的协作区。加速北上,加强与兰州、白银合作,积极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紧抓天津对口帮扶机遇,大力引进天津企业、资本等投资项目。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探索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或“飞地”园区,突破政策和资源瓶颈,促进要素汇集、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探索在产业发达城市投资孵化基地,推动与当地园区、企业、科研院所、资本等合作,将孵化出来的技术与资本形成可投资产业与项目,进行跨区域合作并引流至天水经开区。探索与兰州、西安、重庆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招商模式,引导企业在周边成熟园区设立总部基地,在天水经开区设立生产基地,突破土地、人才等资源限制,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2.高位谋划项目科学招商

广泛收集重点产业信息。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服务等前沿产业收集延链、补链、强链等工业行业动态信息。探索利用第三方招商信息平台精准“画像”,瞄准收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投资信息。重点加强同一发展水平和具有相似产业环境地区的信息收集,关注甘肃省内经开区及宝鸡、西宁、银川等周边地区经开区产业招商动态,实现错位竞争,联动发展。

科学编制重点招商项目。围绕天水经开区主导产业体系,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明确产业招商地图,制定天水经开区产业招商计划。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坚持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招商作为招商选资工作的着力点,依托天水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食品、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重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和横向相关环节进行招商,谋划一批招引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

积极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完善项目共享机制,融合全市各区县、部门、园区的资源,推动联合招商。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合理布局产业和招商项目,避免区域之间招商引资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建立和完善专家评审机制,严格招商引资项目论证评审,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把控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各级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确保招商项目落地。

3.创新招商策略多元招商

优化传统招商模式。深化展会洽谈、经贸活动等平台招商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广泛利用商协会组织、企业、帮扶单位、天水籍在外企业家及专业招商中介顾问等各类渠道开展招商,建立与市、县(区)招商信息共享平台,统筹招商资源。大力开展网络招商,采取“线上招商”与“线下对接”相结合策略,通过线上广泛发布招商信息,并设立招商小分队精准开展线上项目对接洽谈,推介天水区域和通道优势,推动意向项目转化为合同项目。

推广市场化招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性作用,积极利用专业招商机构及行业商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通过企业和社会机构延伸政府招商引资职能,依托购买社会服务引入各类专业咨询机构、中介组织,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新模式,完善市场化招商引资的采购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开展资本招商。坚持引企业与引资本相结合,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引进国内外知名基金,针对天水经开区重点发展产业构建金融全链条扶持体系,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体系。利用资本催化和杠杆作用,促进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内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天水经开区形成“产业-资本-产业”闭环效应。

4.强化招商项目落地保障

全面实施“链长制”。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聚焦补齐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关键领域,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确定产业链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有效制定产业链工作计划。落实“链长制”责任,做好产业链各企业的服务保障工作,推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化发展,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

严把签约项目质量。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制度,加强与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工作机制,协调做好拟签约项目的审核工作,对项目环保、安全、投资强度、开竣工和投产时间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严禁引进不符合政策规定或落地条件不成熟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项目签约后落地难的问题。

优化项目跟踪服务。坚持市政府与天水经开区两级联动,狠抓各类签约项目和意向项目的跟踪服务。严格执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项目管家”服务、重大项目“一事一议”、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等跟踪推进机制,全面推行项目代办服务模式,专人专班盯紧督办重大项目,提供“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用活扶持政策拉动重大项目,保障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要素供给,强化专项资金、配套资金、税费减免、融资支持和补贴等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重大项目顺利建设。

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点抓好省市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做好诚信招商和服务招商。完善天水经开区项目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的招商引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度提高相关指标的考核权重。对在招商引资中成效显著、贡献大的机构和个人,实行相应的奖励,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六、完善机制要素保障

(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探索开放式管理模式,以“众筹”思维解决经开区发展过程中各类复杂性难题,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结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制定经开区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等。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支持经开区选取东部沿海地区的同类、先进园区作为对标合作园区,鼓励园区间开展考察交流、经验借鉴及合作共建等。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将经开区作为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引导地方政策、土地、财政及创新资源等集中向经开区集聚倾斜,打造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平台。

(二)完善监督考核体系

完善园区监督考核体系,使监督融入天水经开区“十四五”建设之中。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园区党工委主体监督地位,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以强有力的监督,确保党和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园区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整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为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强化项目要素供给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地规划,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产城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投资政策及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完善天水经开区“十四五”项目库,推进谋划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全力破解项目引进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审批、土地拆迁、水电气等难题,加强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的保障;健全天水经开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按照“新拓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调整园区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四)优化人才支撑体系

依托省市人才计划,实施招才引智行动计划,重点引进培养主导产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与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需求高效对接。积极招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健全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人才服务机制。

(五)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严格按照天水经开区关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切实解决思想认知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方面存在差距等突出问题。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专业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由企业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