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安徽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00:54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了,对于众多留守在合肥乃至安徽的外地人来说,这个春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家乡的思念,与亲人团聚的渴望,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但是,“就地过年过个好年”就是对这份思念最好的安慰。

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10位将留肥过年的新安徽人,停他们说一说对这个春节的期待,和他们一起感受安徽发展的澎湃节奏。

【北下“安”家】

北下@ 北京

陌生的城市 有老家的爱情

QQ截图20210208104923

李 同

年龄:23岁

来合肥年数:6个月

职业:物业服务人员

老家:北京密云

第一年出来工作,第一年过年不回家,北京小伙李同春节期间还要在合肥的工作岗位上值班,他说要和女友过人生中第一个不同的春节。

今年23岁的李同是北京市密云区人,去年9月底来到合肥融创物业工作,岗位是小区门岗值班人员。“当时是因为女朋友在这边。”他说,为了爱情,在陌生的城市,将要过一个不同的春节。出来工作前,李同刚刚从城铁机电专业毕业,本身应该对口是从事地铁行业的工作,但他却对自己的工作有不同的规划,“主要是想体验下不同的工作岗位。”他说,物业门岗的工作虽然平凡普通,但在疫情防控下和春节假期时就格外重要,“我们每天要提醒进出业主扫安康码、戴口罩,看到拎着大包小包的返乡人员还要登记测温,向社区报备。”

“过年不回家,家里人都理解。”李同说,父母家人还嘱咐他自己在合肥穿暖点儿、吃好的。春节期间,根据公司安排,李同都要值班。“这就是不一样的春节。”他说,往年在北京过年,都是休息、聚餐、和朋友一起K歌玩,今年的春节在工作中度过,对他来说是个改变,“更何况还有三倍工资、加班费、开工红包拿。”

年前,公司发了员工礼品,他也和女友抽时间采买了过年的食材,“准备做顿饭一起过年。”对于自己第一个不同的春节,李同说也是因为疫情防控和工作需要,“都毕业了,总不能老在家让父母养活吧。”老家同在北京的女友也在合肥工作,他希望能够和女友携手奋斗,共同打造属于两人的美好生活。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北下@ 张家口

“共享”年夜饭 也是难忘经历

QQ截图20210208104227

谢永刚

年龄:33岁

来合肥年数:4年

职业:微特电机经营户

老家:河北张家口

2月7日,家住合肥市瑶海区的谢永刚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家中,收到了远从1200公里之外邮寄过来的“老家的味道”。满载着来自家乡河北省张家口市特色美食的大包小包、瓶瓶罐罐让冰箱一下就满了。

来合肥已经4年时间,这是谢永刚第一次打算不回老家过年。对于在合肥经营电机生意的他来说,春节是难得放松回老家看看的机会。往年春节,他和妻子都会带上孩子提前做好返乡的准备。“这几年我们都是开车自驾回去,路上要花费13个小时左右。”考虑到疫情期间,往返有所不便,一家人决定今年留在合肥过年。不过,今年他打算与家人视频“共享”年夜饭。去年已经体会过“云拜年”的谢永刚觉得,这种形式并不影响年味儿。“看春晚、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这些重要环节,我们都会和老人视频通话,互相问问近况,评论评论菜品,聊一聊电视节目。让他们看看孩子,我们也看看老人,挺好!有次我们一大家在午饭时视频,大家还隔着屏幕举杯祝福。也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谢永刚回忆起在老家度过新年的时光记忆犹新。腊月起就开始忙活,喜庆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到了正月里,村里家家户户互相串门拜年,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谢永刚告诉记者,以前回老家他都会去参加同学聚会,今年全部都在线上问候了,“我会给大家发微信、短信祝福,或者打电话唠唠嗑,情谊都在。”

被问到有什么新年愿望,谢永刚说:“大家过年不回家,都是为了之后更好的团聚。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每个人都能见到想见的人。”他还告诉记者,趁着假期好春光,准备带上孩子逛逛花市,在周边城市走走。“不管春节在哪里过,满心是阳光,随处皆风景。”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文 受访者供图)


北下@五大连池

红包和探亲假都已安排上

QQ截图20210208104640

尹晓琪

年龄:33岁

来合肥年数:5年

职业:采购经理

老家:黑龙江五大连池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比起回家,也许就地过年更能让父母和家人安心。”不回家不代表不想家,就地过年的年轻人也可以把年过得有滋有味、幸福满满。33岁的黑龙江籍女士尹晓琪就是留肥过年的年轻人中的一位。

“今年是来合肥的第五个年头。这是第一次春节不返乡过年。虽然不回家,但并不会感到孤单。”尹晓琪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老家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的尹晓琪,在合肥庐阳经开区内的力威汽车油泵有限公司工作,担任采购经理一职。因为家乡疫情的原因和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决定留在合肥,过一个特殊的春节。

“春节假期,会居家休息、看看电影追追剧,也会邀几个朋友或者同事逛逛街、吃吃饭、去一些景点游玩。因为疫情的原因,春节期间不会出市旅行。”尹晓琪说,一个人在合肥过年也不会感到孤单。

“虽然不回家,但却感受到浓浓的温暖。”公司会对春节期间就地过年的员工给予额外的福利和补贴,不仅会发放红包,还会增加春节假期后的探亲假。尹晓琪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收到了之前在公司登记的庐阳区政府发放的1000元的企业外地留肥过年人员的奖励金,手机上还收到了政府发放的500元的购物券。

人不能回家,但家人的爱无论多远都会到达。知道过年不回家,尹晓琪的父母早早就给她从黑龙江寄来亲手包的猪肉酸菜味的饺子、木耳、野山菌等。“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说到这,尹晓琪脸上洋溢着感动与满足。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过年不回家,但红包不会缺席,会和往年一样微信发红包给父母,让他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实习生 徐吴钒 通讯员 赵明)


北下@ 五常

除夕夜值班 保障万家供电

QQ截图20210208104441

关金萍

年龄:26岁

来肥年数:2年

职业:供电公司运维员

老家:黑龙江五常

“接头温度21度,无异常!”2月6日,在合肥市220千伏植物园变电站,合肥供电公司樊洼运维班值班员关金萍和同事利用红外测温仪,对电力设备进行特巡,确保春节期间供电平稳。关金萍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已经一年多没回去了,原计划回家过年,但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决定留在合肥过年。

今年是关金萍入职第二年,也是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每天,她都会和父母视频聊天,让他们打消顾虑。“父母很理解我,特别是妈妈,说等到疫情好转了再回去不迟。”

据介绍,经预测,由于不少市民留肥过节,春节期间电力需求将较往年增大。为此,合肥供电公司提前做好设备“地毯式”巡视和设备消缺,大幅度提升了电网“健康”水平。长假期间,超过500位一线员工将在岗位上轮流值守,24小时做好运维检修、电力调度、应急服务等工作,保障全市电网安全运行,快速、优质服务广大用户。

为了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安心留肥,合肥供电公司了解各类需要,筹划了形式多样的欢庆活动。“确保大家生活上有保障,心情上不孤单,留肥和回家都一样,红红火火过大年。”合肥供电公司党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关金萍将在除夕夜值班,她和同事们准备每人都烹饪一道家乡风味。“东北人爱吃饺子,准备给大家伙‘露一手’,尝一尝咱家乡大饺子的味道,新年一定贼拉火!”关金萍自豪地说,她一定会站好这班岗,准时端出平稳供电这道“大餐”,守护万家光明和温暖。

(李岩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南上“安”家】

南上@ 南京

合肥客运段 17年“知音”

QQ截图20210208104819

刘 树

年龄:36岁

来合肥年数:17年

职业:列车广播员

老家:江苏南京

“虽然家离合肥不算远,今年也没有值班任务,可我主动选择就地过年。”刘树是合肥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广播员,因为工作原因,她很少能回家过春节,今年春节本来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但是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选择留在合肥就地过年。

17年前,刘树来到了合肥担任列车播音员,17年来刘树也见证了列车广播的发展,设备上从笨重的广播设备到数字列车扩音机,再到如今的智能广播系统,通过采集列车位置信息,感知列车运行状态,智能化处理播音内容和顺序,一台平板电脑就能完成所有的播音,收转新闻非常清晰,再也不受区域地段影响,“最开始还要口播,现在都智能化了。”

“合肥离南京不远,回家也挺方便,有了高铁以后就更快了。”刘树说,不过虽然回家听上去容易,但是因为自己经常跟着火车东奔西跑,所以回家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很多,“不过每年春节肯定是要回去的,待几天陪陪家人。”

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影响,刘树没有回家过春节,当时她就想,2021年的春节肯定要回去,然而快到春节的时候,国家号召外出人员就地过年,“我在火车上工作,接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我一方面是想着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人考虑。”就这样,刘树想了很久,决定今年依然不回去,就在合肥过年了。

“作为一名铁路工作人员,每到过年的时候就目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乘客开开心心地回家过年,羡慕别人回家的同时更觉得自己身上有沉甸甸的使命感。”刘树说,只有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坚守一线,才能守护大家平平安安回家,想到这些自己还是非常有满足感的。“家人都很支持我,我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刘树笑着说,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说了以后,他们都很支持,自己最近准备购置在合肥过年的年货了,虽然不在父母身边少了很多年味,但也要热热闹闹地过个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通讯员 梁浩然 文/摄)


南上@西双版纳

带着孩子们 亲近大自然

QQ截图20210208104122

曾玉霜

年龄:45岁

来合肥年数:25年

职业:自然教育老师

老家:云南西双版纳

作为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西双版纳是一个被花儿包围的城市,更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出生在这样美丽的城市,今年45岁的曾玉霜自幼对植物有着独特的感情。1998年,曾玉霜远嫁到合肥,成了一个“安徽媳妇”。由于离家太远,所以每年春节,曾玉霜都会抽时间回家陪伴父母。今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曾玉霜决定留在合肥过年,“父母前两天打电话问我具体回家时间,当知道我不能回家后,虽然有些失落,但他们选择支持我。”今年除夕,曾玉霜决定为家人烹饪一桌地道的合肥菜。

“刚来合肥的时候,我们住在植物园旁边。”回忆最初对于合肥的印象,曾玉霜觉得这座城市并不大,植物园内的植物也不多。“因为我生长的城市,到处都是花和植物,所以当时对比比较强烈。”曾玉霜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合肥的感情也日益增加。“因为我的父母年龄都大了,所以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家过年。”虽然回家的路途遥远,但是阻挡不了探亲的脚步。

受到疫情的影响,曾玉霜和家人商量决定今年留在合肥过年。“我父母决定给我寄一些西双版纳的特产,让我解馋。”如今,在合肥生活了20多年,曾玉霜也习惯了合肥的饮食习惯。“合肥喜欢吃炖菜,过年喜欢炸圆子,所以今年过年,我准备给家人做点地道的土菜。”为此,曾玉霜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置办年货,买了糖果、瓜子、花生,“我自己还提前腌制了酱肉和香肠,就准备除夕夜大展身手啦!”曾玉霜笑着说道。

自2017年开始,曾玉霜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如今的孩子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缺少对自然环境的接触。”结合自身的天然优势,曾玉霜定期组织活动,带孩子到自然环境走一走,给他们介绍植物和鸟类,甚至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曾玉霜告诉记者,虽然故乡远在他乡,但合肥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余亚明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文/摄)


南上@ 腾冲

社区工作者 坚守战疫前线

QQ截图20210208104528

图右为杨跟静

杨根静

职业:社工

老家:云南腾冲

“妈妈,真的特别想您们,今年的疫情反反复复,我还是不回去了,您和爸爸在家注意身体,大年三十我们开着视频,一起吃年夜饭……”说着说着,手拿电话的杨根静眼里噙满了泪水。

杨根静是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畅园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从云南腾冲远嫁到合肥、结婚生子的她,连续三年没有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年夜饭了。眼看孩子渐渐大了,可以带出远门了,计划今年回家过年的她,遇到了疫情。身为社区工作者,责任心告诉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而影响大家。畅园社区现有住户6041户,其中2000多户都是出租户,眼看新年即将到来,人员流动在所难免。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杨根静每天和其他同事通过网格化巡查、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辖区租户的返乡地,了解留肥过年的租户信息。同时加强对辖区居民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

刚开始有过犹豫的杨根静,在经过一番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后,顿然醒悟,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理当带头响应政府号召留肥过年,这样在日常巡查和宣传中,才能更有力地说服外乡人员就地过年。有了这个想法,她和爱人商量后,提前给远在云南的父母买了一些年货快递回家,忍着思念的泪水给妈妈打了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的妈妈也很支持女儿的决定,并安慰女儿以后见面有的是机会,但疫情防控工作不能耽误,全家人约定等疫情完全过去了,补一次团圆饭。

杨根静说,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其实心里面也是挺煎熬的,很想见到父母,陪伴他们。但是我觉得既然现在防疫工作到了节前的重要时刻,我们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更应该要以身作则,我要先做到不出省,才好去劝导别人。”

在基层,杨根静只是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社区工作者,选择了响应政府号召留肥过年,减少人员的流动,就是减少疫情的流动。

(安徽商报融媒体 记者 郑茹 通讯员 张家慧 赵方 文/摄)


【西来“安”家】

西来@ 阿克苏

在合肥“风口” 当上创业者

QQ截图20210208104729

郑 琪

来合肥年数:5年

职业:创业者

老家:新疆阿克苏

今年,新疆人郑琪打算在合肥过新年。

郑琪2015年和丈夫一起创业,在合肥开了一家家具店,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生活稳定。“我丈夫是合肥本地人,我跟他一起在合肥工作、生活,现在已经很适应在合肥过年了。”

唯一让她牵挂的是她的父母。“爸妈今年可能要在新疆过年了,有些挂念他们的身体。我的兄弟姐妹也都不在家乡,都在外省工作,今年就地过年也都决定不回去了。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回去的话,路途遥远,比较麻烦。”

郑琪的家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阿克苏地区。“回家如果开车的话,要开4000多公里,即使不间断地开,至少要开50多个小时。”郑琪说。

在合肥五年时间,她感到自己赶上了合肥快速发展的“风口”。“第一次来这,我就感到合肥规划得很好,发展速度也很快。我常常跟家乡的朋友说合肥,城市真是一年一个样。”

目前,她和丈夫的家具生意上升势头明显,生活也蒸蒸日上。“合肥这几年特别鼓励创业,机会很多,我有很多朋友都干起了自己的事业。”

郑琪特别向记者了解“留肥工作红包”的发放细则。“应该怎么领,我们公司能不能领?”她表示:“对于经营者来说,这项政策统筹考虑了疫情防控和开年复工复产,非常周到贴心。”

“不论在合肥还是新疆,我们家过年还是要吃饺子。”郑琪说:“今年因为疫情严重嘛,所以打算不外出游玩了,就带着孩子在附近的商场逛逛,放松放松。”

(实习生 钱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西来@ 武威

退伍不褪色 当个志愿者

QQ截图20210208104111

梁胜生

年龄:49岁

来合肥年数:17年

职业:职工

老家:甘肃武威

上世纪90年代,梁胜生所在的新疆武警某工程部队来到合肥修312高速公路,“那算是我第一次来到合肥,更没有想到这里将是自己居住的城市。”今年49岁的梁胜生来自甘肃武威,工作结束后便回到家乡。不过2004年,为了爱情,梁胜生再次回到合肥。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梁胜生不仅取消回家计划,还主动申请做志愿者,负责为小区进出的行人测量体温、登记。今年春节,梁胜生又主动申请留在合肥过年,并向辖区所在的社区申请做志愿者,用行动传播正能量。

1996年,梁胜生与妻子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两人的新房只买了一张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虽然没有钻戒,没有迎亲车队,但两人却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1997年10月,儿子的顺利出生让梁胜生的幸福再次升级。生活虽然忙碌却格外充实,由于合肥距离家乡比较遥远,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到甘肃。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袭而来,梁胜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在小区门口为来往人员测量体温、登记外来人员信息。“汇林园小区居住人员比较多,当时由于复工时间已到,很多工厂的工人开始上班。”除去上班时间,梁胜生基本都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我曾是一名军人,退伍不褪色,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必须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今年春节,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梁胜生决定留在合肥过年。由于喜欢烹饪,所以今年年夜饭由梁胜生担任主厨,“年货基本都买齐了,除了给家人做菜之外,今年年三十,我还准备弄一碗杂酱面。”由于家乡以面食著称,梁胜生已经提前买好了酱和肉,打算用香喷喷的杂酱面一解乡愁。

(何春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西来@ 宝鸡

守护回家路 让更多人团圆

QQ截图20210208103941

杜智勇

年龄:33岁

来合肥年数:6年

职业:铁路公安

老家:陕西宝鸡

从安徽合肥到陕西宝鸡,随着商合杭高铁的开通,原本这个春节杜智勇可以第一次坐上直通两地的高铁,差不多6个小时就能到家,之前则需要近20个小时。不过虽然回家的路方便了,但是杜智勇却选择留下来在合肥过年。

杜智勇是合肥铁路公安处的一位民警,老家在陕西宝鸡,2015年来到合肥工作,“在这边都挺好的,就是回家不方便。”杜智勇回忆说,那个时候要想回宝鸡,慢车要坐近20个小时,想坐高铁没有直达的,要先后在徐州、郑州、西安三个车站换乘,“每年都回去,毕竟家人在那边,再麻烦也要回去啊。”

2019年商合杭高铁开通后,杜智勇觉得很开心,因为合肥到宝鸡有了直达高铁,然而开通后的2020年春节就碰上了疫情,他没能回家,“本来想着今年春节坐高铁回家过年,不过后来还是决定留在合肥。”

算上这个春节, 杜智勇已经有三个春节没有回家了,因为工作关系,他本来回家的次数就很少,春节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跟家人说过了,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决定,说节后再回去也是一样的。”

说起春节的打算,杜智勇表示自己决定不回老家后,就主动提出来要值班,给同事们匀出了回家的机会,“还有一些同事会留下来,我们就一起过年了,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我们却守护着很多人的平安回家路。”

除了值班的日子,杜智勇打算没事的时候在合肥转转,“我喜欢老家的美食,比如肉夹馍、面什么的。”杜智勇说,打算春节的时候在合肥找找家乡的美食,也算是春节体验一番“回家”的感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