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宝鸡】:宝鸡鸣瑞(上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1 22:18

【史话宝鸡】:宝鸡鸣瑞(上篇)

2018-08-05 06:50

在大中国鸡形版图中心,恰好有一个地方叫宝鸡。

宝鸡,是祖国腹部的一方宝地。

宝鸡,位于黄河中上游重要支流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西端,面对大中原,背靠大西北,南翥秦岭通川蜀,北越关陇达甘宁,在那原尽山合之处,有一座巍峨的城市——宝鸡。紧贴市区的秦岭山峰,碧笋排空,直指蓝天,其形似鸡冠,名叫鸡峰山。山上有原始天顶、老母顶、庙玉顶,“三峰如削陡,巅者,必提索而上。有石鸡大如羊”。这是宝鸡的标记。

宝鸡古称陈仓。相传二千六百多年前,陈仓山落下陨石,光辉流韵化“神鸡”,“鸡栖山顶,惊人在一鸣”,秦文公以为是国运昌盛的吉祥之兆,遂立祠祭祀,号为“陈宝”。美丽动人的传说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公元757年,唐肃宗驻跸凤翔,以“昔有陈仓山宝鸡啼鸣之瑞”,改陈仓县名为宝鸡。

以宝鸡得名时日为界,上承下继七千年,宝鸡的自然、社会、文化发展史,是华夏文明之源,是中华文明之流。

(一)

宝鸡有着先民们赖以生存、生息、繁衍的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数亿年的造山运动,使秦岭突起海面,跳跃上升,呈东西走向,自然形成了祖国南北的分水岭、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黄河、长江数条支流发源于此。闻名遐尔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内陆的最高山峰之一。宝鸡南部和西部山区,山高水高,河流纵横、林茂草盛。那里有栎树林、桦树林、针叶林和高山灌木草甸,有太白山、天台山、二朗坝、辛家山原始森林带,是我国的绿色宝库之一。在眉县、太白、凤县境内,有数条峡谷可以通达秦岭主峰,从山麓到山顶,在近3000米的高程范围内,依次出现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冰川带的气候差异,形成了垂直的植物带谱,万种花木草被,美不胜收。

滔滔渭河水带来大量泥沙,堆积成关中平原。宝鸡地区渭河北岸是风的造化,水的冲积,形成一层高一层的黄土台塬与沟壑,位于这一地带的凤翔、岐山、扶风、林由境内,黄土层覆盖丰厚,土地肥沃,特别适宜各类植物生长,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发展之地。

在宝鸡市区西北部,有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时而平缓时而起伏的山脉、丘陵。千、陇川道历来是通往西部的重要通道,流经陇县、千阳进入市区的千河水,原本清澈丰泽,河两岸绿草茵茵,杨柳成阴。据石鼓诗文记载,捕鱼者竟能捕到鲤鱼、鲢鱼、鲂鱼、白鱼等。西部与秦陇山脉相连,在陇县北部关山上,竟有山顶湿地,丰盛草场。

正是这片“泉流既清”,“堇荼如饴”的土地,最早开始繁衍华夏的部族。著名考古专家石兴帮认为:“秦岭、昆仑之间的渭水河谷里一块不平凡的土地,是炎黄文化的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起源地之一”。著名历史、民族学家陈连开认为:“宝鸡、秦川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中,有过特殊的影响和地位。”中华文明的序幕正是在宝鸡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拉开的,并以智慧和血汗迅速摧开了黄河流域更为鲜艳的文明之花。

(二)

全球的华人都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黄帝葬于黄陵桥山,炎帝的诞生地在宝鸡。

渭水中上游一带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据考察,宝鸡在这个时期确定为人类史前遗址的已超过700余处,基本上都是8000—4000年前的远古先民遗址。在宝鸡市区的北首岭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炎黄同是北首岭先民的子孙。

据史学家论证,炎帝、黄帝是羌族团中少典氏分出的两个支族。炎帝、黄帝分别以姜、姬为姓,是两个古老的双胞族,建立了延绵四千年的姬姜联姻关系,繁衍出数千个氏族、部落。炎帝、黄帝沿黄河流域向东迁移,他们与蚩尤的战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冲突,进一步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

《国语.晋语》云:“昔日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在宝鸡有两条姜水,市区南有清姜河,岐山县还有一条姜水(即今县城东边鲁班沟)。岐山即姬水,是如今岐山县南的横水河,岐与姬音义皆通。由此可以推论:炎帝、黄帝的发祥地,姬姜的发祥地均在宝鸡地区境内。

据权威方面的学者考证,炎帝部落的后代,曾翻越秦巴山地,进行过大规模的迁徙,才会出现长江一带炎帝足迹的历史记载。专家们通过对姓氏源流史的研究,上溯到早期的民族部落,认为炎帝、黄帝各有八代,第一代分别称为神农氏和轩辕氏,从第二代才开始称炎帝、黄帝。湖北随州是第三代炎帝烈山氏迁徙的地方,第八代有活动在 湖南炎陵县一带的。第一、二代炎帝活动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真正称炎帝是在宝鸡的第二代。

宝鸡各界人士捐建了炎帝陵和炎帝祠,以示永久的纪念。每年清明节与黄帝陵一同奉行祭拜典礼。宝鸡举办炎帝节和华人省亲大会,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寻根问祖。

炎帝教民耒耜,耕种五谷,尝百草,发现了医药,以日中为市,进行贸易活动,开创了我国农耕的先河。炎帝为救民而献身的圣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功德在于哺育了一个民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

由此,产生了“炎帝祖先学”和“炎帝学”。著名学者邹衡创造了“姜炎文化”这一为海内外学术界认同的科学命题。著名学者张岂之对姜炎文化的研究提出过科学的指导方法。著名学者、楚词专家文怀沙创立《宝学》,称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本。

(三)

宝鸡是周文化的滥觞之地。

渭河北岸广阔的台塬地,历史上称为周原,是周部族“迁岐”发祥之地。西周早期的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是历代经典中称之为第一等的圣人。他们以此为基地,开拓创建了富遮强大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形成周王朝八百年纪纲,其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和思想文化,是沿袭2000年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源头。这比同时期和往后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形成的国家、希腊半岛、爱琴海的克里特国家,中美洲玛雅人的国家等等,都要先进得多。

在广阔的周原沃土上,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墓葬区、宗庙建筑区、居住区、窖藏群,亦有大批出土的青铜器、陶制品和建筑遗址。从汉宣帝时发现了第一件青铜器尸臣鼎之后,连绵2000余年,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以千计。有堪称晚清的四大国宝,刻记着大量铭文的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虢季子白盘;有镇邦鸿器,著名的何尊、秦公镈、折觥、墙盘、卫鼎等等。在美、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馆,都有宝鸡的青铜器陈列。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大克鼎,就是在周原出土的青铜宝器。

历史将永远记住的一天,2003年1月19日,在那曾经多次发掘出青铜器的眉县杨家村厚厚的黄土高坡上,又意外地发现了窖藏2700多年前西周晚期的青铜重器,共计27件,并且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超过了4000字。著名学者李伯谦称,这次发现对“西周历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检测细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著名学者李学勤、马承源认为,这是21世纪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引起全国文物考古界极大关注,国外专家学者也非常瞩目。

宝鸡是迄今出土青铜器最早、早多的地区。青铜器上的铭文,反映着西周以及往后的秦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史料价值极高。从中可以翔实地考证出西周早期的礼乐制度,包括周鼎制度,青铜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此外,周原出土21050片西周甲骨,有字卜甲293片,共计1000多字。内容广泛丰富,是研究西周早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殊堪珍视。

早期的西周,国小民强,从渭水流域入主中原,取代商王朝,遂建立了一个包括九夷、八蛮、六戎、五狄的大国。武王伐纣时,参战者有8个民族,建立起以周天子为盟主的封制王朝,而被分封的诸国,多系周原人与当地人的融合,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岐山、扶风保留有姜嫄庙、公刘庙、三王庙、周公庙等遗址。特别是周公庙,至今保存完好,位于靠山面原的周原宝地北端,是《诗经》中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得名“卷阿”的地方。古籍载周文王时代,“有凤集于岐山”,“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就是指周公庙北边的凤凰山。《诗经·大雅·卷阿》篇中亦有描述“凤鸣岐山”之端的诗句。周公庙里供奉着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的圣像,表示着周之后裔世世代代对其功德的瞻仰之情。

以古卷阿为代表的岐周,是周王朝的肇始之地,从而开拓出人类的一个“青铜时代”。

宝鸡市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先后建成的两座雄伟的青铜器博物馆(院),以其“五鼎相叠”的造型和象征铜镜的巨大圆形屋顶,向世人展示着青铜器庄严、肃穆、厚重、博大的风韵。它是一座丰碑,又是一件巨大的祭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内涵全部溶汇其中。在周原遗址,一个更大的设想正在形成,将在那里恢复周邑的历史风貌,建立周文化的遗址风情园。

青铜祭曲,声声奏响。那一件件厚重博大的青铜精品,形成了自然天成的历史的凝聚,是一种意念、感情、想象的汇合,由此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有的神秘与狞厉。(未完待续)

(作者陈同钢,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宝鸡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