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山水间的文脉 体味生活中的烟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18:23

多彩贵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脉绵长。灵山秀水之中,蕴藏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出很多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名镇。

多年来,贵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古镇不断加大对自身独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并加大宣传力度,一个个古镇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打卡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脚步走进我省八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领略贵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红色印记、多彩的民族文化。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 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发)


玫瑰糖、青岩猪脚、糕粑稀饭,状元府、赵公祠、青岩书院……步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还能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镇内既保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汇聚了寺庙、阁楼、牌坊等建筑群,共有九寺、八庙、五阁等37处,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孕育了云贵第一文状元赵以炯,走出了清朝大学士周渔璜。

近年来,青岩古镇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青岩古镇不仅仅是一座古镇,更是历史的见证,时代变迁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湖南游客王河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


习水县土城镇

习水土城老盐号。 黄小平 摄(贵州图片库发)


硝烟弥漫、炮火轰鸣,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突破封锁线……

这是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内的模拟战斗场景。

“还原度很高,让人震撼,也感受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不易。”湖南游客陈大哥参与体验后,连连称赞。

土城镇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代建县、唐宋建州,曾是赤水河上的重要码头。素有“川黔锁钥”之称,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35年1月,中央红军从这里一渡赤水河,为我们留下了一抹红色印记。在土城老街上,建设有女红军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遗迹、红色场馆。

近年来,土城镇依托红、古、绿、白四色“特意性”资源,以“研学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深挖自身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及厚重历史,精心策划“特色场景+多业态”的文化活动,不断创新产品、丰富业态布局,为游客带来多元体验。

今年以来,土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


黄平县旧州镇

黄平旧州古镇西上街。 (陈孝新 摄)


青山巍巍,古韵延绵。

在贵州高原上,闪烁着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黄平县旧州镇,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考已达2700余年。自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且兰国,西汉时设置牂牁郡,后历朝历代于此设府、州、司、卫、县、镇等治所,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20个重点保护与建设的民族村镇。

旧州旅游资源丰富,有㵲阳湖景区、万亩大坝田园风光、且兰古城人文景观、擂鼓台景区等。古镇建筑风格仍保留着明清时代的特色,城内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五阁一楼”之称。

旧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4年10月至12月,红军长征两次过旧州,在此留下了“一张法文地图、一次橘林谈话、一场黄平战斗”的“三个一”红色故事。境内还保存有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革命烈士陵园、红军桥、橘林谈话遗址等。

漫步于古镇街道,不少祠堂庙宇被活化利用为景点或文化活动场所,千年古韵与现代烟火交织,令人流连忘返。


雷山县西江镇

雷山西江欢欢喜喜过苗年。 (李雪 摄)


初夏的西江,静谧的田园风光里,弥漫着清新。梯田、河谷、吊脚楼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山、水、寨、路、桥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踏上石板街,聆听5000多年来历史的回响,再见两千年来苗族祖先熠熠生辉的迁徙记忆。作为中国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之一、中国苗族的大本营,这里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建筑群,鳞次栉比,规模宏大,堪称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苗年节、鼓藏节、银饰、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厚重,内涵丰富。苗族银饰的锻造技艺首屈一指,苗族刺绣更是将历史传说展现得活灵活现。

近年来,西江镇先后获得“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文化生态景区”等称号,共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00多栋吊脚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中,有生产工具12000多件,苗绣服饰11000多件,银饰4000多件,是中国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相对完好的地方。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

游客在被誉为“蜡染之乡”的安顺旧州古镇体验蜡染艺术。 杨明亮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古街古巷古建筑,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5月28日,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游人络绎不绝,一边感受古色古香的古镇,一边感叹:“太美了,走在街上有种穿越到明朝的感觉。”

“旧州镇在唐朝叫德安州、后来又改名顺德州。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从顺德州和德安州两个名字各取一个字,得名安顺州。”安顺市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王顺祥介绍,元朝时,旧州是安顺州的州府所在地,明成化年间,州府迁往安顺城,曾经的旧址便被人们称为了“旧州”。

旧州是历史上中央集权在安顺设置治所最早的地方。古镇的古城墙、护城河、土司衙门等古遗址见证着旧州作为安顺府城的历史。

旧州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为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该镇先后打造了古镇景区、浪塘村及把士村三大民宿集群,促进镇区范围服务业蓬勃发展,带动辖区群众就业。同时,深入挖掘屯堡文化,大力推动“5.28抬城隍”、布依六月六等民族民俗活动开展,增加旅游收入。

2012年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以来,旧州镇旅游业发展迅速,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建制镇示范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生态文化旅游小镇等称号,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

平坝天龙镇天龙屯堡景区一角。 (平坝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屯堡景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600年前的“大明遗风”之中,感受着那份古朴与宁静。

“街头巷尾,一砖一瓦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屯堡的悠悠历史。”来自外地的游客杨雪丽,漫步古镇,不时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屯堡文化源于明朝“太祖平滇”之役。600多年前,朱元璋派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战云贵,打击元朝残部,树立明朝威严。为永久控制西南地区,朝廷命数十万官兵沿途驻守,屯垦戍守,军事训练与屯田自给自足,家眷迁移至戍地生活。百年岁月斑驳了屯堡的建筑,却没能抹去黔山秀水之中的江淮余韵,形成世界唯一的文化现象,被誉为“大明遗风”。

历经600余年的变迁,曾经广布贵州的屯堡,如今只有安顺一带保存得最为完好并活态传承,而平坝区内的屯堡村寨则以天龙镇天龙村最为集中,屯堡文化遗存也最为完整和丰富。

近年来,平坝区深入挖掘屯堡文化资源,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精心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天龙屯堡景区,成功地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熏陶。

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天龙屯堡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赤水市大同镇


赤水大同古镇长街宴。 喻德江 摄 (贵州图片库发)


5月28日,雨后转晴的赤水市大同古镇,微风夹杂着凉爽,漫步在1000余米的古街上,略带红色的石板被磨得细腻光滑,居民们看看书,喝喝茶,畅聊新时代美好,时光似乎停留在农耕文明隧道里,享受着岁月的安逸与宁静。

大同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发源于东汉、定名于北宋、鼎盛于晚清,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许多房屋建筑还保留着原有风貌。

在古镇平街中段,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座落于此,近年来,当地对旧址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供人们参观、瞻仰。

古镇上,几名群众正忙着挂灯笼,一串串红红的灯笼为宁静的老街增添了几分喧嚣,据介绍,这是为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作前期氛围布景,除了灯笼,还设置了特色河运文化茶座打卡点、网红打卡路牌、祈福墙等。

6月1日至10日,大同镇将以儿童节、端午节为契机,通过开展古镇长街宴、亲子非遗竹编体验等系列活动,让游客体验亲子共娱乐趣,感受传统节日独特魅力。

近年来,大同镇将古镇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古镇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农产品。同时依托“嗑子匠”“苗家阿妹”“文明提调官”“乡帮会”四个特色志愿服务分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古镇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融入古镇居民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效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

松桃寨英古镇滚龙活动现场。 (龙元彬 摄)


一场夏雨过后,寨英古镇宛如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画卷,优美动人。

寨英古镇坐落在梵净山脚下,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镇。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古镇现存民居建筑86栋,其建筑风格既有传统四合院,又有徽派的明式住宅,以及湘西的苗族吊脚楼等建筑样式。”寨英镇副镇长周舟介绍,“城如葫芦,一墙七门,五街六巷,八大商号,丁字结构的街道系统”孕育了寨英古镇独具一格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

然而,岁月流逝,古镇整体建筑、设施道路一度变得破旧。

近年来,寨英镇对古镇的旅游、交通、布局、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对用地布局、道路框架、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优化,让古镇老而不衰、魅力常在。

“为了延续古镇烟火气,我们注重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积极修缮万寿宫,福寿宫,裕国通商、何和顺、曹易和等52处古建筑,并以环梵净山旅游圈为核心,利用寨英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滚龙文化、饮食文化,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周舟说。

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保全”,寨英镇以最小干预原则对古镇建筑、古民居进行修缮,既保护建筑本体,又保护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历史风貌、文化生态、景观环境,最大限度满足了102户古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高艳飞 杨柳 沈长志 葛永智 李丽 杨正海 梅世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