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生态资源转化渠道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8 22:26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明显,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丰富。近年来,佛坪立足重点生态功能县定位,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入选“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

立足资源禀赋

强化举措推进产业发展

佛坪县按照“生态立县、 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思路,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逐步打通生态资源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化通道,多措并举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念好“产业经”,打造发展“新优势”。依托当地独特的山林资源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倾力打造重点产业链,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山茱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开发山茱萸“食药同源”系列产品10余种、食用菌系列产品13个,山茱萸饮料入选“陕西省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佛坪土蜂蜜”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冷水鱼养殖入选国家I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携程、花筑、贝壳、银杏宿等高端民宿品牌深度合作,加快打造“国宝探秘、山地休闲、诗意田园、饮水思源、研学旅居”5大民宿集群,建成精品民宿51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300人以上,“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创新秦巴山区旅游增收致富新模式”入选《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走好“生态路”,擦亮发展“新底色”。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扎实推进“5+1”治水建设和河道“四乱”整治,推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依托县域内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优势,将蓄能与水利资源转化增值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扩大绿色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百亿级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户佛坪,前期项目已正式开工,生态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创新建立“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扎实整改秦岭“五乱”问题,持续推进矿山恢复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土壤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省、市前列。

抓好“创新篇”,激发发展“新动能”。深挖气候生态资源价值,打响“22℃夏天”品牌“金名片”,以全域旅游为统揽,大力实施旅游景区提升工程,倾力打造“国宝家园度假游、大古坪科考研学游、引汉济渭库区溯源游”三大旅游环线。依托秦岭腹地得天独厚的生物优势资源,深入挖掘“秦岭四宝”等独特生态价值,以全力打造秦岭佛坪国宝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持续完善4A级旅游景区—熊猫谷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扎实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研学新业态,谋划推进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秦岭金丝猴佛坪救护自然繁育研究基地等建设,打造熊猫IP孵化基地,首批引进4只大熊猫入驻佛坪“新家”,创建“萸+熊猫”公共区域品牌,上线佛坪旅游数字大礼包,生态数字藏品广受好评。

做好“融合文”,开辟发展“新赛道”。加快实施熊猫家园文旅融合项目,不断扮靓佛坪文旅特色IP,成功举办十四届秦岭大熊猫文化旅游节、首届秦岭佛坪半程马拉松竞赛,“秦岭四宝”“熊小馨”系列文创产品陆续推出,舞台剧《熊猫的呼唤》列入省级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深入挖掘佛坪文化底蕴,积极实施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群研修研习、保护成果编撰等行动,探索推广“非遗+”“非遗工坊”等模式,成功挖掘12个非遗项目,神仙豆腐制作、竹编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用活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加强上沙窝红军旧址、红军战斗遗址等革命遗存挖掘保护,以“红色故事主体化、农旅融合多样化、全域联动精品化”为路径,成功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体验、户外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上沙窝红军旧址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接待各级机关、研学团队400余批次,入选2019“陕西省100处红色旅游地”,被授予“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9-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

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

分析发展现状

深入剖析短板不足

佛坪县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虽然在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经济发展总量偏小。全县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整体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不足,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偏低。佛坪作为“中国山茱萸之乡”,山茱萸产业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农户自行加工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附加值较低,影响了整体产业效益。

二是生态优势转化乏力。资源利用率不高、整合度不够,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宽。全域旅游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旅游服务业整体配套和承载能力不足,全县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分布散,旅游消费增长拉动乏力,“大熊猫”“金丝猴”金字招牌还不够响亮,具有县域特色的文旅活动谋划筹备力度不足,做好“旅游+”文章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在运用融合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思路不宽、举措不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旅融合产业方面,大多为观光、采摘、垂钓等体验式活动,设计理念、运营方式等缺乏创新,“山茱萸”“土蜂蜜”“冷水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做好“电商+农业”融合文章仍需持续用力。

坚持因势利导

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佛坪而言,生态资源是最大资本,生态保护是最大责任,绿色发展是最佳出路。佛坪应紧盯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践行 “两山”理念,持续推动“好生态”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养山富民,打造林药产业新高地。深挖林地资源优势,协同抓好养山、用山、兴山,推动“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配合做好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确保现有林地面积总量不减、用途不变。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农林产品研发加工,推动“林菌、林药、林蜂”等产业扩规模、提质效,加快山茱萸、天麻、猪苓等绿色食药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秦岭食药”名片,加快冷水鱼、梅花鹿、林麝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育种、观光等方向拓展,不断提高特色产业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两山”资源公司盘活生态资源,加速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傍水兴业,构建绿色能源新体系。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在节约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上下功夫,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最大程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促双赢。以“引汉济渭”工程供水为契机,新建休闲运动、观湖写生等游乐项目,打造坝下水利风景区和库区周边主题旅游区,吸引游客到佛坪进行“饮水思源”溯源体验。突出水岸生态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水上乐园、水上运动、水疗中心等项目,打造具有佛坪特色的公共活动水岸空间。抢抓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机遇,有机融合工程设计与景观设计,将上下库公路沿线打造成“游静美佛坪、赏云上天湖”核心景观带,建设集现代工程、旅游观光、农家田园等于一体的秦岭南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国宝会友,彰显全域旅游新气象。支持配合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做好区内大熊猫保护、救助、科研工作,持续办好大熊猫文化旅游节、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熊猫谷、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秦岭金丝猴自然繁育研究基地等项目品质,积极对接陕旅集团等国内龙头旅游开发企业,联合打造秦岭新地标4A级景区,建设一批3A级景区,建设沿椒溪河和108国道“山水画廊”风光带,提升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以生态探秘为导向,利用高山草甸、山泉瀑布、原始森林等独特资源,探索开发科考、研学、露营等精品线路,策划大熊猫主题实地研学和VR沉浸式线上研学,建设大秦岭高端探秘廊道,推进“熊猫小镇”建设,打造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秦岭四宝”研学目的地城市品牌。

富氧宜居,做强民宿康养新经济。加强污染物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举措,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依托山地温泉、天然氧吧、特色中草药等资源的康疗功效,引进医美机构,开发建设集山泉SPA、中医针灸、食疗药膳、理疗推拿、美体塑身、抗衰老等养生度假服务项目。推进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元素多元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医养式、候鸟式、旅居式民宿联合体,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娱乐、住宿、餐饮等一体化一站式休闲服务。围绕森林、水源、农旅等差异化优势,建设以长角坝、岳坝为试点的北部森林康养产业带,以大河坝、石墩河为试点的南部水韵康养产业带,以西岔河田园综合体为试点的中部田园康养产业带,推动形成“文化养心、药食养生、山水养性”的康养度假新模式。

以文塑旅,发展文娱融合新业态。坚持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一体推进,加大县境内金水河栈道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推进何氏民居陈列布展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何氏民居民俗博物馆。依托佛坪红色旧址、扶贫故事、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特色文化符号,探索建立影视作品拍摄基地,打造佛坪影音新IP,推进上沙窝红军旧址A级旅游景区创建,带动周边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开发,打造彰显佛坪革命老区文化的红色研学首选目的地。加快建设秦岭大熊猫论坛永久会址,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形成佛坪特色会展品牌,积极对接陕西理工大学、西安体育院校及各类体育俱乐部,共同建设一批体育运动基地,发展登山、徒步、马拉松、山地自行车、露营、航模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佛坪特色的山地体育赛事品牌。创新探索以熊猫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时装秀表演,以红色歌曲、陕南民歌为载体的新兴演艺活动,以冷水鱼、黑香猪为代表的美食大赛,不断提升佛坪在全省的文娱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