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变”与“不变”中实现“从有到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3 09:38

  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唐湾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中国红和橄榄绿两种颜色组成的“情系老兵、真诚服务”标语异常醒目。这是服务站建站以来的承诺,也是站长邱全的责任和使命。

  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扶持、走访慰问、优抚帮扶……一年用心服务,让邱全对全镇254名退役军人情况了如指掌,更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工作方式方法变了,但有些东西没变。”10月下旬,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高质量调研行来到桐城市,邱全在回答“工作的变与不变”这个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成立五周年之际,再次回望2018年,“变与不变”的问题似乎早有答案。

  老兵新家越来越贴心

  2018年11月28日,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正式挂牌。

  按照上级指示要求,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挂牌后立即启动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服务中心(站)相继亮相,全省退役军人有了自己的“新家”。

  最初,退役军人“回家”反映最多的,大都与历史遗留问题有关,该怎么服务?

  “要把退役军人当家人、把退役军人的来信当家书、把退役军人的事当家事”。秉持“三家”理念,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人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诚服务化作治愈老兵们心结的良药。

  五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受理、化解退役军人诉求2.8万件。圆满解决退役士兵养老保险接续补缴问题。设立“老兵谈心室”3500多个,建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点1.1万个。

  既要解决退役军人群体中的共性问题,也要医得好“疑难杂症”。

  今年6月15日,霍山县87岁的退役军人龚宗信,终于拿到了9000余元伤残抚恤金。

  2017年,这名退役57年之久的老兵,向相关部门递交了补评残申请材料,后因部队原始证明存在疑点,龚宗信的申请材料被退回。

  2023年5月,为解决退役军人“疑难杂症”问题,六安市启动了由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约访、接访退役军人,常态化开展的“局长有约”活动。龚宗信得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多年前被退回的材料找上了门。

  霍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情况后,一方面积极与老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十余次前往六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详细汇报龚宗信申请评残事宜。2023年5月,在省厅、市局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专家组对龚宗信的补评残材料进行重新审核,并最终得到了省级医疗专家组鉴定认可。

  今年10月下旬,在接到霍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回访时,龚宗信高兴地说:“要不是你们不厌其烦地来回奔波,我这把老骨头的晚年生活就没法过了。”

  六安市“扑下身子‘迎考’,沉到一线‘解题’”的创新实践,是全省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个缩影。如今,门庭若市的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已不复往日的吵闹。战友们也不再带着大包小包的信访材料上门,而是手捧致谢的锦旗“回家”。

  来自六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数据似乎能说明问题:五年来,他们累计收到锦旗81面,感谢信9封,并呈逐年增加趋势;2023年,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到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反映诉求930人次,较2019年同比下降79%。

  一增一减两组数据背后,折射的是该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服务,也是“办好服务对象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实服务对象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的不变初心。

  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仅是解决“民生大事、关键小事”的有力抓手,还是退役军人永远冲锋在前的坚强后盾。

  “公司组织团建要出去几天,信号不好可能接不到您的电话。”8月2日晚上10点,对母亲撒了谎的李成明和24名退役军人一起,携带1艘冲锋舟、6艘动力艇和照明设备等当地亟需的救援物资,奔赴河北涿州抗洪抢险一线。

  “进村后我们只能凭经验预判,靠哨子和嗓子呼叫被困群众。”奋战涿州的三天两夜里,李成明和队友先后搜救转运200余名被困群众。

  为什么会参与志愿服务和应急救援?在李成明看来,一方面是为了“若有战、召必回”的承诺;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了“队伍”。

  2021年3月,在省双拥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支持下,安徽省爱国拥军促进会“老兵应急救援队”成立。

  同年,出台了《关于开展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打造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赢得社会尊重、展现良好形象、彰显自身价值。

  也是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全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在组织的号召下站了出来,他们用一抹红色彰显了军人底色,守住了城市和乡村的“阵地”,也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份成绩的背后,有安徽老兵在凛冽寒风中“站过的岗”、在烈日酷暑下“放过的哨”、在城市和乡村配送物资“走过的路”,也是党有号召、群众有需要,他们“召必回”的铿锵作答。

  目前,该省已组建各级“红耀江淮”志愿服务队1.2万个,12.1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一村(社区)一队”覆盖率超过70%。

  为激励更多退役军人向上向善,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展多层次“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等典型评选,常态化开展各类典型宣传活动,有效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全省16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个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和2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受中央表彰,2人和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2人获授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提名人选。

  正向激励,让退役军人们干事创业热情更足,使他们在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等方面,也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永不褪色 展事业雄心

  深秋的午后,一场关于投资方向的讨论,正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红山村村委会悄然进行。“兵支书”杜希山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村里应该建设自己的养老机构。

  退役军人朱刚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接班人”,仿佛看到了20多岁的自己:1993年接任村书记后,面对一穷二白的村子,他意识到不发展经济只有死路一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主题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朱刚决定拼一把。他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红山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承包了集中安置房建设工程,帮村里挣到了第一桶金。

  在两任“兵支书”带领下,红山村村集体经济已经实现苗木花卉、稻虾养殖和蔬菜种植等多元化发展,年收入达595万元。

  朱刚的领路人、老村书记徐光华觉得自己选对了人。在这两位“后辈”身上,他看到了退役军人肯吃苦的韧劲和不服输的闯劲。

  这也是很多退役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了让他们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上更有建树,该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军人参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021年底换届后,全省5300多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占比近30%,有15442人担任“兵委员”,占比13.3% 。

  退役军人还有个特点是英雄模范多、先进典型多,他们本身就是革命精神的“化身”、英雄故事的“教材”、红色资源的“宝库”,理应成为服务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力量。

  “37年前,面对持枪挟持人质的歹徒,我勇敢地冲到最前面,为战友挡住飞来的子弹,双目失明……”9月1日,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建军来到池州市贵池区绿地小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题为“我永远是党的一个兵”的开学第一课。30多年来,他在黑暗中坚持创作,在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颂扬主旋律的作品200余篇,拿到获奖证书30多个,出版散文集《点亮翅膀》《我是“男一号”》两部。

  “听了这堂国防教育课感触很深,江爷爷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双目失明后钻研文学创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今后我会努力学习,做新时代国防事业接班人。”同学们激动地说。

  当前,必须要发挥好退役军人红色宣讲的优势作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该省积极组建282个“红耀江淮”红色(老兵)宣讲团,开展红色宣讲“六进”活动1358场次,受众人数近26万人。推动各地通过选聘优秀退役军人担任中小学“兵校长”“兵教官”。会同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印发《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意见》。

  在滁州市“兵教师”座谈会上,25年教龄的退役军人、滁州市三中历史老师廖继斌,为6名刚入职的战友能享受政策春风,感到由衷高兴:他们可以参加免费的教师资格证培训;招聘方式采取定向招录,在年龄限制上明确放宽2年……

  在新人眼中,廖继斌则是“榜样”:为提升业务水平,他每天晚上回到家后还要继续“充电”;为结合教学内容宣传国防教育,他每次备课都要多花两天时间;连续10年教学成绩全校第一。

  政策文件的落地执行,让两代“兵教师”能在校园“相遇”,也让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传承和接续有迹可循。

  从绿色的军营到乡村振兴的战场、到传播火种的讲台,老兵们不忘初心,始终像一束烛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则是托起蜡烛的手,守护他们走得更远,照得更亮。

  “我参与了5月份举办的‘兵支书’共话乡村振兴恳谈茶话会。”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昌龙说,“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们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指导我们解决工作上的困难,满满的都是‘干货’。”

  方昌龙参加的,是淮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的“相约老兵”系列茶话会活动。在这个每月一期主题的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的退役军人们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找到了人生方向。

  作为兵员大省,安徽每年都会迎接不少退役军人返乡,如何让他们回乡有归处、就业有门路、创业有出路?五年间,全省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订制服务让就业舒心

  “欢迎你们回家!请先下载安徽老兵App,填写相关信息。”9月8日上午,在安庆市宜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退役士兵胡熙廷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非常便捷,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一个多小时就办好了。”胡熙廷说。

  便捷服务源于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该省贯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站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退役军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网上政务服务系统,成功对接“皖事通办”平台;建成军人退役“一件事”线上服务系统,集成退役报到、户口登记、社保关系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等12项军人退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联办;开发“安徽老兵”App,为全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易找、易办、易得”掌上服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腿,退役军人少跑路”。

  如果说完善信息化服务,是提升退役军人返乡“获得感”的第一步,那么做好安置工作,就是他们愿意留在地方发展的“定心丸”。

  10月23日,2023年度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十余名退役士兵代表,将印着“情系老兵排忧难 贴心服务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铜陵市铜官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时,全国各地在安置选岗工作中,不少地方还存在人岗不相适、选岗现场秩序乱、公示不严谨等问题。那个时期,对安置工作的不满,也成为战友们聚会时讨论最多的话题。

  抚平人们心中的怨气,不仅需要精准找到“症结”,更需要打破樊笼的决心和敢于创新的智慧。

  8月下旬,宣城市2023年度退役士兵安置选岗工作告一段落。结果显示,近百名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中,工勤岗定岗人数占比不到50%。这意味着,工勤岗不再是当地退役士兵安置的唯一渠道。

  “宣城市一直致力于拓宽退役士兵安置渠道。”宣城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黄冬景介绍,通过军地联合推动,2011年,将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入编安置到事业单位;2019年又在安置时间上做到了部队供给与地方工资核定无缝衔接。但受人事管理惯例影响,在岗位安排上仍存在壁垒。

  2021年8月,宣城市委组织部、编办、民政、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新时代退役军人作用的意见》,探索退役士兵多岗位安置办法。其中明确: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办法,放活退役士兵管理方式,用人单位可根据退役士兵专长合理安排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工勤技能岗。

  “现在的安置政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岗人员和工勤岗人员可以互联互通,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给了我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谈起安置工作的变化,退役军士吴国杰感慨地说。

  在安徽,安置工作的创新模式还有很多:直通车安置、阳光安置、零待安置期、功臣模范和边远艰苦地区等指令性分配安置……五年来,擦亮了“优质”“阳光”“暖心”的移交安置名片,也赢得了退役军人的认可。

  除了安置,更多人回到地方后要面对的,是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此时,技能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将技能培训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期间,提高补助标准;建立省、市、县三级技能培训黄页目录;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五年来,通过技能培训,累计帮助6.8万人实现了从“手握一杆钢枪”向“掌握一身技能”转变。

  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一直在变化。从开设烹饪、挖掘机等基础课程,到增设无人机驾驶、互联网营销师等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从本地培训到省内异地培训,再到长三角跨省培训。

  变化远不止于此。今年9月28日,由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沪苏浙皖四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长三角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

  这份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首个跨省联合印发的文件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契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了退役军人跨省异地技能培训机构及项目共享共用,打破了省级行政壁垒;另一方面,它解决了退役军人异地参训不便等问题,也实现了个人意愿和更广阔教学资源之间的衔接。

  政策照拂了想找工作的退役军人,自然也会顾及埋头扎进商海的战友。组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赴知名高校举办创业特训营活动9场次;建立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77个,金融机构提供就业创业扶持贷款352亿元;累计减免税收3.9亿元。这些举措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省各地指明了方向。

  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市人才集团携手,在今年9月创新推出了“升级版”创业扶持政策:用政府资金和市场资本共同积蓄风投“资金池”,为军创企业在决胜商海的关键期提供金融“弹药”。

  从帮退役军人向银行“借钱”,到让政府和社会资本主动“掏钱”,各地正在尝试“跳出圈子干工作”。但无论方式方法如何变化,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坚持行政机构、服务体系和社会力量“三驾马车”同向发力,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平台思维成事的理念始终一以贯之。

  双向奔赴军民心连心

  山川同念,英雄归家。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0周年,11月22日至24日,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

  如何落实总书记要求?今年5月下旬,在合肥飞往沈阳的航班上,乘务员庄重温暖的播报声适时响起:“我们的航班迎来了3位特殊的乘客。70年前,他们的亲人远赴朝鲜战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是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第一次组织部分皖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亲属代表赴辽宁沈阳和丹东等地祭扫,也是烈士家属和烈士们跨越时空的“重逢”。

  “哥哥,妹妹来看你了,我还记得你走的时候说回来会给我带糖吃。”在鸭绿江畔,79岁的李家英紧握栏杆,隔江轻声呼唤哥哥李家发的名字。

  1953年7月13日,朝鲜金城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李家发主动接下炸掉敌人地堡的任务。激战中,在左腿被打穿、身体7处负伤的情况下,他匍匐爬行,用身体堵住敌人地堡的机枪射孔,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李家发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从那以后,朝鲜多了一条家发街,芜湖市南陵县有了家发镇。

  “哥哥,这是我现在住的房子,能用电照明,用燃气做饭,用太阳能洗澡。”鸭绿江畔微风轻轻拂过,李家英双手捧着全家福照片放在胸前低声呢喃。

  对李家英来说,这次远赴丹东祭奠李家发,不仅是告慰亲人之旅,也是一次荣光之旅:乘坐航班期间的定制服务、落地后的欢迎标语、住宿和出行的特别关照、纪念馆里的专属讲解……旅程中,安徽省协调多个部门为烈属提供专享礼遇,全程保障他们尽享尊崇和荣光。

  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凝聚民心的力量之源。该省也一直致力于让“尊崇之花”根植人心:省、市、县三级配套1.2亿元,整修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明确烈士子女入学及中高考加分等多项“硬核”举措;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活动”,率先组织党政机关、驻地部队、企业与烈属结对认亲,“0001号结对卡”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连续5年由省级组织《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出版《红色江淮·听爷爷讲那英烈的故事》;承办“学思想 颂英烈”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首场复赛,蝉联三届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一等奖。

  安徽作为红色热土,在拥军支前上也有光荣传统。从74年前渡江战役的小木船,到如今劈波斩浪的海军安徽舰,江淮儿女拥军支前的决心,推动了全省双拥工作从小到大、服务保障从大到全、拥军群体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系统性转变。

  持续不断的变化,是各地开展双拥工作的常态。在马鞍山市现役军人家庭独居老人王运模、朱存芳家,助老员完成体检、理发和整理房间后,老两口拉着助老员的手,执意要把她们送到楼下。

  今年3月,马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各区及基层服务站通过走访,掌握现役军人家庭独居、空巢老年人信息,并重点掌握服务对象年龄、健康、生活、子女服役等基本情况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依托养老机构推出现役军人家庭“智慧养老”拥军服务,以保障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应急救助、文体活动等方面实际需求。

  关心关爱现役军人家属,已经成为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共识。池州、阜阳、滁州、安庆等地广泛开展边海防官兵父母短期疗养活动;铜陵、淮南等地组织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边海防官兵家庭开展“结亲”。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5月17日,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借助安徽党媒云老兵融平台向全国发声:所有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凭优待证到合肥,一律免费乘公交、逛景区。

  消息一经发布,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当日浏览量达300余万人次,很多退役军人跟帖留言,感恩党和政府不忘老兵贡献、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合肥的创新之举,掀起了全省各地优待工作“升级”热潮。目前,全省16个市已全部实现全国退役军人和“三属”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同时,各地还积极推动景区优待服务向退役军人群体拓展,包括黄山、九华山在内的近200个A级以上景区,面向全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门票减免优待。

  今年8月1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四家优待证制发银行,共同推出“皖美拥军码”,整合餐饮、购物、旅游、住宿等社会优质资源,为全国范围内的退役军人和“三属”提供数字化生活服务。退役军人等群体只要在微信上搜索同名小程序,就能浏览全省各地拥军商户,通过线上领劵、门店核销方式享受优待服务。

  无论是痛失亲人的烈属,还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或是回乡奋斗的老兵,社会的尊崇、人民的礼遇始终是他们心中分量最重的“勋章”。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着力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就是为了让尊崇之光始终照亮百万“光荣之家”。

  提档升级服务践初心

  如果把退役军人工作的发展阶段比喻成“盖房子”,五年过去了,安徽省已经完成了从打地基到搭梁柱再到简装修的过程,是时候开始“精装修”。

  8月29日,全省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齐聚合肥,参加由省厅组织的系统培训。培训会上明确提出:退役军人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需要实现从有到优转变。

  怎么变?要聚焦推动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建设,推动安徽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找准退役军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多退役军人力量;要持续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动问题发现在早、防范在先。

  岁月不居,但责任有恒。变的是形势任务,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需要有对时代之变、需求之变的深刻理解,需要有对党的要求、退役军人诉求的系统解答,更需要有服务的智慧、创新的魄力和责任的担当。

  要实现“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目标,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来说,永远都不该有停下脚步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