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31 17:34

09767b491891dc28cf62fd4e63d98227.png

近年来,陕西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在一幕幕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中、一项项“深耕领域”持续突破的创新成果中,生动反映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火热实践,绘出了山清水秀的“美丽陕西”新画卷,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助力赋能。

新华全媒头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3b2018abc72df82f84fe5eedd0829fab.jpeg

水,是生命之源,在西北干旱地区尤为珍贵。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富平县,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多年来,这个西北小城却因自然缺水,发展受到限制。进入新时代,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规划城乡供水,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批特色产业因水而兴。

新华全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富平:打造生态绿廊 探索“乐水兴城”

bd3f319c719a947946b14a1adca5e69f.png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境内主要河流石川河曾一度成为“季节河”。近年来,当地对石川河及其支流温泉河开展全域治理,新建堤防、治理河道、绿化坡岸,通过明确生态基流、加设补水工程、加大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水润“新”生

fb7c4e35dafa926b2d3f8c191492a116.jpeg

富平县地处渭北“旱腰带”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8%。曾经,这里的饮水几度变迁。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不只显现在水面、岸边,也在田间。科学治水激发了富平各种富民强县产业的发展生机,不但带动了产业发展,还激活了文旅市场。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两河焕“新” 记

5a9a40be18a403ae768b108aa3362114.jpeg

作为渭河一级支流的富平县石川河城区段是当地的“母亲河”,当年曾是沙坑遍地,水质堪忧。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全域治理,通过明确生态基流、加设补水工程、加大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曾经的臭水沟变成如今的温泉河湿地公园。温泉河与石川河南北呼应,共同构成了富平县城区两大生态绿廊,成功打造了一条“水秀、岸绿、景美”的生态之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记者观察:治水兴业开新篇

d2111bb9c363626fed75b7a41930ddc7.jpeg

水,是生命之源,在西北干旱地区尤为珍贵。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新华社记者深入陕西富平、延安、绥德等地深入采访,看到当地通过系统性治水工程和创新性治理手段,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绿了坡地 红了柿园——陕西富平治理水土流失见闻

e141ef112fdc096cbc4f2253184e5143.png

富平柿子制成的柿饼个儿大、口感润、味香甜,是远近闻名的舌尖美味。目前,富平县年产鲜柿28万吨、柿饼7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5亿元。全县直接从事柿子产业的就有13万人,超过20万人“镶嵌”在柿子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以“水”为笔 绘出特色产业新画卷

0cf0048895ecc8dd1c9b587e697f8c8e.jpeg

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陕西富平县庄里镇,这里的柿子果大、味极甜,制作出来的柿饼口感软糯香甜,但因缺水少地、水土容易流失,柿子曾只在当地的房前屋后零散种植。2012年起,当地陆续实施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柿子树不仅通过发达的根系巩固水土,也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化身“摇钱树”。富平县以“水”为笔,绘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新画卷。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石川河:昔日“荒滩沟”,今日“幸福川”

4f99fc4f81e54c85b73de6e26880c8fa.png

石川河为渭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5227平方公里,富平县境内长度36.4公里,是富平县的“母亲河”。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全域治理,通过明确生态基流、加设补水工程、加大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石川河流域通过增水添绿,推进系统保护修复,蜕变为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城市风貌因生态治理得到持续改善,也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庄村的笑脸

551cbd8def91a66dc04729768a48f88a.png

行走在新庄村,记者生动地感受到新庄人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名人巷里的“半句诗”成了学生研学的打卡地,“木兰摇”粗布非遗产品成为中国-中亚峰会的伴手礼,墙壁上的乡村振兴号火车画让村里有了文艺范儿,利用旧宅打造的关中老物件院落留住了村民的乡愁…… 据介绍,2023年新庄村里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9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

新华全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汉中努力建设美丽生态城市

171cc76b9d4af2bdf748cd290d07e450.png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对汉江源头和沿岸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城市因水而“乐”——陕西汉中城市湿地采访见闻

b662c9d9587188d87ee1f42d20fd0c52.jpeg

每天清早,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宋有钧和谭定慧老两口,都会来到天汉湿地公园散步游览。公园里,这样每天来园的游人不在少数。“生活因水而美”,这是近年来许多在陕西汉中工作生活过的人们的直接感受。

新华全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北“好江南” 水润南泥湾

25973ca6699924023cda7bc1d6d4964e.png

陕西延安的南泥湾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水源涵养、生态恢复等措施,对河道、湿地等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和有效保护。南泥湾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夏日时节,青山绿水和成片稻田构成一幅陕北“好江南”的美丽画卷。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北淤地坝:黄土高原上的“聚宝盆”

e21e8f466813d30fa8341acb0b06cc28.jpeg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在千沟万壑中筑起的淤地坝,是减少泥沙入黄河的拦沙“卫士”。淤地坝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同时,淤地造田、增产粮食。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北:持续推进水土生态有效管护

b8ff62b28652c82ec9659e59a3ad59da.jpeg

近年来,陕北结合多年积累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通过坡改梯工程、淤地坝建设、农业高效利用、集雨节灌等,不仅治理水土流失,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陕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北好“江南” 水润南泥湾

2ff1aa6fd3d77108e5f272949bea62bc.jpeg

夏日时节,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千亩稻田编织出无垠绿海,满目苍翠,生机勃勃。近年来,当地以改善区域水环境为切入点,建设河道疏浚、岸坡防护、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等系统工程,使当地流域生态环境发生质的飞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宝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cf150164511cde5b5ea251fed5a07708.jpeg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漂浮育苗、宽膜栽培、土壤改良培肥等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改造等项目,有效促进当地高山蔬菜、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眉县:节水喷灌浇出致富“幸福果”

76aeeb4a17761fb29e4d7dfa0b7b8cab.jpeg

目前,猕猴桃种植及加工已经成为眉县的主导产业。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2万亩,种植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1%,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为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眉县以科技为引领,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了猕猴桃试验站,同时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年培训果农10万人次以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这里的高山蔬菜“高”在哪?

56bb012c8ea7e520c365e12dd1ef20a7.png

太白县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境内海拔最高3767米,最低740米。太白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海拔1550米,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绝佳的生态优势让这里产出的高山蔬菜叶片厚、含水量大、口感脆美。太白县高山蔬菜,将秦岭祖脉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相连,满足了大湾区百姓的味蕾,也富足了太白县村民的“钱袋子”。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梦中水乡”

b5ee57ed2cdfe12ceb44adf30e73e765.png

瀛湖,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西北五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泛舟湖上,波光粼粼的碧水青山之间,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这派瑰丽的景象,离不开当地村民持续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如今的瀛湖,水质明显改善,岸线森林覆盖率达到76%,野生朱鹮、白鹭、鸳鸯等数量明显增加;如今的瀛湖,业兴民富,景色如诗如画,宛若“梦中水乡”。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汉阴:在古梯田感受乡村振兴的律动

54dc42be11baa0c0e1c6467ca6780298.png

漩涡镇有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凤堰古梯田。这片面积超1.2万亩、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粮田”依山势地貌而建,一阶阶梯田沿山脉扩展铺陈,展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智慧。随着乡村振兴由愿景变成现实,凤堰梯田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当地积极打造梯田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推出以休闲养生、梯田观光、山地游览等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超10亿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他们,在文物上种田

cf32a8b3948acc56836d447058b5d817.png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梯田连片共1.2万余亩,距今逾250年。如何既保护文物又能带领村民致富?2012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成,以自然风光当“展厅”,梯田民居为“展品”,村民沿用自清代保留至今的耕种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当地旅游业迎来大发展,农作物开始走俏。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吃一碗好面 喝一杯“村咖”——陕西西安乡村振兴采访见闻

e1226bf037dd9292ae2b74cbf0397a75.png

近年来,西安市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多措并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方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布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10条,培育蓝田荞麦花海等“西安农业景区”9个、阎良区康桥村等“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总要和鄠邑有一次邂逅吧

ecc380faee8ef79edebd86c74469e80e.png

鄠邑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称。这里,已成为西安网红打卡地,这里,是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超200人从事旅游业,2023年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0万元。今天的鄠邑区,打造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局面;今天的鄠邑区,实现了脱贫,留住了乡愁,绘就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