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各地全力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9 05:01

原标题:我省各地全力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3月20日,在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东西坪村的羊肚菌大棚里,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中心主任李峻志(右三)为村民进行羊肚菌栽培技术培训。 本报记者 赵晨摄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省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紧盯产业发展、培育集体经济、建立利益机制、落实技术帮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夯实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基础。

西安 全面打造“五种脱贫模式”

本报讯 (记者 张斌峰)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西安市全面打造“五种脱贫模式”,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

新型主体帮脱贫。着力打造“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全面参与+合作社组织管理+贫困户主动配合”的“联合模式”。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中长期帮扶协议,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

集体经济带脱贫。着力打造联片产业、联村党委、联户经营“三联模式”。率先推进142个贫困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每个贫困村落实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

财政资金助脱贫。着力打造“1+5”产业扶贫资金扶持模式,即积极为贫困群众落实1万元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和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2018年以来全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十百千万”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技术服务推脱贫。着力打造贫困村“四个一”乡土人才引领模式。在142个贫困村各培育1名产业引领村干部、1名互助合作带头人、1名农林技术骨干、1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

电商融合促脱贫。着力建立“电商+产业+贫困户”销售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有县级电商服务中心5个,镇级电商服务站5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49个。

宝鸡 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成为致富“利器”

本报讯 (记者 曹瑞)近日来,宝鸡市各县区上下齐心协力,多措并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扶贫,不断推进群众致富增收。

宝鸡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实施意见》,将全市60%以上的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矮砧苹果、猕猴桃、高山蔬菜……这些农业产业在宝鸡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利器”,迄今累计有8.54万贫困群众被嵌入产业链。

在产业扶贫上,宝鸡市突出“大板块、广覆盖、强带动”,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嵌入优势产业发展板块,改单打独斗为区域化发展。在宝鸡市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突出发展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及以奶山羊为主的乳业、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蜂、食用菌等特色养殖种植业,同步配套建设陇县羊乳品等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将贫困地区嵌入区域发展的大板块当中。截至目前,宝鸡建成高山蔬菜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村75个,面积25.8万亩;中蜂产业覆盖贫困村105个,养蜂26.8万群。

咸阳 五大举措强力推进产业扶贫

本报讯 (记者 杨小玲)咸阳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以五大举措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一幅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群众致富增收的画卷正加速描绘。

培育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00万亩、蔬菜基地100万亩、时令水果基地100万亩,年产值4亿元的茯茶产业、年销售收入29亿元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建设集中连片产业基地。全市建成或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千亩以上整镇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个;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注册农业合作社达到5838家,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或互助资金组织935个;落实产业到户扶持措施。积极推广落实“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建立益贫带贫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能人引领、产业园区示范、优惠政策支持和贫困群众带资入股、土地入股、托管经营等方式,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325个。

截至2019年底,全市产业扶贫受益总户数67391户,受益人数达23.5万人,贫困户产业收益总收入5.35亿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5%。

铜川 发展产业集群 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 杨光)3月17日上午,新落户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项目工地上,数十辆重型卡车、挖掘机、轧路机整齐排列,一场大规模开工建设的序幕徐徐拉开。

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经铜川市王益区政府批准设立,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的铜川海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项目,由铜川海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2亿元,占地283亩,计划从2020年至2021年8月,建设鲜榨冷压果蔬汁生产线、包装示范工厂、格架加工生产、防雹网生产加工、防雨系统服务、防霜冻设施生产加工6个子项目。“建成后,可以形成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每年可实现利税1.5亿元,全市受益贫困群众将达3万余人。”铜川海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军虎说。

近年来,铜川市各开发区抓硬件优环境,抓产业强集群,抓服务增动能,形成了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兴科技、清洁能源等六大产业集群,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截至目前,仅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已入驻企业465家。

渭南 1056家带贫涉农企业、合作社复工

本报讯 (记者 姚志伟)3月17日,记者从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渭南市积极指导带贫新型经营主体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有序进行复工复产,并主动调查带贫主体的用工需求,寻找合适人员就近就业,确保贫困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收益。截至目前,渭南市已有1056家带贫涉农企业、合作社复工,复工率63.1%,带动贫困人口6.2万人。

据了解,为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产业扶贫工作,渭南市制定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在有序推进带贫主体复工复产的同时,全力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目前,全市麦田春灌160万亩次、施肥120余万亩次、化学除草260余万亩次,防治条锈病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

此外,渭南市还对果蔬、肉蛋奶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及时协调处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等突出问题,帮助协调带贫主体与各大农贸集市对接;紧抓春播、春管、春防关键时节,充分发挥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和农技人员的作用,通过各种在线手段做好产业宣传、技术讲解、项目落实、销售服务。

延安 做强苹果产业 巩固脱贫成果

本报讯 (记者 刘印)延安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延安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并通过产业后整理手段,将一棵棵苹果树变成群众地里的“摇钱树”。

延安苹果面积380万亩,2019年产量350万吨。随着苹果产业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延安市各级党员干部想方设法拓宽销售渠道,巩固老区脱贫成果,确保群众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黄陵县日前出台鼓励电商发展10条措施,积极推广“电商+农户+合作社+果业大户”模式,对签约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按照线上年销售单量最高可奖励3万元,县内果农、果业大户线上销售超过5000单奖励5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标准奖励再增500元。

据介绍,延安市每年投入苹果产业的资金在3亿元以上,并持续开展“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培训,扶贫扶智双管齐下,不断提高群众种植技术,累计培训果农超过40万人次,进一步巩固了苹果产业发展基础。

榆林 “六大行动”强化“造血”功能

本报讯 (记者 李羽佳)截至2月底,榆林市8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榆林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榆林市持续全面推进“六大行动”,不断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在产业扶贫提升行动中,榆林市因地制宜构建起果业、设施蔬菜、羊子、马铃薯4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推进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在产业扶贫示范行动中,榆林市积极推动“旅游+”,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强化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行动中,2019年榆林市新培育带贫经营主体57个,落实对4900户贫困户的带贫任务;在村集体经济增值行动中,榆林市9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达792个;在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中,榆林市开展了5场农产品展销和消费扶贫产销对接活动,累计现场销售9300多吨农产品,签订合作协议29个,总金额达1亿多元;在科技扶贫推广行动中,榆林市成立市县农业技术科技工作队,充分发挥了产业脱贫技术服务的作用。

同时,榆林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产业政策扎实落地。

汉中 技术物资两手抓 扶贫产业发展旺

本报讯 (记者 陆晟 通讯员 王志刚)连日来,汉中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千名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指导服务”活动。市级专家服务团、县级科技服务队活跃在春耕生产一线。

据了解,汉中市水产试验站组织渔业专家服务团送技术到鱼塘、到养殖基地;勉县成立5个工作组深入各镇(街道)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西乡县组建了线上技术服务队;南郑区的科技服务队活跃在农田里;佛坪开展小型分散技术培训……

截至目前,汉中市已有1450余名农业技术干部采取专家服务团和科技服务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散户、基地、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2.3万户次,培训农民群众4.5万人次;利用网络、视频、微信等平台,在线开展技术指导1.8万余次。

此外,针对疫情带来的扶贫产业农资供应问题,汉中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协调服务,累计办理“运输通行证”860余个。汉中全市准备玉米良种165万公斤,水稻良种71万公斤,可有效保障春播用种之需。目前,汉中市农资市场供应充足,渠道畅通,扶贫产业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安康 兴办社区工厂 助推精准扶贫

本报讯 (记者 张权伟)面对灾难频发、自然条件差、产业底子薄、特困人口多的现状,安康市将移民搬迁作为破解深度贫困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以来,安康市累计搬迁26.86万户94.1万人。针对许多群众远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面临新的生活困难问题,安康市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大力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社区工厂,让群众“楼上居住、楼下上班”,走出了一条“兴办社区工厂、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截至去年底,安康新社区工厂累计投产587家,实现了100户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涵盖电子产品、机械零部件、服饰制作、农产品加工以及毛绒玩具等产业,吸纳就业21307人,实现产值24.6亿元。

通过积极探索,紫阳首创的“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培训基地+贫困户”技能脱贫模式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荣誉,并被列入全球减贫案例。白河县“就业+创业+产业”融合培训模式、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等技能扶贫模式也先后在全省推广示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安康正在成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

商洛 抢抓农时确保春季生产有序推进

本报讯 (记者 郭诗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商洛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抢抓农时,发展扶贫产业,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技术支撑,全力稳产保供。全市成立由34名高级以上职称或技术骨干组成的市级专家服务团,公布热线电话、专家手机号,由专家24小时接听“12316热线”咨询电话,解答群众农业生产问题。

强化服务保障,加速复工复产。市财政局及时划拨蔬菜育苗移栽奖补资金50万元,鼓励企业、合作社发展速生蔬菜。截至目前,全市已播种马铃薯32万亩,扩种叶菜6500亩,完成蔬菜育苗移栽2.8万亩140余万株,食用菌制袋1.45亿袋,春季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强化网上促销,帮扶纾困解难。全市设立9个“菜篮子”产品运输服务热线,及时受理解决农资产品调运难题200余个。与联通公司合作开展信息助农服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强化政策落实,巩固脱贫成果。全市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和边缘户,通过加强产业培育、扶持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推进消费扶贫四项工作举措,全面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杨凌 农业科技助力脱贫产业发展

本报讯 (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王姿颐)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杨凌示范区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3+X”的总体布局,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力度,把先进农业技术和改革创新红利辐射到更大范围。

2019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1000多名科教专家服务在田间地头,1.6万多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把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生产一线;杨凌示范区成立5个服务团、30个专家团队,在汉中市镇巴县、略阳县,商洛市柞水县,安康市白河县等地,针对当地中药材、茶叶、木瓜等特色产业“把脉问诊”;杨凌示范区积极与贫困县开展科技合作,组织“走出去”培训,送培训课程进乡村,每年培训贫困地区农民约1万人次,切实增强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截至去年底,杨凌示范区已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44个,实现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全覆盖,累计让48万余人受益。

西咸新区 巩固脱贫成果 实现高质量脱贫

本报讯 (记者 侯燕妮) 3月16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南位镇定周村旭新花卉扶贫示范基地里,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贫困群众张小红正忙着栽植三色堇花卉幼苗。这批花草要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上市。

旭新花卉扶贫示范基地占地150亩,主营花卉苗木繁育、栽培、种植、观赏及销售,按照“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20多名周边村民务工,同时带动26户62名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就业等途径实现增收。在秦汉新城,像这样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共有8个,通过承包生产、就业劳务、保底收益3种方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带动524户贫困户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已脱贫户持续发展能力,西咸新区不断完善防返贫长效机制,并进一步加大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的扶持力度。同时,西咸新区还将继续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联村联产、抱团发展,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果。

韩城 防疫期间脱贫攻坚办法多步子大

本报讯 (记者 卢萌 见习记者 陶玉琼)今年,面对疫情影响,韩城的脱贫攻坚步伐丝毫没有停歇。

今年开春以来,韩城市委市政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早动快、超前部署,先后下发《韩城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决胜脱贫攻坚措施清单》等系列文件,持续壮大当地扶贫产业,全面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他们积极组织重点行业企业、涉农涉贫企业陆续错时复工,全力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3家省级涉农龙头企业、90%以上种植养殖合作社都已复工复产。同时,各镇(街道)聚力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和产销对接工作,对带贫益贫企业及相关扶贫产品进行审核审定、信息录入,并为扶贫产业农资、蔬菜、瓜果等运输开通绿色通道,目前已为60余家涉农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农业生产资料顺利送达生产一线,最大限度将扶贫产品库存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韩城市扶贫办全力推进扶贫项目备工备料,实行“一事一议”,推进各项扶贫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据悉,目前65个重点项目中已有49个开复工,复工率75.4%。


(责编:谷妍、邓楠)